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11|回复: 0

樊纲:不能让网上言论左右国家政策 部分网媒反思改革的情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3 12: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 樊纲
  “网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中国更大的利益群体在网的外面,多数的农民、民
工都不在网上,不是网民能够代表的,所以网民不能以民意代表自居。如果中国
所有利益群体都在网上了,那么中国最大最难的一些问题也基本上解决了。因此
政府也不能光看网上的东西,不是说使网民高兴了就等于大家都高兴了。不能仅
以网上的舆论来左右自己的政策。网上一些人其实也是既得利益者,有的还正在
面对有可能损害他们既得利益的改革,有一些不满。他们现在不是真正需要政府
救济的,需要政府救济的人还没有上网的能力。真正的穷人的利益诉求会很不一
样。说这些不是要贬低网民,他们也是一个群体(一组多个群体)。我想要说明的
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有许多的利益群体,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利益的均衡。中国
有更大、更深刻的问题需要去关注。”

樊刚上面的话说得很好,很有针对性。 近年来,网络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媒体。人
们不仅通过网络知道国内外各种消息,也能对国家大事乃至日常小事发表自己的
看法。但是,这个新事物中包含着一些新的问题。一些人在网上攻击改革开放,
乱发表意见,搞得决策者无所适从。
要解决这个问题,以下几点很重要:
1)要搞清发表某种意见的网民的数量。许多人在网上写帖子,一张口就是“人民
”,其实,他们并不代表谁。比如,人民网上的热贴也只不到一千人点击,毛泽
东网站、乌有之乡网站的热贴常常只有百十人点击。在这些点击者中,可能多数
人并不同意主贴的观点。在回帖中,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因此,一个反对改
革的主贴,真正的支持者其实是极少的,更不能说代表人民了。

2)“上报”制度需要改革。

据说,中央有关部门要求各网站按时把讨论的热点问题上报。 这种“上报”制度
一方面能够使决策者及时掌握一些舆论动向,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很大危险。近
年来,大家都有这种感觉:政府决策有被网上舆论所左右。比如,对国企改革、
医疗制度改革、教育改革的推进,显然受到了网上舆论的左右。但是,这些舆论
是否代表了民意和反映了真实情况,却是大有问号。上面已经列举出“网民”的
数字。在人民网、新华网的论坛,我们看到反对改革的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少数人
。这少数人常年泡在网上,对改革开放横加指责、在网上造神、甚至要替……翻案。如果按照现在的“上报”制度,这些少数人的意见很容易被当成一种“民意”而回报给上面,使中央失去正确的判断。

在网上,有一群心态不好的人。比如,人民网有一个马甲在回帖中说:“每当把一个名人整倒,我就感到心中十分惬意”这样的话。这说明一些人利用网络来进行变态心理的活动。如果把这些人的意见当作“民意”上报,岂不误大事?

而且,人们都这样传说:反对改革的人是很有组织的。在大学校园以及其他地方(比如左派网站),有许多自称为“马研会”、“毛研会”之类的组织,这些组织经常在网上集体炒作某个事件。并且,由于没有实行网络实名制,一个人有很多的马甲,造成很多人拥护某个观点的样子。北大的周之金、刘捷的闹课堂造反行为,就是这样搞起来的,完全把上面给蒙骗了。

3)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不懂要,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不会被少数人的网上言论所影响。比如,医疗界出现的问题,显然是改革不到位的问题。认识到这个方向,就不会把那些似是而非的意见当一回事。

4)言论自由应该主要在报纸、杂志上实现。

中央目前的政策好象是放开网络,控制报纸、杂志。其实,报纸、杂志倒是应该放开。因为报纸、杂志的作者都是公开的、可查找的。在报纸上发表言论,作者有一道自律的防线。那些造谣、中伤、诽谤等,很容易受到处理。而网络却是匿名的,在网上发表意见的人,毫无自律可言、许多人是根本不负责任的。因此,我们很难从网络的言论自由中得到很多有益的东西。这一点,希望中央有关部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让网络民意的春天来得更猛烈.....网友:醉里挑灯论剑很久没发帖子,因为一篇情绪化的帖子《不能让网上言论左右国家政策》,我又想说上几句。那篇帖子本身,太多情绪化,太多谬论,不足为道。但由于作者以普通网友的身份,说出的却是近段时间饱受互联网之苦、声称要顶住“互联网压力”精英们想说而不太敢说的心声,还是有必要理论清楚。而版主把那篇帖子置顶,让大家讨论,我也毛遂自荐,希望拙帖也置顶,所谓有正必有反,正反两相依。

