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190|回复: 2

[【文史类原创】] 《悲剧的诞生》摘录及感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30 16: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通常依据外观和美的单一范畴来理解的艺术之本质是不能真正推导出悲剧性的。只有从音乐精神出发,我们才能理解对于个体毁灭所产生的快感,因为通过个体毁灭的单个事例,我们只是领悟了酒神艺术的永恒现象,这种艺术表现了那似乎隐藏在个体化的原理背后的全能的意志,那在一切现象之彼岸的历万劫而长存的永恒生命,……造型艺术有完全不同的目的:在这里,日神通过颂扬现象的永恒来克服个体的苦难,在这里,美战胜了生命固有的苦恼,在某种意义上痛苦已从自然的面容上消失。

---也许这就是所谓对挫折的升华吧,真的能通过对挫折的描写,对苦难的描写而达到超脱吗?希望是这样的!


*悲剧文化:这种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智慧取代科学成为最高目的,它不受科学的引诱干扰,以坚定的目光凝视世界的完整图景,以亲切的爱意努力把世界的永恒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来把握。我们相信一下,这成长着一代,具有如此大无畏的目光,怀抱如此雄心壮志;我们想象一下,这些屠龙之士,迈着坚定的步伐,洋溢着豪迈的冒险精神,鄙弃那种乐观主义的全部教条,但求在整体和完美中‘勇敢地生活’---那么,这种文化的悲剧人物,当他进行自我教育以变得严肃和畏惧之时,岂非必定渴望一种新的艺术,形而上慰藉的艺术,渴望悲剧,如同渴望属于他的海伦一样吗?

----原来悲剧的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形而上的用来慰藉人的艺术,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信仰吧,如果没有这样的信仰的话,能禁得起那样的痛苦吗?

*悲剧神话所唤起的快感,与音乐中不谐和的音所唤起的快感有同一个根源。酒神冲动及其在痛苦中所感觉的原始快乐,乃是生育音乐和悲剧神话的共同母腹。……对于艺术上性质相近的不谐和音,我们是如此描述这种状态的的特征的:我们要倾听,同时又想超越于倾听之上。在对清晰感觉到的现实发生最高快感之时,又神往于无限,渴慕之心振翅欲飞,这种情形提醒我们在两种状态中辨认出一种酒神现象:它不断向我们显示个体世界建成而又毁掉的万古常新的游戏,如同一种原始的快乐在横流直泻。……

  ----似乎的确有过那种渴慕之新振翅欲飞的感觉,这段话感觉很抽象,似乎又能理解。

* 在人生中,必须有一种新的美化的外观,以使生气勃勃的个体化世界执著于生命,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不谐和音化身为人,---否则人是什么呢?----那么,这个不谐和音为了能够生存,就需要一种壮丽的幻觉,以美的面纱遮住它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日神的真正艺术目的。我们用日神的名字统称美的外观的无数幻觉,它们在每一瞬间使人生值得一过,推动人去经历这每一瞬间。
任何人只要一度哪怕在梦中感觉自己回到古希腊生活方式,他就一定能凭直觉对这种效果的必要性发生同感。漫步在伊奥尼亚的宏伟柱廊下,仰望轮廓分明的天天际,身旁辉煌的大理石雕像映现着他的美化的形象,周围是步态庄严举止文雅的人们,有着和谐的嗓音和优美的姿势----美如此源源涌来。……你也应当说‘这个民族一定受过多少苦难,才能变得如此美丽!……

----在人生中能始终激励我们不断奋斗的话语什么的就是所谓的‘美化的外观’吧,所谓希望等等,就是要让人能够有力量再度出发,去尝遍人生的滋味……能够得以最后美丽的,都是付出过代价的,真的是这样的吗?


* 这本书究竟缘何而写,还是个深刻的个人问题----因为它写于激动人心的1870----1971年普法战争时期,但它又是抛开这个时期而写的,正当沃尔特战役的炮声震撼欧洲之际,这本书的作者,一个沉思者和谜语爱好者,却安坐在阿尔卑斯上的一隅,潜心思索和猜谜,结果既黯然神伤,又心旷神怡,记下了他关于希腊人的思绪……

  ----‘黯然神伤’和‘心旷神怡’可以是同时的感触吗?似乎是可以的,也许写作和思考的过程会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似乎什么也没有解决的‘黯然’和似乎有了些思路的的‘心旷’


