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眼中的朱熹平、曹怀东
科学时报 作者:易蓉蓉
“也许是害羞,也许是怕了中国的媒体,我代替他们接受采访。”
6月3日,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原定的采访对象朱熹平和曹怀东换成了丘成桐——美国哈佛大学讲座教授、晨兴数学中心主任。
“他们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如果说庞加莱猜想是一个雄伟的大厦,那朱熹平和曹怀东就是大厦的封顶者。他们是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再往前进了一步。”丘成桐首先介绍了朱熹平和曹怀东的证明过程。
“曹怀东是我的研究生,学问很扎实,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1981年他从清华毕业后,就由我清华的朋友送来跟我,到普林斯顿做研究生。1982年,我听了Hamilton的演讲,认为非线性偏微方程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就让我6个学生中的4个去做这个问题。他们对此兴趣浓厚,做得不错。曹怀东也是其中一个。那时他很活泼,才20出头,在中国留学生中是很年轻的。他现在是美国里海(Lehigh)大学数学系的A.Everett Pitcher讲座教授,他对自己的母校有感情,受邀担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
朱熹平,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院长、博导,早年他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夏畦进行偏微分方程的研究,后应邀到法国巴黎第九大学数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菲尔茨奖得主P. L. Lions教授处合作访问一年,这使得他在偏微分方程的紧性结构及多解性方面取得了若干国际领先的工作。1997年,朱熹平开始接触庞加莱猜想。
“1980年,陈省身先生在中国组织召开微分几何和微分方程的国际大会,我在这次大会上提出了100个几何的难题,希望祖国的青年数学家能研究和攻克这些难题,以此提高他们的水平。"此后,丘成桐每年都抽取一定时间回国讲学。1988年,他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微分几何讲义》拿到国内,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影响很大,让一批中国数学工作者学习而奠定了中国几何分析的基础。
“1997年,我来到中国开设了一个研讨班,提出一个口号:全国向Hamilton学习,一定会有成就。希望他们在Hamilton的方程上花功夫。但因为不能很快出成果,而且计算很困难,有些人不愿意继续,最后研讨班还是停了。只有朱熹平认真听进去了,他相信这个问题一定可以产生重大的结果。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研究中,他觉得在中山大学做研究很愉快,可以专心致志,他对名利看得很淡,不拿钱没关系,不做院士也没关系,认为最重要还是要拿出真东西。”
“2003年,俄国科学家Perelman宣称证明了Hamilton框架里的关键步骤,为解决Thurston的几何化猜想跨进了一大步,但是三年多来全世界学者都没有办法给出完整的证明。于是朱熹平重新考虑他的研究,全部打通,重新来过。2004年,他们产生了很多新的想法;2005年暑假,他们又花很多功夫补充了重要部分。”
“2005年9月底,受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邀请,朱熹平到哈佛呆了半年,每星期为教授们讲三个小时,从头开始,一点点讲,把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过程讲得清清楚楚。”丘成桐说朱熹平在哈佛的半年没去哪里玩,很用功,天天做研究。“哈佛大学教授们认为他很实干,我也很欣赏这种实干精神。”
“今年初,一位MIT的朋友跟我说,他对朱兴趣很大,问他有没有兴趣留在美国名校当教授,薪水多,名望高。他不加考虑,摇摇头。相比之下,很多中国年轻人都会很高兴地接受。这件事朱熹平从来没在我面前提过,正因为如此,我觉得他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数学是年轻人的科学”
“中国数学发展对中国整个科技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作为中国人,我希望中国数学能够做到世界一流。中国是数学大国,但数学大国不等于数学强国,还有相当差距。所有的科学都是年轻人的科学,特别是数学。所以,我们要将中国最好的年轻人培养起来。所谓最好,是对数学真正有兴趣,而不是企图通过数学获得项目经费、院士头衔等名利。”
丘成桐29岁攻克微分几何难题“卡比拉猜想”,因此获得1982年菲尔茨奖,成为迄今唯一获得该奖的华人。他身居海外,十分关注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
“尽管朱熹平一直强调广州是个做学问的好地方,但我还是希望朱熹平来北京,来晨兴数学中心,这里有不少好的年轻人,这样他就可以带领这批中国年轻人往前走。”
丘成桐强调说,只有像朱熹平、曹怀东这样的实干数学家多了,而老数学家不打压排挤他们,中国数学才有希望。
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成就了朱熹平
光明日报 作者:李汉荣、何晓钟 吴春燕
6月3日,世界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宣布: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中大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合作者、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发表在《亚洲数学期刊》上的论文《庞加莱猜想暨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汉密尔顿-佩雷尔曼理论的应用》,完全破解了