先谈谈对樊纲那段话的不同意见。

樊纲认为网民代表的受者有限,数量众多的农民、民工更应受到关注。这个事实基本是对的,但他借题发挥却是错误的。网民数量最有限,也有近亿人,再考虑到他们背后所代表的亲戚朋友,这个数量绝不会小。网民在网上发表意见,并不表示自已就需意救济;虽然需要救济的人不能上网,无法表达出自已的诉求,但并不表示网民不关注他们的利益。事实上,最能深深反映出包括农民、民工利益

其实,樊纲等大可不必因为互联网夺走自已的部分言论权而生气,历史已经给个你们机会。在你们可以明正言顺、大张旗鼓地代表农民、民工利益诉求的时候,在互联网未普及由精英们独霸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的时候,你们没有代表。不但没有代表,你们要效率优先,你们要牺牲“几千万人来走向现代化”,你们言必称盛世,行务求接轨。当其时也,你们为世界工厂何等地自豪!当其时也,你们何曾想过弱势群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樊纲说,因为“中国有更大、更深刻的问题需要去关注”,所以不能让网上言论左右国家政策。我看也好办,樊纲们继续关注更大更深的问题,咱们平头网民关注更小更浅的问题,井水不犯河水,可乎?何必如此口不择言,忧心于网上民意左右国家政策?

其实,我个人对网上言论能左右国家政策是表示高度怀疑的,就是有,也可能只限于局部的个案。 如果网络民意真能左右或者至少是影响国家政策,我认为是一件大好事。公开的民主讨论,总比几个人于秘室中或小圈子里闭门造车出台的东西认受性、适应性强。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比互联网更能代表民意的平台,如果网络民意都不能代表广泛民意,那除此之外的任何个人、任何精英、任何团体、任何平台,其所代表的民意的广泛性更应受到质疑。如果网络言论不该、不应、不能左右或者是影响国家政策,那咱们的国家政策应该由什么来左右影响?樊纲们? 当然,现在的网络民意有其自身缺陷,如果将来有更好的代替办法,自然可以代替。但正如鲁迅所说,“在新衣服做好之前,我总认为旧衣服也可以先穿着”,在更好更广泛的民意代表平台出现之前,网络民意在现阶段不正是一件很合穿的衣服吗?

至于《不能让网络民意左右国家政策!》中的几个观点,下面一一简单谈谈不同看法。

第一,作者认为人民网等点击率不算高,支持率也不高,所以不能代表民意。一家网站点击率不高,众多的网站加起来就高了嘛;一家不能代表,众多就能代表了嘛。作者连简单的加减法都不知道用,莫明其妙。 第二,上报制度需要改革。为什么需改革呢,因为作者认为“对国企改革、医疗制度改革、教育改革的推进,显然受到了网上舆论的左右”,使中央失去了正确的判断。那么中央本来应该正确的判断是什么呢?作者没有说,大概作者认为原来的国企医疗教育等改革好得很,中央应该坚持,不应该受网络上反对的声音所左右。那么对这些部分具体改革措施不满并认为由此受到伤害的是不是只是网络上那几个“少数人”呢?如果没有网络存在,如果没有这几个“少数人”在网上要求反思,民间在国企医疗教育等的不满就是子虚乌有了呢?作者桃花源中人?

