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685|回复: 16

[【主题讨论】] 要不要保护各地的方言?以及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 20: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来想把几种原因选项写上去,但惟恐不全以敷衍众人,所以原因大家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吧!
我认为还是需要保护的各地方言,现在语言语种急剧萎缩而消亡已经引起许多人氏的重视,但另一个方面,方言却被遗忘在无人问津的角落!而方言也同样面临着萎缩消亡的威胁!
我认为,方言同样也同语言语种一样,具有他的现实保护研究历史价值。可以作为官方语言(普通话)的有益补充和借鉴!有许多方言都容有古老文化文明的气息和信息,比如闽南语含有古越语遗留下来的信息。有些地方方言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的历练融合而成型的,如中原方言,关内方言,都遗流淌秦汗的大国风范,流着诗经国风的音韵!而有些地方方言构造语气发音都相当融会了当地居民的性格特征和意义,如东北的豪放,苏浙的纤揉,粤语连音快发,都具有他的现实价值和研究价值!
而有些人却认为方言现在没有后顾之忧,或者说抵制了普通话的普及和应用,阻碍了各地方的交流和中国的大一统等等。
大家不知道又作何感想?倾向何方?
单选投票, 共有 10 人参与投票
您所在的用户组没有投票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 22: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东西都是快失去的时候才想起来要保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3 00: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的,要的.

各地方言是中国语言的一大宝库,北方主要讲官话,南方方言区甚多,以湖南等省为代表的。在这里,相邻的两个村子甚至都会无法完全沟通——仅仅是因为语言上的差异。

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大力提倡学好普通话,这也被认为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衡量标准。但是,我个人认为,各地的方言,无论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的演变过程等等都有太大的研究和参考价值,实在是不能也不应该丢弃的。

比如,古代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中已经将“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上”和“去”都保存着,但是古代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入派三声”,被分别划分到前面提到的三声里面了。因此,实际上现代汉语的普通话中是没有古代“入”声字的。但很多地区的方言中仍旧很好地保留了许多“入”声字,粤语和闽方言甚至湖南地区的许多方言都是如此。或许这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影响不大,但是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语音发声特点及转变过程是有着很重要的研究意义的。

再如,各地方言中有很多含有特殊意义的词语,这些词语或来源于对外来词的音译,或直接来源于当地的生活,如东北方言中的“渴瓦斯”,就是来源于对俄语中“汽水”的音译。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是很难用普通话中的词语来恰当表现其含义的,换句话说,对方言的保留,仅在丰富汉语的词汇量上就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正如楼主所说,各个地区的方言,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看东北的小品,喜欢听黄梅戏,喜欢唱粤语歌,实际上都是对不同地域文化语言显现的一种认同。正因为这些“方言”,才使得这种小品、戏剧、歌舞显得与众不同,别有意趣。

呵呵,一家之言,还希望大家一起讨论。
总而言之,个人认为,方言是十分有必要保护的,在学好普通话的同时,也应该好好地保留方言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3 09: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入”声字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
呵呵!我竟然也把入声给忘记了!现在好多人都不会发了,幸好我们那的方言中的入声也保留不少!
另外希望把理由写下来!以供参考和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3 13: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到此应该多从学术价值上来体现以下方言的重要性,拿近代的一些广东英语来说吧,如果你不懂当地话,研究起来都很累。另一个近代的一些地方也是用方言换成英语地名的,不懂的话,咋办?发明时光机器回过去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3 14: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一个多语言国家都致力保护语言的多样性,中国也应该这样。

就使用人数来说,很多方言已经超过某些国家的母语了。

花那么多钱保护古迹文物风景区,保护方言有何难。

有人说影响交流,这是屁话,大家能听懂普通话,会说几句“椒盐普通话”不就行了?

难道为了交通方便,把三山五岳全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4 00: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话难道原来不是一种方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6 23: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认为需要保护,常为身边的孩子不会说方言而不安,深恐如同文字改革一样,认我现在这亲,看不懂前人的书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7 00: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认真对待,大力保护

