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56|回复: 2

[【文史类】] 从《百家讲坛》看大众文化需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6 07: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百家讲坛》看大众文化需求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对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人民的物质需求正逐步得到满足,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当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之后,人们对文化等精神产品的需求便日渐强烈。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央电视台的编导们准确地把握住了群众的需求,适时地推出了《百家讲坛》这个栏目。

近年来,《百家讲坛》栏目陆续邀请了一些专家、学者对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古典及现代名著进行了分析和解读,无论是栏目还是主讲人都赢得了全国广大电视观众广泛的好评。当然这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争议,有专家对此提出质疑、强烈的批评甚至反对,同时在广大电视观众和网民中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风浪。在争议的背后,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当今中国百姓心灵深处对于文化的强烈渴求。

有人质疑《百家讲坛》这种评书式的解读方式,认为《百家讲坛》都成“明星发射塔”了,有人认为主讲人在讲解中出现了过多的误读、误解甚至不应有的错误;也有人认为出现一些不同的解读方式和错误在所难免,我们不必过多地去追究和指责。

好评也罢,质疑、批评甚至反对也罢,其实这都是正常的,就如同世界上绝不存在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的人,也绝不存在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的事物一样。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具有两重性,都有其优势和不足,都会有肯定和否定的意见。我们不该过多地批评和指责,更多的应该是抱以宽容和理解,毕竟他们是在向广大群众推广和普及传统文化,在做一件深受广大电视观众喜爱的事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应该如何推广、普及和传承,目前还颇有争议,但是面对人民群众的强烈渴求,我们不能裹足不前,空发议论,需要的是行动,因此,用心地去做这项工作总比不做、空发议论要强得多。
《百家讲坛》本身就是集百家之言,它允许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争论,它期望通过百花齐放、达到百家争鸣,进而在争鸣中求得观众和读者最广泛的认同,最准确的解读。只要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只要它能得到大多数读者和观众的认同,就应该继续下去。易中天先生说得好,“《百家讲坛》不是学术论坛,严格地讲,我们应该称之为百姓讲坛,一个由专家、学者向广大电视观众推广、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坛”。《百家讲坛》的受众是全国的电视观众和读者,它的目的是在专家、学者和广大电视观众之间搭建起一个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专家、学者和广大电视观众在这个平台上通过沟通与交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同时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栏目制片人万卫先生也曾说:“《百家讲坛》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宗旨,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可以说《百家讲坛》自创办以来,正是因为坚持“《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才逐渐涌现出了一批深受广大电视观众喜爱的学术明星,栏目本身也得到观众的认可,并逐渐成为明星栏目。

毫无疑问,从阎崇年、易中天到于丹等等,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明星”,成为“万人迷”,并不是因为他们代表了学术界的最前沿,或者他们就是学术权威,而是因为他们所讲述的知识与思想,正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求,与广大电视观众产生了共鸣。在这一关节点上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电视和电视所要求的“大众文化”的表述风格。当古代中国精深的诸子百家和传统文化,在这里被转化为一种直白、贴切的当代文化,让观众扔掉手中遥控器的时候,一群能言善道的知识分子便成了新时代的“布道者”。

易中天先生将电视节目取得的效果概括为“三个对接”:“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学者与大众的对接、学术与传媒的对接。”确实,做好这三个对接后,电视节目的品位得到了提升,学者找到了充分展示自己学术研究成果的平台,广大观众通过一种相对比较便捷的方式,了解到了他们所需要的文化知识,满足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等精神产品的需求。

当然我们的专家、学者对于其它专家、学者乃至电视观众所指出的错误和批评,不能自以为是,更不能无动于衷,应该理性地加以分析,区别对待。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对于一些专家、学者指出的:如读错字音,时间、地点明显有误等等‘硬伤’,我们必须虚心接受,立即改正;对于本来就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者说‘软伤’,则既可以商榷,也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

荀子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专家、学者都是相对于其他非专家、学者而言的,一个“专”字就界定了他所从事的领域或行业。专家、学者并不是全才,不是在每个领域、每个行业他们都是专家,在自己的领域或行业之外,他们也是学生。即使是在他们从事的领域或行业,对于他们还不了解的事物而言,同样是学生。只有当他们对这个问题彻底弄懂弄通,钻研透了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专家。常言道:“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我们每位专家讲座之前,对于所讲的内容都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咨询许多专家、学者,查阅大量的资料,45分钟的讲座内容,5000左右的文字量往往要准备好几天乃至一个星期,为讲座内容所准备的资料写成的文稿都在2万字以上。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老师,也都是学生。要想成为专家学者,就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也必须拥有诚恳、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乃至指责与批评的勇气。这样,才能通过百花齐放,达到百家争鸣,在《百家讲坛》这个平台上产生更多的学术明星,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以满足,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7 09: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7 09: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XX政治课的作业?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对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人民的物质需求正逐步得到满足,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当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之后,人们对文化等精神产品的需求便日渐强烈。……” 如此八股文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7 03:05 , Processed in 0.314362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