第三,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作者老观点了,现在的话是“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我的理解是,坚持改革的大方向不动摇,对具体改革措施的绩效要以“三个有利于”来检验,符合的就坚持,不符合的就改正。 第四,言论自由应该主要在报纸杂志上实现。作者认为因为报纸杂志的作者是公开的,有自律的防线,而网络作者是匿名的,毫无自律可言、根本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很难从网络的言论自由中得到很多有益的东西”,所以中央有关部门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应该放开报纸杂志,控制网络言论。

这一段应该是作者最想说的话,我也重点谈谈完全不同的看法。

首先,与该作者只支持报纸杂志的言论自由不同,本人支持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一切媒体平台的言论自由。但由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长期由部分人把持话语霸权,普通人进入的门槛太高,所以其言论自由只能是部分人的言论自由。而网络因为门槛低,参与性广,所以网络的言论自由才是更加广泛、更有实际生活内容的自由。正是基于此,我更关心的、对我也更为重要得多的是网络言论自由。

报约杂志虽然有实名制,但这世上报着人皮的不讲人话的人多了去。仅靠一个实名,如何能保证作者不讲假话大话空话官话八股话?这些年,报刊上不食五谷杂粮的假大空的套话发表得还少吗?那些什么“牺牲几千万人利益”、“经济学家是社会的良心”等等不都是报刊上发表出来的吗?

网络虽然是匿名,但担着虚名讲真话的人多了去。远的地方不论,就在这强国论坛上,有几个是特意要诽谤、造谣、中伤而注册发表言论的?生活中的诽谤造谣中伤哪里比网络来得少?生活中的诽谤造谣成功的的案例比比皆是,网络中成功的倒是殊为少见。却是为何?正因为网络是公开的,谣言止于公开。

我一直认为,报刊上是活人讲死话,生活中是真人讲假话,而网络上是假人讲真话。要想得到有益的东西,尤其是了解民意,网络实在是个好东西。而该作者所谓的“我们很难从网络的言论自由中得到很多有益的东西”中的“我们”包括那些人?如果“我们”在现阶段不从网络中得到有益的东西,放着大好的工具不用,借问一下作者,“我们”那些很多有益的东西是从何处获得?闭门拍脑袋而得? 作为我个人,真的非常感谢网络。正是它,让我那本微不足道的呐喊有了喊出来的地方;正是它,让我们在“空前盛世”中的虚幻中清醒;正是它,让我听到看到平常轻易不能听到看到的东西。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一边厢,高高在上的报刊杂志上不是娱乐八卦就是繁荣盛世;一边厢,普通人有开心的,有不满的,有愁苦的,有麻木的,有夜夜笙歌的,有不知明天路在何方的。感谢互联网,它把一个个普通鲜活的喜怒哀乐真实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让我们更能更清楚地关注自已和社会。不止于此,正是互联网,带动了那些高高在上不食人家烟火的传统媒介,在继续着娱乐八卦繁荣盛世之余,也稍为关心起民间疾苦;正是互联网,改变了长期以来部分人的话语霸权,让居庙堂之高的人也能听到江湖之远的声音。

壮哉,互联网;壮哉,网络民意。让网络民意的春天来得更猛烈!让那些跟不上时代潮流,妄想控制网络民意、企图独霸话语霸权的在这个幽灵面前发抖吧!

附文:部分媒体和网络反思改革的情况2005年,部分媒体和网络上出现了很多反思改革的声音,在如何评价改革、如何继续深化改革问题上形成了争论。有媒体对此作了如下概括:2005年是中国改革遭受质疑最多的一年,这些质疑反映了社会要求朝野重新定位中国改革的呼声。[①]

现将所谓“反思改革”的情况综述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不仅仅所谓“左”翼人士在反思改革,实际情况表明,“左”、中、右都在反思改革,因而以下情况涵盖各派观点。)

一、谁在反思

从客观情况看,有四类主体在反思改革。

1.普通民众在反思改革

余斌、卢周来、欧阳亮等就民众对改革的态度问题专门做了调查。他们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属中国发展基金会的赞助下,通过“人民网”的网上调查统计得出结论:当前,社会绝大多数人对社会公平状况和改革局面不满意。被调查者在回答“我们目前的社会公平状况”时,认为目前的社会很不公平者占50%,而认为不太公平和很不公平者合计达到90%;认为基本公平的有7%,只有1%认为是非常公平的。认为社会不公平问题比欧美和其他发达地区严重得多的达62%,认为比欧美国家略为严重的占18%,两项相加比例占到80%。[②]

