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白马西北驰

[【外语类】] 李赋宁:《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系列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23: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在西南联大学习和工作 [p32-84]

[内容概要]

  第四章是全书的一个高潮,若仍以水为喻,则如江河奔腾入海,宽广壮丽。此章时间跨度上从1937年清华南迁到1945年李赋宁离开联大、赴美留学,是全书篇幅最长的一章,涉及的事件头绪纷繁、人物如群星灿烂、细节生动有趣。李先生用冷静、清晰又饱含感情的文字,回忆了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即:长沙临时大学时期、西南联大时期、研究生阶段、清华和联大教师阶段。

  193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成立长沙临时大学。11月1日,文学院在南岳衡山圣经学院分校开课。李赋宁于11月随吴宓先生自长沙抵南岳,向系主任叶公超先生报到,开始大学三年上学期。
  选修英国诗人兼批评家威廉。燕卜逊(William Empson)先生讲授的"莎士比亚"和"三、四年级英文读本和作文"课。
  罗凯岚先生讲授的"英国小说史".[p17作"罗皑岚",误。]选修吴宓先生讲授的"古代文学".吴达元讲授"第二年法语".杨业治讲授"第一年德语".旁听冯友兰先生讲"中国哲学史".旁听闻一多先生讲"诗经".这里插叙一位哲学系同学朱南铣的情况,这是一个"怪才",可惜没有得到充分施展,李赋宁十分欣赏他的才华,为他感到惋惜。

  1937年终,1938年初,武汉失守,长沙告急,"教育部"改长沙临时大学为西南联合大学,内迁云南昆明。曾昭纶、闻一多等教授率领部分男生组成徒步旅行团,历时三个月,从长沙出发,经贵州抵昆明。体弱的男生、女生和大多数教师走海路前往昆明。李赋宁参加海路。
  逗留广州期间,1938年3月8日,得知父亲病逝。请教中山大学的一位前辈后,李赋宁决定随同学去云南继续求学。西南联大设在昆明,理、工学院暂借昆明院校、会馆房舍,文、法学院在蒙自成立分校。李赋宁在蒙自度过三年级下学期。
  系主任叶公超讲授两门课"文学批评"和"18世纪英国文学".陈福田上"欧洲小说"课。
  1938年暑期蒙自师生前往昆明。1938年11月1日在昆明正式开课。以下是李赋宁上过的四年级课程。
  Empson先生讲授"20世纪英美诗歌".钱钟书先生讲授"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和"20世纪欧洲小说".吴达元先生讲授"第三年法语".杨业治先生代替Robert Jameson讲授"中世纪欧洲文学".叶公超先生代替Ms. Billie讲授"第四年英语".选修刘崇鋐先生讲授的"英国史".旁听钱穆先生讲授的"中国通史".这里还插叙了几位同学的情况,分别是:杨周翰、徐孝通、陈镇南,尤其记叙和杨周翰的深厚友谊,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十分感人。

  1939年李赋宁在昆明毕业,仍领清华大学文凭。这时清华恢复招考研究生,在吴宓先生建议下,李赋宁报考法国文学研究生。考取后,他选吴达元先生作导师,研究莫里哀的喜剧。因此,真正说起来,李赋宁应该算是吴达元先生的弟子。
  读研究生期间,除完成吴先生布置的课业,还旁听一些课程。如陈寅恪先生为中文系开的"白居易";汤用彤先生为哲学系开的"大陆理性哲学";雷海宗先生讲的"中世纪欧洲史";温德先生为本科生开的"英诗"和"莎士比亚".经过两年学习,1940年上学期李赋宁以91分的优异成绩通过综合考试答辩,被破格聘为清华和西南联大教员,比助教高一级。
  1941年秋季李赋宁开始教书,第一年的教学任务是"大一英语读本和作文"和"第一年法语".第二年提升为"专任讲师",秋季开学,新的教学任务是:大学二年级英文读本和作文;欧洲文学史(吴宓先生讲授)中英国文学史;第三年法语(吴达元先生讲授)中语法部分;欧洲名著选读中莫里哀喜剧部分。在西南联大教书共五年。在这期间我用英语讲过"法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名著选读"中的"莫里哀喜剧"、"英国文学史"等课程。在这期间,还在云南省留美预备班、中法大学、昆明五华中学兼课。
  随后,李赋宁介绍了闻一多、朱自清、张奚若、陈嘉等几位先生的情况,回忆了西南联大的学术氛围和光荣传统。他说:西南联大有两大传统:学术传统和革命传统。二者结合起来对推动中国的进步起了一定的作用。
  这一章末尾附有李赋宁撰写的两篇文章《昆明北门街七十一号》、《外国文学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的一部分,北大出版社1996年出版。)