庞加莱(Poincare)猜想这一国际数学界关注了上百年的重大难题。这一猜想,美国克莱数学研究所曾悬赏100万美元求解,是国际数学界最为重要的猜想之一。丘成桐先生认为,“这是一项重大成就,比哥德巴赫猜想要重要得多。”丘先生指出,这一证明意义重大,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研究三维空间,对物理学和工程学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杨乐先生也说:“这是第一次在国际数学期刊上给出了猜想的完整证明,成果极其突出。”
为对此消息进行跟踪报道,今天记者来到中山大学采访朱熹平教授,但朱教授一贯低调,他一直认为,完成这一证明,是国际数学界许多数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他的团队的成果,只是完成了“临门一脚”,因此他不愿过多地宣传个人,婉言谢绝了许多采访。
据悉,从去年9月到今年3月,朱熹平在哈佛大学呆了半年,对包括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美国数学界同行就庞加莱猜想的证明作了讲解,每星期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共讲了半年。回国后,他曾对黄达人校长说:“其实国际上很多团队都在做这个事情,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丘成桐教授创立的几何分析法,为解决这个猜想奠定了基础,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为解决这个猜想提出了框架,俄罗斯佩雷尔曼作出了重大突破,这是国际数学界的同行你一步我一步共同做出来的,我们只是比较幸运完成了临门一脚。”
朱熹平于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并获得科技部的“973项目”的支持,2001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4年获得全球华人数学家大会颁发的晨兴数学银奖。可以说,朱熹平今天的成就,是与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教育部等部门的长期支持分不开的。基础研究是需要长时间的投入的,上述“杰青”、“973”、“长江学者”等等,就是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提供持续支持和帮助的一个平台,正是因为这些来自国家的资金支持,使中国有一大批科学家能够安心于自己的研究,才有可能取得大的突破。朱熹平今天取得的成就,正是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长期支持的一个结果。近年来,广东省对中山大学一直大力支持,张德江书记曾多次鼓励中大:“既要为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作为教育部直属大学,还应该代表国家到国际舞台上去表演。”黄华华省长一再表示,广东省作为全国的第一经济大省,对中山大学的基础研究要大力支持。这让像朱熹平这样的学者感到,广东省不仅仅是一个就业的天堂,更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
朱熹平的本科和硕士都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可以说,他是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是中国数学界的骄傲。记者问黄达人校长,朱熹平取得这样的成就,中山大学一定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吧?黄校长说,近年来,在中山大学推行的人事制度改革中,对于一批在学术界已取得了突出成就的学者,则免予考核。因为中山大学认为,对于这批约200名优秀学者而言,学术是他们的生存方式,考核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对他们最大的支持,就是要给他们以宽松的学术氛围。就以朱熹平为例,当他从偏分方程研究转到几何分析的研究时,有四五年的时间,几乎没有发表过论文,但他并没有急功近利的想法,他从国家和学校得到的经费资助,已经足已让他安心地从事科学研究了,如果不是这样,也不会有他今天这样的成就。不仅在学校的层面如此,在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朱熹平的前任、中山大学原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院长邓东皋教授一直致力于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朱熹平作为现任数计学院的院长,他也同样在学院内营造着宽松的环境,尤其重视团队的建设。他说,他与他的学生陈兵龙是互相依靠的:“我与他已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了。”
邓东皋教授说,朱熹平生来就属于数学世界,他热爱数学、了解数学,完全沉浸其中。他对科学问题思考得非常深入,有着很高的学术眼界,是一个杰出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他与他的学生,组成了一个很好的团队。
了解朱熹平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包容和谦逊的人。他说,科学研究都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来进行的,过分宣传小单位或个人的贡献,是不客观的。事实上,中山大学数学学科的发展以及朱熹平个人的学术成长,都得到了国内数学界尤其是中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数学界同行们的大力帮助和可贵支持。
从哈佛大学讲学归来,朱熹平说,他只是研究团队里的一员,很多人都在做这个事情。他再三强调自己只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有所突破。学术上的成果,论文发表还只是一个开始,要接受学术界的检验,要接受时间和历史的敲打。数学界向来有着很好的传统:联合发表论文时,总是以字母为序,这说明在学术的研究中,承认团队中每一个人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