我认为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追求大一统而忽视了多样性,正是多样性带给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各种方言代表了各个民族、各个地方独一无二的,各具魅力的,为我们所倾倒的、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文化和艺术。美国一家公司,花巨大的代价,正在全世界收集濒临灭绝的,看上去根本可以灭绝的“少数”语言,其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很多东西,当它已经不存在时,才会发觉它的珍贵。语言同样如此。我们现在保护,还不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9 02: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是要的,就以我所在的苏州来说吧,吴侬软语历来为人所称道,昆曲依托吴方言成就其“百戏之祖”“曲苑幽兰”之雅称,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吴语中保留的很多古音,比如说,王力在《诗词格律》中讲到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与“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的“儿”“斜”以现在普通话来读,是不押韵的,可用苏州话读就是押韵的,“儿”读作“ni2”,“斜”读作“sia2”,还有其他诸如“飞”读作“fi1”,“肥”读作“fi2”,“肉”与“玉”同音,佩上玉,就能挡本要作用于肉体的伤害,以达到辟邪的目的,这种例子还是很多的。
   好多在普通话中不用,而在苏州话中常用的在《说文》《集韵》《广韵》中能找到其出处。
   例如:渳:读“咪”音,意为稍微呷一点。《说文解字》“饮也”。
       囥:读“康”音,动词藏。《集韵》“音亢,藏也”。
       恘:读“秋”音,坏,不过程度比较轻。《广韵》“戾也”。
   这些字单独拿出来让苏州人自己来认,估计也不会有几个认得的,可实际上几乎每个人都是经常用到的。
   苏州话写的《海上花列传》,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读下来,呵呵。

   还有一个对于方言有比较大影响的是人口的迁徙,外来人口的日益增加,也直接影响当地的语言传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9 08: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保护方言没有必要,理由或许不是很充分.
1.社会总是不断进步的,语言也是一样,就语音说古代的声韵就没有现在丰富,古音为三十部(王力).文字从说文解字的9000字到现代的80000万多,这都说明语言在发展.
2.方言实际上也是保守倾向的一种表现,古时因为交通不便,交流的仅是一个小圈子,遂形成方言区,现在交通方便了,交流的范围广了,必得以符合交流的需要而使用共通语.就如旧时的方言区开始形成时的情况一样.普通语的推行就非常必要,他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对于民族团结有一定的作用.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我们不能否认他是一种进步.同时,对于全世界范围来说,普通话也是一种方言,不过地地域扩大而已,是一国的语言.过去为了全球的交流,有人创了一种世界语,不过就因各国的独立性,而未能通行.
3.方言并不是就不能存在,而应逐渐向普通话靠拢,现在就有这样的发展趋势,学生使用的方言实际上已经是走调的方言,这就可以说明一种问题,语言是可以改造的.
4.现在人们工作已不限于一地,流动性大,尽量使用共通语,方便人的流动,也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
5.至于方言,作为色彩,偶而用之,的确有助生动,表现人的个性,如电影,如果全部采用方言,那只能局限于一地,而不能在大部分地区流行.地方剧种在有限的范围内流行便很低能说明问题(京剧除外).
6.至于语言的保留,大可以用字典等工具,今人研究古音韵,大都是采用旧籍比排推演.不然我们现在就还得住茅房,穿长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tksgod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9-9 10: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要保护地方的方言!
虽然是方言,但它也代表着一种语言,它是种文化的象征,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像潮汕方言就有很多东西是无法用普通话来表达的,因此提倡当地的政府能够规范当地的方言,并能用文字或者其他的方式记录下来,让他们能世世代代延续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0 17: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象楼上所说的那样,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岂非多事,就任其发展下去,到现在各地的方言岂不是很丰富很发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hfan1976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9-10 20: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保护!

祖国语言太丰富,穷究一生也无法研究透彻,保留下来,让更多的子孙后代感受到这种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0 22: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在当今时代,必须意识到保持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如果整个世界只有一种文化,那该有多么单调和乏味?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应该值得尊重,某位哲人说过:文明没有高下之分。同样的道理,方言也没有高下之分,我们不能说某个方言低劣,必须消灭;某个方言就高明,必须保留。

其实普通话也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而形成的,从本质上来说它不过也是一种方言,不过是被法律所规定全国人民通用的“方言”。


多姿多彩的方言曾经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现在依然有存在的必要。一种方言代表着某个区域的一种文化。这个区域的特殊性,往往可以从方言中得到体现。比如我生活的吴方言区,就保留着入声字,这是普通话中没有的。依靠它,我才能比较容易确定古诗词中的入声字。还有很多文言中的词汇,吴方言区依然保留,对于探索这些词汇的语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古老的方言,无疑是我们文明演变的活化石,值得我们尊重和保护。语言自然有它自己产生消亡的过程,任何企图通过行政命令的手段来取消方言的行为都必然是荒唐可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1 13: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不需要保护也不会失去的吧?老百姓才不会去说普通话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张郎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9-13 20: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现在方言是要保护,但也要看是什么方言吧?要知道现在中国的方言的种类多不胜数,并非每种方言都有其文化底蕴和历史源流的。现在好像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社会风潮,就是凡是方言都在各地掀起流行热潮,我这里一个小小的地级市,就有十几种方言,现在在全市大力发展本市所在的一种方言,搞了许多活动,电视节目,小孩说方言,方言歌手大赛,方言彩铃....真的有这种必要么?尤其是小孩子,对其正确解说普通话肯定会造成影响,实在是不敢苟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7 19:34 , Processed in 0.588975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