[精彩书摘] [真想全抄下来,那似乎就不成笔记了,呵呵]

  当时日本飞机常来轰炸昆明,师生不得不停课,往城外跑警报。梅先生(贻琦)总是最后离开办公室,不慌不忙地出来。[p32]

  ……Emposn……来到南岳,与外文系主任叶公超先生同寝室。因战乱,交通困难,图书尚未运到山上。燕先生仍教"莎士比亚",凭超人的记忆,用打字机打出莎剧《奥赛罗》(Othello)的全文,油印后供学生阅读。 ……他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例如,他出了一道思考题:"Is Othello easily jealous?"(奥赛罗是否多疑?),让学生笔头作文回答。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深感兴奋、有趣。……燕先生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初步进入文学研究的领域。这在当时我国的外文系是极为难得的。[p33-34]

  吴先生(宓)凭记忆讲授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人名、地名、年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作品的意义和对后代文学的影响等,都讲得十分熟练、有趣。从吴先生的讲课我认识到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最好不要看讲稿,而是全身贯注地面向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并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p34-35]

  我把德语的[o:]长音误读成英语的o长音(ou),杨先生及时加以纠正,我很感激。另外,法语和德语的[r]都用小舌发音,我用喉头含水漱口的办法不断练习,终于学会了。后来我在耶鲁大学读研究生时,导师Robert Menner曾称赞我的法语和德语读音比美国同学好得多。[p36]

  清华哲学系十二级朱南铣是我的好友之一。……他为人绝顶聪明,非常博学,……国学基础雄厚。他通晓日文、满文,又喜哲学和数理逻辑,可以算得上文理兼优的高材生。
  ……"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外地,夜间不幸落水溺亡,令人悼念不已。
  南铣对古文字也有研究,陈梦家先生对他很欣赏。钱钟书先生和他是同乡,也说他是个怪才。
  我想这样的怪才不能有更大的贡献,因为一是精力过于分散,二是缺少机遇。看来做学问还是要既专又深,这是一条规律。[p39]

  我有幸和同班同学许国璋、王佐良、李博高合住一室,日夕相互切磋,使我获益良多。另外,我们又联合10级政治系同学方钜成等人,成立了一个英语俱乐部,取名Lakeside Esquires(湖畔绅士)。我们举行不定期的英语报告会、讨论会合辩论会。大家兴致勃勃,进步很快。[p42]

  在蒙自……,我充分利用并不丰富的英文图书,训练快速阅读的能力,争取每日阅读一册。我发现这种能力对后来我在耶鲁大学读研究生,每周阅读四个莎士比亚时代的戏剧很有帮助。快速阅读一方面训练抓作品大意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鉴赏英文文体风格的兴趣。[p42]

  当时清华大学的元老马约翰教授(John Mo)负责安排学生宿舍,问题甚多,颇为棘手。我听见马先生自言自语说:"This is the worst trouble I've ever got into."我听到这个句子感到新奇、有趣,因为介词into放在句末,似乎不合英语语法规则。后来我才懂得这时地道的英语习惯用法。拘泥于语法条条学不到真正的英语。[p43]

  我班同学怀着好奇和渴望的心情来准备上(钱)钟书先生的课。钱先生29岁,才华洋溢。他讲文学重视思想史。……钱先生讲课,每个论点都有事实根据,因此他在黑板上写出拉丁、德、法、意大利各种语言的引文来证实他的论点。这样他给学生示范做学问的严格性。……
  他还鼓励我们多学外语,看第一手材料。尤其是要学好法语。……他自己曾择录Larousse词典中的短语和成语,并曾与牛津出版社的A French-English Dictionary中的短语和成语作过细致的比较。我读莫里哀喜剧遇到一个短语"sans quartier",弄不懂它的含义,法文老师也没有解答。问钱先生,他回答说,义为"sans merci"(毫无怜悯),英语也有此短语"without quarters".[p45]

  在这里我想澄清一件传闻。许某曾说周榆瑞曾听我说钱先生说"叶公超太懒,陈福田太俗,吴宓太笨。"我曾公开声明我从未听钱先生说此语。[p46]

  在西南联大上四年级时,从国外回来的北大外文系杨周翰学长与我们同班上课。我很欣赏他的风度和他地道的英国口音。……[p46]

  他(杨周翰)的英文使我倾倒,决心向他学习。[p47]