*……这是一本说明不可思议的书,它出自纯粹早期的极不成熟的个人体验,这些体验全都艰难地想要得到表达;它立足在艺术的基础上----因为科学问题不可能在科学的基础上被认识。这也许是一本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艺术家写的书,充满心理学的新见和艺术家的奥秘,又一种艺术家的形而上学作为其背景,一部充满青年人的勇气和青年人的忧伤的青年之作,即使在似乎折服于一个权威并表现出真诚敬意的地方,也丝毫不盲从,傲然独立。简言之,尽管它的问题是古老的,尽管它患有青年人的种种毛病,尤其是‘过于冗长’,‘咄咄逼人’,但它仍是一本首创之作,哪怕是从这个词的种种贬义上说……现在我觉得它是多么不顺眼,事隔十六年后,它现在在我眼中是所们陌生……
  它写得很糟糕,笨拙,艰苦,耽于想象,印象纷乱,好动感情,一地方甜蜜得有女儿气,节奏不统一,忽略了逻辑的清晰性,过于自信而轻视证明,甚至不相信证明的正当性,宛如写给知己看的书,宛如奏给受过音乐洗礼,一开始就被共同而又珍贵的艺术体验联结起来的人们听的‘音乐’,宛如为艺术上血缘相近的人准备的识别标记----一本傲慢而狂热的书,从第一页起就与‘有教养’的芸芸众生无缘,甚至与‘民众’无缘,但如同它的效果业已证明并且仍在证明的那样,它于必定善于寻求它的共鸣者,引他们走上新的幽径和舞场。


  ----能够把自己的个人体验记录下来,也应该很不简单了,在要表达这些体验的时候的确会很艰难,能够看出作者的风格,不盲从,傲然独立,也说明其自信或者说自负吧。看完这本书,想到上次看过的《疯狂的意志》,好象感觉到一点作者的风格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今天再次摘录后面的那段,更深切地感到在每个时代都会有相似的灵魂的人,正如曾看到过的那样,写书其实是在寻找知音。


* 在蔑视和永久否定的重压之下,生命必定被视为不值得渴望的东西和毫无价值的东西。
----简短地摘了这句,是因为这句话让我想到负面的情绪对自己的影响,真的是有的时候觉得生命那么没有价值了,就是因为长期的重压,由此想到‘存在与虚无’,当然,希望生命还能重新拥有力量和希望。----希望是先有希望再有力量。


*希腊人是如何清算悲观主义的----他们靠什么战胜了悲观主义……悲剧恰好证明,希腊人不是悲观主义者,叔本华在这里如同他在所有问题上一样弄错了。----用局外人的眼光看,《悲剧的诞生》显得很不合时宜,难以想象,它是在沃尔特战役的炮声中开头的,我在麦茨城下,在寒冷的九月之夜,在护理病人的服务中,沉思了这些问题;
  
----原来沉思有这么宏大的背景,把自己的沉思写下了,就成了思想。

*……凭借这两个见解,我高立于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可怜的肤浅空谈之上!我首先看出真正的对立----退化的本能带着隐秘的复仇欲转而反对生命(其典型形态的基督教,叔本华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还有柏拉图哲学,全部唯心主义,反对生于丰盈和满溢的最高肯定的公式,无条件的肯定,甚至肯定痛苦,甚至肯定罪恶,肯定生产之一切可疑和异常的特征……对于生命的这种最终的,最快乐的,最热情洋溢的肯定,不但是最高的智慧,而且是最深刻的智慧,得到了真理和科学的最有力的证明和维护,……必须有充足的勇气以及作为勇气之前提的力,因为人是严格按照勇气所许可前进的程度,严格按照力的进度,而接近真理的。强者必须认识和肯定现实,恰如弱者处于虚弱而必定怯懦并且逃避现实----此谓‘理想’……他们没有认识的自由;颓废者离不开欺骗----这是他们的生存条件,---谁不但理解‘酒神’这个词,而且由这个词而理解自己那他就用不着去反驳柏拉图,基督教或叔本华----他已能嗅到那腐味……

----‘退化的本能带着隐秘的复仇欲转而反对生命’这样的一句话写得真是深刻,就象那句‘以另一种极端圆梦’说的道理是一样的吧,知道应该超越这样的心理,能超越吗?


