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89|回复: 0

[转帖]数字图书的暴利神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6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数字图书的暴利神话

--------------------------------------------------------------------------------

2003-08-01 10:41   瘦南山/(ChinaByte)

  前言:数字图书传入中国近20年,已逐渐成长为软件行业中的一个重要细分市场,2002年市场容量约为6个亿,今后三年年均增长率不低于50%。本文通过讲述该行业中几位主要竞争者如何挖掘到第一桶金,又如何失去财富,以及共同面临的威胁,试图揭示该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方向。

  一、第一桶金

  “销售收入3000万元!”会议室一片沸腾。这一幕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清华同方光盘有限公司,也是中国数字图书产业掘得的第一桶金。如今他们的数字化期刊已经装入了全国80%的高校图书馆和各省公共图书馆网络系统,销售收入早已翻番。

  这只是互联网浪潮中的又一个暴利神话,尽管不如三大门户网站炒得火。数字图书简单些说是纸质的期刊、图书数字化,能存储和阅读。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80年代,北大、清华等高校采购国外学术资料开始采用电子文档的形式,这就是数字图书的雏形,载体是软盘;随着光盘的出现,高校专家看到它作为学术应用的理想载体,便呼吁国家运用行政资源建立统一的大规模的数字化期刊中心。95年,国家项目——学术期刊光盘工程中心,便由清华同方公司建立并商业化运作,现在已有5000种中文期刊。互联网和存储技术的空前发展使得图书数字化后也能大规模传播,由于图书行业每年的新书至少出版10万余种,98年,国家项目——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便开始由中国国家图书馆筹建。

  但是期刊或图书数字化制作成本很低,一篇5页的期刊文献制作成本0.20元,卖给客户0.02元,一本图书制作成本15元,卖给客户1.5元。也就是说只要从第11个客户开始就算净赚了,以下提及的竞争者拥有客户数以百计,每个客户购买的图书都数以万计,他们是暴利制造者。

  二、发财者

  追随者——万方数据、维普数据

  追随者来自科技部下属的两个信息中心,北京万方数据和重庆维普数据,从科技部积累的科技期刊资源起家,紧跟着同方开始客户的争夺。

  天子脚下好办事,北京万方一手用尽科技部的期刊和情报资源,一手发挥科技部的行政资源,猛攻企业、科研机构等目标市场,一两年下来,录得客户近千家,销售收入近千万。

  重庆维普数据甚至是同方的直接对手。不仅目标客户群相同,还迅速在期刊的内容上朝同方逼近,但价格很低,并且充分运用集体采购(价格不及十分之一,本文另述)连夺近十省的高校定单。

  清华同方很快反击一戈,打出国家学术期刊工程中心占有版权的王牌,起诉重庆维普期刊侵犯版权,由于未解决版权的文献数量众多,维普遭受重击,后得老东家科技部相救逃过一劫。

  中国数字图书馆、超星电子——数字图书的先驱

  中国数字图书馆(简称国图)的中文数字图书商业之路有些悲剧。

  因为外包给一家叫超星的民营企业,国图2年快速完成20万册数字化制作。超星赚取了近百万元的家底,还包括悄悄留下的20万册备份,也借此成长为主要竞争者。

  此时,互联网投资如火如荼,国图适时引入港资,注册2000万元的子公司,准备将项目中的一小部分拿到海外上市。国内数字图书市场也高速发展,时逢教育改革和大投入,高校馆藏数量被纳入学校评级的重要指标。每所高校的都距考核指标数十万册,由于每本数字图书价格才1元多,并且一台10万元以下服务器便可存储20万册,国图火了起来。

  可惜,国有企业通病导致国图子公司没走多远,公司陷入经营困境,后来版权纠纷竟使其一厥不振(本文后叙)。

  超星真可谓“超级明星”,拿着20万册备份做起无本生意,2、3年内获得近300家高校及公共图书馆用户,年收入数千万,通过出售阅读卡也征得数十万个人用户,虽然每个用户赚取不过数十元,但收入同样可观。