  在我的二年级英文作文班上有一位中文系二年级学生叫吕德申,作文写得很好,我印象很深。许多年后,我们都在北大教书。……现在我们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我看见他时总要称赞他的英文作文。我喜欢改学生的作文,因为年轻人常有一些有趣的想法。[p55]

  我这一生能考取清华大学是十分幸运的。由于师资力量、图书和实验室设备、学生入学前的准备各方面,清华从30年代中叶开始在国内已成为第一流的学校,超过许多美国的小大学。抗日战争期间,北大、清华、南开联合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我有幸在这个学校先当学生,后当教师共达八年之久,对我的成长极为有利。这里有做学问的样板和改造自然社会的楷模。许多人都称赞西南联大培养了杰出人才,这是很有道理的。[p60]

[学习体会]

  我们往往只看到伟人成就辉煌,看不到其艰苦奋斗的过程。看完这一章,不禁感叹,"大师是这样炼成的".
  这一章的笔记真的不好做,我究竟传达了作者愿意的几分之一?实在惶然。希望我勾勒出的线索大致不差,多少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引起阅读的兴趣。
  书摘部分尽量注意选取学习细节,可是还遗漏了不少。
[谢谢各位支持,我会尽量努力写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0 00: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轮阅读,知骨架和下轮阅读的重点即可!

有的书翻到一半知全貌,有的书翻烂还得买一本再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0 00: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1楼醉乡常客于2007-07-20 00:29发表的 :
首轮阅读,知骨架和下轮阅读的重点即可!

有的书翻到一半知全貌,有的书翻烂还得买一本再翻!


赵治勋九段曾经说过“他已经翻烂了吴清源先生的几套全集”了,还在不断买新书来继续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1 00: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道歉,
答应各位上传--李赋宁:《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一书,
不知为何,遍寻不着.
刻了盘,肯定在什么地方...
我在电子书管理上出了问题。

让大家白等了这几日,十分不安.
上传几本书,表示一下歉意.

依我读各位帖子,留下的印象选了几本书.

Biblical Interpretation与红楼hawks版for:resonance

两本神话书for白马西北驰



鹿鼎记和红楼for hufucopy,捎带脚说一下读fiction类书的个人经验。

貌似hufucopy开始狂读英格利士,以词汇量4000计,普通原版小说, 认真查前10页左右单词,后面连蒙带猜,基本上就差不多了。读原版书的一个 trick.

红楼我只有第一册,其他几册本人没有,不要再问我要了。

benchren兄,希望上面几本书能有你感兴趣的,实在是不知啥书对你胃口。

书在126.com信箱
readfree3000@126.com
密码:free3000


=============list============
(7 files, 68.89 MB, 68.89 MB in total.)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iblical Interpretation.part1.rar  10.01 MB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iblical Interpretation.part2.rar  7.26 MB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Mythology.pdf  11.71 MB
The Myths of Greece and Rome.pdf  10.70 MB
红楼梦001-hawks.part1.rar  11.92 MB
红楼梦001-hawks.part2.rar  9.60 MB
鹿鼎记-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pdf  7.69 MB

====================
通常经验,在不经意时,要找的书才会出现。
让我们继续耐心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1 15: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homestudy.已转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1 15: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才看到萨,多谢homestudy 老兄高义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1 21: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找到李赋宁:《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
已经上传到
readfree3000@126.com

文件大小36m左右
分为3个rar文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22: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来就看到家学的好消息,开心!
我正在学习如何发自己第一个求书帖子呢,呵呵,否则hu版可要催帐了。这下好了,问题解决了哈哈。

北戴河之行很开心吧?羡慕有钱有闲能去旅游的人。

谢谢你慷慨相赠,这几本书我很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1 23: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学兄,请原谅我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就在你的邮箱中传了
李赋宁_论英语学习和西方文学.pdf 和英语学习经验谈_李赋宁.pdf 这两本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00: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赴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院深造 [p85-103]

  [内容概述]

  从1946年至1950年,李赋宁在耶鲁大学攻读博士,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提前结束学习并回国。

  1946年美国国务院设立奖学金,供中国学生赴美国读研究生,清华分到两个名额,李赋宁和王浩考取。李到耶鲁,王先入布朗大学,后转至哈佛。王浩是杰出学者,他的研究促成了计算机的发明。李赋宁与王浩赴美前一同到成都见吴宓,李偶遇未来伴侣徐述华。