* 最近我在《偶像的黄昏》中表明,我如何借此找到了‘悲剧的’这个概念,找到了关于何为悲剧心理的终极知识,‘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处于最异样最艰难的时刻;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之酒神精神,我把这看作通往悲剧诗人心理的桥梁,不是为了摆脱恐惧和怜悯,不是为了通过猛烈的宣泄而从一种危险的激情中净化自己(亚里士多德如比误解),而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为了成为永恒喜悦本身----这种喜悦在自身中也包含着毁灭的喜悦……’在这个意义上,我有权把自己看作第一个悲剧哲学家----也就是悲观主义哲学家极端的对立者和相反者。在我之前,没有人把酒神精神变成一种哲学激情,尚缺乏悲剧智慧----甚至在苏格拉底前两百年的希腊大哲学家身上,我也是徒劳地许那种此种智慧的征兆,唯有对赫拉克利特,我有所保留。与他接近,我的心情比在其他任何地方更觉得温暖和愉快。肯定流逝和毁灭,酒神哲学中的决定性因素,肯定矛盾和战争,生成,以及彻底否定‘存在’概念----我不能不承认这其中含有迄今为止于 最相象的思想。……

----真的能做到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处于最艰难的时刻,能够在任何时刻都做到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吗,能够超越恐惧和怜悯吗?----苦苦地追问自己。

* 我预期着一个悲剧时代:一旦人类具备一种觉悟:进行最艰苦却也最必要的战争而并不因此而痛苦,那时,肯定生命的最高艺术,即悲剧,就要复活了……
  ---进行最艰苦的战争而并不因此而痛苦,自己能做到吗?


* 与科学的关系----凡是要亲自在一门科学中有所发现,才会感觉其温暖可亲的人,都不算真正喜欢这门科学。
----真正喜欢一门科学也是‘一见钟情’的吧,是那种天性注定的相遇,那种天性的契合,那种不用费什么力气就可以找到共鸣的感觉吧。

*集体才智----一个好作家不仅拥有他自己的才智,而且还拥有他的朋友们的才智
----好的作家应该是擅长把生活写活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必然要积累对周边的人和事的观察,其中必然有朋友们的智慧和感悟了。

*熟人的著作及其读者----读熟人的著作时会想到‘这是他写的,是他的内在知识,他的经验,他的禀赋的标志’

*不完全之作为艺术感染力的手段----不完全常常比完全更有效果,尤其在颂歌之中,为了颂歌的目的,正需要一种诱惑人的不完全,作为一种非理性的因素来使听者的想象力幻见大海,又像雾一样罩住对岸,即罩住被赞颂对象的界限,倘若向人们历数一个人的赫赫战绩,详尽而铺张,便总会使人们猜疑这是全部功绩……
----一直以来自己似乎有这样的想法,总是要去追求尽善尽美,要去罗列很多事实,很多场景,希望能表达出自己的内心,其实有的时候是需要适当的保留以便留一点回味和想象的余地的,这也是写作的艺术所在吧。


*太近和太远----读者和作者常常互不理解,因为作者太熟悉他的题目,几乎感到它无聊了,所以他放弃了他所知道的许多例子,而读者却对这事物生疏,如果不给他举例,就容易觉得根据不足。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时候自己写的文字自己感觉很激动,而别人看了并没有特别深刻的感触所在吧,所以文章需要细节,这也是上次的沙龙上强调的,要把引起自己联想的细节都写出来,其实又怎么能够写得完呢,那些细细密密的感受,现在知道为什么人不能相互理解,因为经历不一样,而有的经历是只有自己才知道,很难写出来让别人也感觉到的。比如那些痛哭的日子,那些挣扎的日子,怎么好写出来让别人都看到呢。


*几乎变为人的书---- 一再令每位作家惊奇的是,书一旦脱稿之后,便以独立的生命继续生存了;他似乎觉得,它像是昆虫的一截脱落下来,继续走它自己的路去了,也许他完全遗忘了它,也许他超越了其中所写的见解,也许他自己也不再理解它,失去了构思此书时一度载他飞翔的翅膀,与此同时,它寻找他的读者,点燃生命,使人幸福,给人震惊,唤来新的作品,成为决心和行动的动力----简言之,它像个赋予了精神和灵魂的生灵一样生活着,但还不是人----作者获得了最幸福的命运,他年老之时还可以说,他身上一切创造的,有力的,高尚的,澄明的思想和情感,在他的作品中继续生存着,即使他自己只是残灰,火种却到处复燃并且流传----如果你设想一下,一个人的每个行动,而不仅是一本书,以某种方式成为其他的行动,决心,思想的诱因,一切已出现的牢不可分地同即将出现的相结合,那么,你就是认识了实际存在的真正的不朽,即运动的不朽,一度运动之物,如果昆虫嵌在琥珀中一样,嵌进了万有的总联系之中,从而变得永恒了。
----还是那样的意思,书也会去寻找它的知音,应该说大体上还是代表作者在去寻找知音的吧,而且书能唤来新的作品,这也就是写作和阅读的互动了吧,真的能有那样的高度,文字能点燃生命,使人幸福,给人震惊,也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呢。