  书生、方正——期货交易员

  同样成功的还有书生科技,方正电子,他们可是出色的期货交易员,产品还没有完成就获得大批定单和货款。

  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提出了新概念。2000年书生提出全息化数字图书比超星等传统数字图书版式信息全,准确率高,价值大,又力邀清华同方一位负责销售达5年的朋友担纲,一举获得近500万的定单,此后才在1、2年内陆续完成交货。其实由于全息化图书是超星等传统数字图书制作成本的好几倍,书生提供的图书全息化也只有很小比例。但是书生在2年之内的销售额竟在2000万以上,可惜,同方过来的那位朋友因承诺没兑现拂袖而去,否则销售额至少可以翻倍。

  方正电子更是期货高手,2002年开始运作时甩开图书数字化制作的老路子,直接拿出版社的电子书转化成自己的格式。此举大大节省制作费用,但从出版社拿电子书难度非常高,方正电子于是将数百家出版社和高校图书馆邀请在一起,消除了图书馆的疑虑,产品还没完成,便一举拿下近千万的定单。但代价也很大,按照协议方正每卖一本书需要分给出版社40%-60%的利润,若严格执行方正无利可图,若隐瞒客户数量出版社不满意;至今方正电子不过2万册左右,远远低于超星近30万册和书生的10多万册。

  青苹果——卖水者的故事

  淘金热潮中,卖水者一定发财。青苹果数字公司专门提供数字化加工,他的客户非常多,《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等。比如制作金庸朗读版数字图书,仅单片包装发行权卖给正普软件就近百万,大的工程如中美百万册图书加工定单也收入囊中至少50万册,收入也上千万。今年上半年定单就3、4千万,青苹果借此赚得衣钵满满,没有丝毫风险。

  三、暴利终结者

  版权——一本书告垮中国数字图书馆子公司?

  中国加入WTO,版权意识空前高涨,行业暴利也遭遇阵阵寒流。2002年,一纸诉状将中国数字书图书馆下面的公司送上法庭,陈姓教授发现自己的一本著作竟出现在该公司出售的数字图书里,而且并未得到授权。也许国图做梦也想不到会输掉这场官司,因为这本书出现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里。更大的打击是,20万册数字图书里,还有多少未经作者授权的版权纠纷书?若按照赔付陈教授近8万的标准,数以千记的版权纠纷书该让公司破多少次产?本来经营不善的国图子公司从此一厥不振。

  其他公司也经历着同样痛苦,未解决的版权问题象颗定时炸弹,财富随时可能灰飞湮灭,每家都在苦思对策。

  用户——集体采购是价格杀手!

  图书馆集体采购也在吞噬未来的利润。关于集体采购有段故事:八、九十年代高校图书馆在购买国外学术刊时以美圆计算每篇文献,可是教育经费太少,北京、广东两地的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由省各高校图书馆组成的协会)率先向国外厂商提出:我们全省高校都采购你的资料,只需给个总价。虽然价格可能不如原来1/10,但购买量大增,并且迅速占领市场,外国人只好答应了,从此每篇文献以人民币计算。

  国内厂商也得到这个待遇,它给先入者以吞噬利润的痛苦,给后来者以低价进入的机会。前文所述重庆维普靠它迅速成为清华同方的竞争对手,因为清华同方不肯降价。超星也靠它杀入高校市场,比如江苏省高校集体采购其数据库,据说2001年以前的图书总共付30万,以后每年付30万采购5万册书。

  四、大鳄出场

  大鳄来了。

  疯狂采购满足数量考核标准后,图书馆开始提出质量要求。“我们是师范院校,能不能只要教育行业的电子图。”“能不能提供军事方面的数字图书,因为我们是军事院校。”细分行业的资源掌握在行业出版巨头手中,比如中国医学出版社一直不肯向外提供医学图书,现在轮到他们了卖高价了。

  中国高教出版社推出了教育行业的数字图书,初期5万册,每本5元,中国医学出版社也开始推出医学数字图书,要价更高。他们年收入数以十亿计,还藏有数以万计的行业书籍。

  清华同方也不满足数字化期刊,砸下2亿元投入数字化图书。

  五、故事刚刚开头

  作者本文刚要结束本文时,无意中翻开前几日《北京晚报》,半版广告上郝然列着一家公司十种以上的数字图书产品,它是几千册数字放入几张光盘里,零售价为300元左右,这次购买者是零售用户。

  听说在这家公司之前,有家广东公司去年卖了20万套,每套净赚50元

  故事刚刚开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7 09:58 , Processed in 0.345460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