  李赋宁自述其志,想学习美国大学英文系的教学与科研的要求和方法,争取学成回国后有助于提高清华外文系的学术水平。

  耶鲁英文系研究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必须通过三种外语考试,法语、德语和拉丁文,才能正式选课,进行研究。李赋宁以耶鲁英文系入学研究生的最好成绩通过了法语考试。他的德语和拉丁文经过补习,也取得了好成绩。

  对各门课程的介绍很详细,想来是为了供回国教学参考。
  博士生一年级必修"古英语",由Robert J. Menner讲授。
  选修"16、17世纪英国戏剧",由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主任O. J. Campbell讲授。
  第二年所选课程:"古英语和中古英语方言",由Menner讲授。
  "华兹华斯时代"(The Age of Wordsworth),由F. A. Pottle教授讲授。
  "乔叟"(Chaucer),由瑞典教授Helge K鯷/font]keritz讲授。
  "早期现代英语史"(History of Early Modern English),也由K?keritz讲授。

  插叙留美期间与罗常培、丁声树、傅斯年、李方桂、老舍、梁思成、柳无忌、李田意、何廉等人交往情况。

  1948年夏,获得耶鲁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奖学金到期,本拟回国,后由Robert Winter先生推荐,聘为洛氏基金会人文科学研究部研究员,得到资助继续在耶鲁攻读博士学位。

  1948年秋季开学,选修Prouty教授的"莎士比亚"课、K鯷/font]keritz教授的"早期现代英语"和Menner教授的"中世纪英国文学".研究方向定在"中世纪英国语言、文学",兼及"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和"早期英语史". 1949年,Menner先生为李赋宁定下博士论文题目:"olitical Poems in MS Harley 2253".
  旁听本科生必修的大一英文课,教材是几部莎士比亚戏剧。
  旁听英文系本科生的"莎士比亚课",由莎士比亚专家Maynard Mack先生讲授。
  旁听捷克教授René Wellek的"Literature scholarship"课,指导学生如何研究文学。[韦勒克名著Theory of Literature(《文学理论》),有中译本,刘象愚等译。]旁听巴黎大学法文系名教授Henri Peyer讲授的法国文学课。
  得到洛氏(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游历美国名校,访问名教授,参观博物馆,探访名胜。

  1949年,通过博士学位综合考试(口试),成绩不突出。博士论文尚未完成。

  1950年4月,在梅贻琦先生鼓励下,决定提前结束学习,回国教书。

  [精彩书摘]

  我国的教育制度开始向西方学习是在清朝末年。……后来清政府也派送留学生到英国和美国学习,也送往东邻日本学习。我国医学界有所谓德日派与英美派之分,根源即在此。[p86]

  我在耶鲁期间,法语、德语和拉丁文都读得很地道,受到导师Menner教授的称赞,但在研究生德语考试时,Menner先生告诉我: "Your German is still wabbling, but your Latin has passed." [p87-88]

  英文、法文两系的研究生有一次在研究生食堂同在饭桌上用午餐,我碰巧也在那个桌上。英文系研究生Weingrow偶然问起法文常用的一句话"Nous avons changé tout cela"(我们已改变了这一切)的出处。在座无人知道。我记得这句话来自莫里哀喜剧《屈打成医》(Le Médecin malgré lui)。……法文系同学惊讶一个英文系的中国学生居然胜过他们在座的同学,对我这位中国同学刮目相看,殊不知我在清华读研究生写的论文恰好是关于莫里哀的喜剧。从这件事来看,在国内打好了基础,再加上五年的教学经验然后去国外第一流大学深造恐怕是一个好的途径。[p89]

  我夜以继日地钻研这门学科(古英语),真是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我选这些早期英语课程,目的是想在英语领域里模仿古汉语的文字学和音韵学,以及考证古老文献的方法,以便将来回国后把清华外文系办成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外文系。[p89]

  他(罗常培)受北京大学委托代表北大参加美国Princeton University 200周年校庆,写了一篇英语贺词让我润色,我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p92]

  耶鲁大学一贯保守,Princeton走在耶鲁前面。耶鲁讲英国文学只讲到19世纪末。下一学期开始,耶鲁特聘(Cleanth)Brooke先生来英文系讲授20世纪英、美现代文学。从此Brooke先生成为耶鲁名教授,我有幸也听到他的课,并和他有些接触。[p101]

  有一天林语堂先生来到耶鲁演讲。他的英文虽然写得很地道,但英语语音、语调却不很好。[p101]