此外,除少数左翼网站如乌有之乡、、主人公论坛等,在诸多门户网站如人民网的论坛上反思改革的言论非常突出。

2.一些学者反思改革的声音在在媒体与网络上有着广泛反响

刘国光先生对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看法,对反思改革的看法;郎咸平今年以来关于国企改革的一些演讲,都在学术界、舆论界、网络上引起广泛反响。这也是目前思想理论界的一个热点。

高尚全的“改革还需要取得共识”[③]、“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中国改革”[④]、不能以批新自由主义的名义否定改革的说法;吴敬琏“问题不是出在大方向上,而是枝节性的问题、执行中的问题和一些跟改革大方向相背离的逆流”的说法[⑤]也引起网络的关注,网友纷纷撰文与之商榷。

此外,一些民间人士的言论和著述也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如钟庆的《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一书[⑥]就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该书强调,为了给国家尽快地积累人力资本,必须全力发展中国的科技事业,培育自己的民族产业,发展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为此付出点代价也是值得的。批评了“发展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搞自主的研发、实行自由贸易等说法,指出这样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质就是要整个中国都去刷盘子而不要读书。

留美学者文佳筠的《使少数人富起来的改革》的报告在网络上也广受关注。报告对改革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正处于十字路口。[⑦]

这些反思改革的声音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思路。如,樊刚在2005年8月25日美国《商业周刊》上说:最大的改革成是使国有企业私有化(The major reform achievement has been in privatizing state enterprises.),[⑧]而郎咸平却认为,如果简单地认为市场化就能解决效率问题,这个思维太过肤浅。[⑨]

卢周来对两种反思的思路做了概括。他认为,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的改革已经出现了某种偏离前一阶段市场与效率取向改革的“正确”轨道的苗头,而中央政府需要做的,是“排除干扰,继续沿着市场与效率取向推进改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改革20多年来所累积的各种社会矛盾表明,原有的市场与效率取向的改革已经再也走不下去了,中央政府必须及时调整改革策略,转而更加强调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功能以及社会公正问题。[⑩]

鉴于在如何评价改革及如何继续改革问题上思路不同,为了说明上的方便,大致可把反思的声音分为两类:深化市场化改革派和反思市场化改革派,简称反思派和深化派。深化派认为,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因为市场化不够,要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反思派认为,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发生了一定的偏差,要对改革进行改革。

3.部分媒体、网站开辟专栏对改革进行探讨

《凤凰周刊》2005年32期设“论语·交火”专栏,发表学者张文木、王小东和杨鹏的文章,希望引起有关“中国社会发展路径何在”的有价值的讨论,为各阶层、各派观点的领军人物提供一方话语天地。

《财经时报》2005年9月5日—9月16日,开辟了“知识分子:市场与反市场”专栏,来讨论反思改革的问题。

《学习时报》2005年发表了一系列的社评,对改革进行反思。

“乌有之乡”网站组织了“新改革开放观”的大讨论。

4.部分社会团体组织也召开规模较大的研讨会对改革进行反思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了以“改革攻坚的进程与建设”为主题的2005年上半年改革形势分析会。来自国家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的7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者提出,要对改革进行系统反思[1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最近也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经济改革走势与对策座谈会”。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当前改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12]

总的看,尽管对改革反思的角度不同,但这种反思范围广,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反思改革的声音在网络上表现得较其他媒体更强一些。网络是反思改革更为重要的平台。

二、为什么反思

有以下几种主要看法:

1.改革已进行多年,应该予以总结

这是一个普遍的看法。如奚兆永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已经27年,就是说,时间都不短了,应该总结总结了。[13]

2.改革已无共识,走不下去了

孙立平的观点广受关注。

孙立平认为,改革共识在破裂,动力在丧失。[14]他说,从改革的动力和共识上来看,不得不承认,现在改革的共识已经模糊,1980年代关于改革的共识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如果我们不正视这种情况,盲目地、一味地深化改革,将造成很多的负面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推进……改革,为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如果暂时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是另一选择——暂停改革,尤其是暂停涉及重大利益调整的改革。这是在……改革尚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一种理性的选择。[15]