*宁静的丰收----倘若一个人是什么,他就根本不必去做什么,---而仍大有作为,在‘制作的’人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种族。
----这也许是一种天才观吧,不过人的性情的确是天生的,一个人即使不做什么,也会表现出他禀赋中的特质。


*第一次接触贺拉斯时,我忘掉了世上其余的一切,至今我在任何诗人那里未曾感受到初读贺拉斯的抒情诗时那种精微的喜悦,在某些语言里,这里所达到的东西是根本不可企求的。这种文字的镶嵌细工,其中每个字无论声响、位置还是内容都向左右迸发其力量,且震荡于全篇之中,这种使用最低限量的符号,却达到符号之最高表现力----这一切都是罗马的,倘若愿意相信我的话,也是异常高贵的。
---看了这样的评价,也想到要去读读贺拉斯的作品,看看究竟是怎样的在字里行间给人震撼。


*(由‘产妇的阵痛’)引发了----一切的生成和生长,一切未来的担保,都以痛苦为条件……以此而有永恒的创造喜悦,生命意志以此而永远肯定自己,也必须永远拥有‘产妇的阵痛’……

----蜕变和成长会以疼痛为代价,这也是曾经看到过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一句话,蕴涵着如此深的道理。


*诗人、雄辩家和音乐家靠激动我们的悲伤、烦恼、义愤、同情等感情的方法,给予我们快感,并不像我们初想的那么令人诧异,想象力、表现力、修辞和摹写再现的魅力,所以这些艺术能力就其本身而言都很自然地能使心灵感到愉快。如果这些能力所表现的对象抓住了某些感情,那么由于它能把这些较低的感情活动转变和提升为优秀高级的东西,就能长久地给我们以快感。情感,当它被一个真实对象的单纯现象唤起时,它可能是痛苦的,这是很自然的;但是如果是由优美的艺术所唤起的,他就变得流畅、柔和、平静了,就能使人得到最高的享受。为了证实这个说法,我们还可以观察到,要是想象力的活动没有支配那些情感,就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前者会从属后者,转化为后者,增添了我们所感受到的痛苦和折磨。……为了减轻观众(针对戏剧大师编剧)的不快,使他们感到满足和痛快,美德必须成为一种具有高英勇精神的悲壮之情……
----要把现实的苦难或者简单到烦恼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能够带给人超越那些情感的高度----能做到这点是多么不容易。文中也例举了一些例子,如对死了心爱的孩子的父母,再怎样的安慰都是徒劳的吧,也就是说悲剧就是悲剧,如果是不可挽回的,那就在心灵的伤疤。
----还有就是不能单纯地诉说受难,要把情感升华,可是还是发现和后面的结论是矛盾的。无奈的感觉,错过总归是错过!

* 书的最后:像这样使人不快的阴郁,暗淡、灾难重重的故事,有什么是忧伤的人能拿来款待他的同伴的呢?!它所能引起的感情只是不快,而没有带来任何精神、天才、或雄辩的力量;它能传达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纯粹的不快,而没有任何能使我们感到舒畅或满足的东西。
----结尾感觉和前面的艺术对于人生苦难的升华有点矛盾,似乎没有看明白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是要表达艺术的魅力呢,还是要表达艺术对于现实的无奈,也许还是后者吧,虽然没怎么看懂,可是也不想去看懂了---于是想到自己的文字,‘一个忧伤的人能拿什么来款待他的同伴呢’?----问得太好了!
兄台,三天答复期限早过,兄台依然没有给小R以合理解释,只能按版规处理。望以后不要再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 14: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frchina.net/forumnew/viewthread.php?tid=27290
从网上还有不少,不知道楼主从那里搞来的。请pm我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 14: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robertchrs2006-06-02 14:13发表的“”:
http://www.frchina.net/forumnew/viewthread.php?tid=27290
从网上还有不少,不知道楼主从那里搞来的。请pm我解释


R兄法
楼主,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8 02:00 , Processed in 0.508172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