另外,秦晖、刘军宁也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发表了“改革走不下去了”的观点。

秦晖认为,改革进程已进入了又一个临界点,是走向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还是陷入“不公平的伪竞争”与“反竞争的伪公平”的怪圈,就看我们此时的选择了。[16]

刘军宁认为,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死胡同!改革尚未完成,但是已经走到尽头。改革自身已经成为烂尾楼,豆腐渣工程。因为中国的改革被迫在必须在扭曲的改革和全面叫停改革之间作出选择。社会上的改革压力越来越大,而改革的步伐却越来越慢,以至完全停顿。这就是中国目前的改革的现状。[17]

3.改革中的矛盾重重

曹锦清的表述非常有代表性。他说,在1990年的时候,邓小平样说过,如果出现两极分化,那么,四大矛盾就会出现激化。第一大矛盾是地区矛盾,第二个矛盾是民族之间的矛盾,第三大矛盾是阶级矛盾,第四大矛盾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他说如果是这样,中国就会出乱子。现在,我们回顾邓在1990年的这个讲话,可以发现我们今天中国所有的问题、矛盾以及我们的焦虑,都可以概括在邓的这四大矛盾之中。[18]

此外,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召开的“中国经济改革走势与对策座谈会”上,与会专家认为,“由于改革走了一条渐进式的道路,一些深层次的体制问题长期悬而未决,累积到目前的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相互交织,致使改革的形势异常严峻。”“中国改革进入到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19]

4.改革偏离方向

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并引起广泛讨论的署名田嘉力的文章“以改革的名义牺牲几千万人是强调逻辑”,鲜明地表达了我们的改革现在偏离了方向。文章说,我们的改革应该是双赢的改革,是多赢的改革,那种一提改革就想要“牺牲”几千万人、就要求别人“付出代价”的主张,说轻一点是糊涂观念,说重一点是强盗逻辑。以“改革”的名义“牺牲”几千万人是强盗逻辑。[20]

喻权域也说,“改革”就是“改进”、“改良”、“改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革除原有体制中的缺点、弊端和不适应新形势的某些具体的规章制度;通过改革,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而不是把社会主义改变为资本主义。[21]

三、怎么反思

1.深化派的思路

总的看,主张深化市场化改革的人士在强调深化改革时,都强调实行充分市场化,并进行政府改革,最终实现政治民主化,实现“宪政”。

鲁利玲认为,“在这些问题中,有些是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出现的,有些则是市场化改革不到位所致。因此,真正的出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不能变,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能停止!”[22]吉力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主攻方向在哪里?在要素市场,因为越来越突出地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障碍集中存在于要素市场上”,“要素市场的状况,不仅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而且会在社会与政治方面产生非常重要和深刻的影响。这既是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内容,又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的交汇点,是推进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的共同要求。”[23]

高尚全认为,“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政府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政府改革既联系到社会改革,又联系到……改革,它处在中心的地位。”[24]

周为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更加深入地推进经济的市场化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社会的民主化”。[25]

新望认为,“解决的出路是充分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26],“为什么会有对改革不满声音?最核心的问题是中国政府改革滞后,甚至改革到了现阶段,政府基本职能差不多丧失了。如果大家要批评改革,原因在政府(广义的政府),而不在市场化。”[27]赵晓、新望主张,“改革的趋势就是经济体制改革拉动社会体制改革和……改革,改革越来越向高端走。高端的改革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宪政是个水到渠成的结果。”[28]

王小东说,推进政治民主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乃至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大机会。从步骤上说,从基层民主和高层民主两个方向,向中间稳步前进是可行的。[29]

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北京举办的“改革攻坚的进程与建设”2005年上半年改革形势分析会上,85.6%的专家学者认为,在当前我国改革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30]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经济改革走势与对策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也认为,“在法治的框架下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任务是要限制政府的权力。”[31]

如何实现政治民主化呢?主张深化市场化改革的人提出了具体思路:

……改革,首先要从改革执政D开始。应对D的基本制度进行必要的反思与清理,用和平时期的现代政D制度取代战争年代所形成的战时应急制度,扩大D内民主,确立D的领导任期制、常任制,合理配置执政D、人大、政协、国务院的权力,改革干部选拔的机制,等等。在新的制度基础之上取信于民,这是维护D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此外还要大力培育、发展社会自治组织。[32]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经济改革走势与对策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也提出了承认和发展利益主体的问题。[33]认为,“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是,这些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什么不能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非要知识分子为其呼吁,非要别人来代表?现代法治社会需要各种利益主体组织起来,成立自己的行会、协会、公会、商会等等,这些中介组织将成为联接民间与政府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承认利益多元化的客观现实,由不同的利益主体来谈自身的利益,通过法律的程序,把各种利益公开化、透明化,通过争论达到妥协,最后确立不同利益主体都认同的行为规则,大家共同来遵守。只有在遵循法治原则的基础之上,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才会真正实现。”[34]

2.反思派的思路

主张对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反思的人士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要对改革的指导思想进行反思。一段时间以来,这一点在媒体和网络上广有影响。奚兆永认为,要清除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影响。(叶正欣:清除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影响——访经济学家奚兆永)邓聿文在中青报上撰文说,要警惕新自由主义改革“药方”对我国的破坏。[35]

二是强调改革要有人民性。胡鞍刚认为,中国的改革需要广泛的讨论、公开的辩论,绝对不能为少数人所垄断,既不能为少数政治精英所垄断,也不能为少数知识精英所垄断。因为改革涉及到所有人的利益,改革是要使人民受益的伟大事业。任何一种观点、任何一种理论、任何一种改革的方案,都需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这个社会实践一定是人民的实践,一定是人民来检验。[36]

人民网著名网友云淡水暖认为,改革最终是要依靠广大老百姓的,也最终是要广大老百姓受益的。让老百姓明白,才能发挥最大积极性,凝聚成巨大的创造力。“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不是说着玩的,除了政府的巨大号召力外,就是老百姓的积极性了,一定充分认识这点,发挥这点,才能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37]

卢周来认为,资本集团要懂得让步。改革20多年累积的各种矛盾与问题的解决,肯定需要有些群体付出代价。第一阶段改革的代价是由普通百姓更多地付出;显然,如果按照成本、收益与风险匹配的原则,在下一阶段,资本集团作为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在某种程度上肯定要分摊一些代价。此时,以民营企业家为主的资本集团要学会低调与让步。[38]

张文木认为,改革不能丢掉人民的利益,中国的改革要有适合中国国情的标准,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准,人民的标准。中国改革的底线就是不能把共产D改革到人民的对立面;国企改革,不能改出“二七大罢工”。中国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必须受共产D领导的人民驾驭。共产D领导的国家必须和人民共命运。中国改革不能脱离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以人民为核心价值而不是以资本为核心价值的道路。中国的改革就必须有人民性。[39]

孙立平去提出要关注利益集团化的问题,即利益集团的生长及其对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的影响。[40]

从反思市场化人士的主要观点看,这些观点非常符合中央关于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精神。

四、深化派与反思派的争论

1.主张深化市场化改革的人士强烈批判主张反思市场化改革的声音

深化市场化改革派把对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的反思改革的声音定位为反改革、反市场,要走老路。(给反思市场化改革的人扣了触目惊心的“大帽子”,反思改革就是反改革,反对邓小平。)

新望把目前对改革反思的声音定位一种反改革反市场的潮流,提出要“警惕民间和高层的反改革潮流”,“现在这么多人反对市场化,必然影响改革的进程”。他认为,一股来自民间,一股是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上层人士。去年8月份的郎顾之争,使两条潮流通过网络接上了头。[41]鲁利玲认为,反思改革是要“退回到集中计划经济的年代”。[42]吴敬琏的评判是,这种反思改革的情况,“无外乎是过去曾发生过的情况的再次出现。在90年代初期曾经出现过所谓‘怀旧’,怀念计划经济时期”,“这种回潮的根源,就是对1979年以来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方向的怀疑和否定。”[43]高尚全这样评价主张反思市场化改革声音:有人借批判新自由主义,批判改革、否定改革,说什么中国的改革是按新自由主义设定的,所以出现很多问题。我认为他们这样来否定中国的改革是不能容忍的。因为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否定改革,就是否定邓小平同志。[44]

他还说:“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排除干扰,千万不能因为批判新自由主义而否定改革,千万不要上当,否则会有灾难性的后果。”[45]

2.反思派的对批判的回应

著名网友水生说,在“改革”和“市场化”已经进行了二十七年之际,对此全国性的社会实践进行反思是完全必要也是及时的,不如此,后果就更加难以设想。这种反思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要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纠正错误,与时俱进,更好地走向未来。有的人用“反改革”或“反市场化”的帽子压制不同意见和拒绝反思,这才是思想僵化的表现。[46]

网友云淡水暖说,真是霸道的很,如果没有亲身体验中年丧失工作与养老前景,没有看不起病、没有每年为孩子的学费流泪、自杀,谁能够动员“这么多人反对市场化”呢,既然是“这么多人”,说明是一种大多数人的体认。

当社会发展即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改革步入深化阶段、一些新老社会矛盾咋现之时,出现了一些“反思”“改革”以及“捍卫”“改革”的声音。这很正常,很好。籍此可以好好的总结经验、理清头绪、把握方向、做好充足的理论准备、民意基础和思想准备,更好的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

对“改革”具体手段的认识不同,绝对不是所谓的“反改革潮流”。对一些“改革”结果和手段的认识不同,恰恰反映了“改革”精神。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对“改革”手段的认识,最重要的有两点,就是“扬弃”和“创新”。在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善于总结、善于讨论,同时避免犯明显的错误。其次,一定要注意不能把概念神圣化和神秘化。[47]

楚杨认为,以前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历史阶段,对它的反思不该设置禁区:该肯定的要肯定,该否定的也没必要捂着、掖着!不能说前人干的都要否定,后人干的都要肯定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更不是科学社会主义![48]

网友鸟影度寒塘认为,对改革开放进行总结和反思,本来是极其正常、既合理又合情的事。可是,现在我们的有些同志,却听不得说对改革开放进行总结和反思;一听见说对改革开放进行总结和反思,他们就反感,就紧张起来,甚至就暴跳起来。他们甚至于不惜学着“四人帮”的样子,动辄给人上纲上线,打棍子,戴帽子;谁要是提一下“反思”二字,他们就给人扣上“反对改革开放”,“要走回头路”等种种的大帽子,企图以此将别人的口封住。其实,这种认识,这种情绪,是极其错误的和有害的。这种认识和态度,是邓小平同志当年所一再批评的看问题不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喜欢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半僵化”的那种思维方式在新的形势、新的条件下的一种翻版。[49]

刘国光先生也指出,反思改革不等于反改革。[50]

孙立平认为,现在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倒退到旧的体制当中去,这个危险已经很小了,真正的危险是我们建立了一个坏的市场经济,从而败坏了市场经济的名声,从而改变了市场经济的前景。[51]

从态势上看,主张深化市场化改革的人士以主流媒体为阵地公开对反思改革的声音进行批判,而对这些批评的回应多见于网络,除刘国光先生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说反思改革不是反改革外,鲜有主流媒体上发出反驳的声音。双方争论的态势是,在纸媒体上(所谓主流媒体上),深化市场化改革的人士对反思人士批评声音是突出的,而反批评的声音多见于网络,在主流媒体上基本发不出声音。)

[①] 赵瀚之:《改革年演变成为质疑改革年 2005进进退退话改革》,《赢周刊》[②] 余斌、卢周来、欧阳亮:《民调:社会不公已成众矢之的》,《改革内参》2005年第34期[③] 高尚全:改革还需要取得共识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11月21日[④] 高尚全:《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中国改革》《新华文摘》2005年第24期[⑤] 吴敬琏:《改革内参》2005年第1、2期合刊[⑥]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9月[⑦]乌有之乡网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834[⑧] 乌有之乡网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823[⑨]《北京现代商报》)郎咸平:迷信市场化太肤浅 将毁了教改[⑩]卢周来:改革确实到了拐点《改革内参》2005年第25期[11]《应对改革进行系统反思了》,《改革内参》2005年第25期[12]《改革内参》2005年第14期[13] 叶正欣:清除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影响——访经济学家奚兆永〈海派经济学〉2004年第11期[14] 孙立平:失去共识的“改革”大旗怎么扛《改革内参》2005年第32期[15] 孙立平:共识破裂暂停改革是理性选择,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10月31日)[16] 秦晖:中国改革的经验教训 三农中国)[17]刘军宁:改革已经走入死胡《选择周刊》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249)[18] 曹锦清:改革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转自三农中国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831)[19] 实陆:《寻求改革共识——中国经济改革走势与对策座谈会综述》,《改革内参》2005年第14期[20] 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101[21] 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508[22] 鲁利玲:《敢问路在何方(上)》,《改革内参》2005年第7期[23] 吉力:《坚定改革的主攻方向》,《改革内参》2005年第30期[24] 本文系作者2005年10月23日在中国改革论坛上的总结发言。高尚全:《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下更大决心推进改革》,《改革内参》2005年第33期)[25] 《改革以来,社会平等程度降低了吗》,《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05年12月5日,涧青摘自2005年10月24日《学习时报》,作者周为民[26] 新望:《警惕民间和高层的反改革潮流》,《财经时报》,2005年9月5日—9月11日[27] 新望:《警惕民间和高层的反改革潮流》,《财经时报》,2005年9月5日—9月11日[28]:赵晓、新望:《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南风窗》,2005年8月下[29]王小东:《只有政治现代化才能救社会主义》,《凤凰周刊》2005年32期[30]《应对改革进行系统反思了》,《改革内参》2005年第25期[31] 实陆:《寻求改革共识——中国经济改革走势与对策座谈会综述》,《改革内参》2005年第14期[32]《中国今后的路应当怎样走》,《改革内参》2005年第8期[33] 实陆:《寻求改革共识——中国经济改革走势与对策座谈会综述》,《改革内参》2005年第14期[34] 实陆:《寻求改革共识——中国经济改革走势与对策座谈会综述》,《改革内参》2005年第14期[35] 邓聿文:(《环球视野》摘自2005年8月30日《中国青年报》[36] 胡鞍钢: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改革观,《改革内参》2005年第4期[37] 法治论坛http://bbs.chinacourt.org/index. ... mp;showtopic=116382[38] 卢周来:改革确实到了拐点《改革内参》2005年第25期[39] 张文木:社会主义是中国改革永不褪色的旗帜,凤凰周刊2005年32期[40] 孙立平:中国社会进入集团性利益博弈时代——中国社会阶层及政治社会形势剖析,《改革内参》2005年第1、2期合刊)[41] 新望:警惕民间和高层的反改革潮流 财经时报(2005年9月5日—9月11日[42] 鲁利玲:《改革内参》2005年7月[43] 吴敬琏:《改革内参》2005年第1、2期合刊[44] 系作者2005年10月23日在中国改革论坛上的总结发言,高尚全:《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下更大决心推进改革》,《改革内参》2005年第33期[45] 《2005中国改革交锋录》,《改革内参》2005年第31期,仲伟志摘自《经济观察报》[46] 水生:反思改革难道就是“反改革”?——评《财经时报》“知识分子:市场与反市场”专栏天涯时空http://www.tianyaclub.com/publicforum/Content/news/1/57891.shtml[47] 云淡水暖,法治论坛http://bbs.chinacourt.org/index. ... mp;showtopic=116382[48] (楚 扬:“改革”为什么遭到广泛质疑?乌有之乡网站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737[49]鸟影度寒塘:〈总结和反思改革,合理又合情 http://www.qglt.com/bbs/ReadFile ... d=17&openfile=1[50] 经济学家刘国光答经济观察报问http://bbs.021wy.com/cgi-bin/bbs/ccb/index.cgi 2005年12月10日[51]孙立平:中国社会阶层及政治社会形势剖析,《改革内参》2005年第1、2期合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6 11:50 , Processed in 0.44714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