  全国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我心里觉得高兴,但对共产党缺少了解。不知应否完成博士论文,或立刻回国教书。……1950年4月底我到纽约China Institution晋谒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请教他我是否应立即回清华教书。他鼓励我回国,但他说他还不太清楚共产党的教育政策,还要再等等。我于是告别耶鲁,于1950年4月底启程回国。[p102]

  [学习体会]

  阅读这一章,我比较关注李赋宁在是否回国问题的选择,他的语气平淡,老校长一鼓励,他就决定回来了,似乎博士论文没写完、学位没拿到,也算不了什么。我想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李赋宁赴美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学到人家的东西,回来办好清华外文系,既然他觉得主要目的已经达到,就不妨启程告别美国,至于共产党、国民党,是无所谓的。梅先生说还要等等看,他自己就去了台湾。李先生的态度,像他父亲李仪祉,"父亲不看重学位,一心要学到真本事。"[p2]另一方面,李先生动笔写回忆录时已经85岁[p288],此时心境已经淡定自如,回首往事,心情并无起伏,笔下也就平淡。虽然看不到似乎预期之中的豪言壮语,但是此中境界的不同,值得细细品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00: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是斗胆抛了几块砖,没想到引来家学先生回赠美玉。

看这个贴的人有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2 01: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8楼louselice^_^于2007-07-21 23:37发表的 :
家学兄,请原谅我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就在你的邮箱中传了
李赋宁_论英语学习和西方文学.pdf 和英语学习经验谈_李赋宁.pdf 这两本书
哈,我本来要传这两本书的。因为找不到《人生历程》,脑子有些捣浆糊了。

这两本就是俺先前提到过,读过的那2本,但是,俺的是05h, 这个清晰版也收了。

感谢感谢。

继续update:
1、cod-v8[纯文本pdf版]【收藏一份吧,福勒兄弟词典至v9后,已经绝版。影响老辈英语学人的经典。v10以后例句少了】-电驴上无意中发现的。
李对该词典评价极高。林语堂枕中秘籍,现代汉语词典双语版-英语主编的老师翻烂的一本词典。

2、英语学习指南[北京大学·英语系·李赋宁·陶洁·胡壮麟].pdf
==========================================
感谢给俺评分的各位xdjm,啥也不说了,都在酒里了。我先干为敬。

====================
白马兄弟,时间和钱的问题,若以孩子的名义,一切就变得简单了,你也是孩子他爹了,不久便知。
以后跟老婆商量啥事,切记要以孩子的名义,切记切记,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这不是,孩子暑假了吗,呵呵,开车3个小时就到了。玩得极开心,哈哈,得意一下。

============白马这帖子的意义,从我的角度来看==============
1、以某人为纲,来拓展该学科的知识网络。
2、确定某id是否major in 英语语言文学。:-)。准确度待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2 02: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收获颇丰,无以为报了。
帖子顶一下,聊表心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2 09: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0楼白马西北驰于2007-07-22 00:25发表的 :
我只是斗胆抛了几块砖,没想到引来家学先生回赠美玉。

看这个贴的人有福了。
是啊,有福了.只是什么时候会认真地看一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17: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归国后在清华大学工作 [p104-110]

  [内容概述]

  1950年至1952年,李赋宁乘货轮由美国途经日本回国,在清华任教。

  经吴达元、盛澄华、周培源的努力,李赋宁到清华教书,职称为副教授。插叙与吴达元先生交往情况。

  8月底与徐述华结婚。

  插叙了另一位"怪才"数学系助教李同孚的情况。

  1950年秋季开学,教学任务:英语专业一年级英语读本和作文;英语专业三年级英国文学史;英语专业研究生"16、17世纪英国戏剧".黄用仪、胡壮麟为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
  介绍了当时的教学情况。插叙与杨周翰、王佐良、许国璋、周珏良的交往情况。

  1951年秋季开学,增加教学任务: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英语精读课。在燕京大学兼课教"莎士比亚"一年。

  1952年暑期,与杨周翰一起参加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大会翻译工作,译英文会议文件为中文。

  插叙与钱钟书先生交往情况。

  [精彩书摘]
  我们看见日本天皇的宫殿对面就是美国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MacArthur)将军的司令部(headquarters)。日本为战败国,受到屈辱。火车上日本人只准坐后面的座位,类似美国黑人乘公共汽车也只准坐后面的座位。[p104]

  (李)同孚国学根基雄厚,善吹箫,不修边幅,被视为怪人。……我和他常谈旧诗词, 很佩服他的旧学问。他对英语和德语也有兴趣,有时也和我讨论外语方面的问题。……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也莫名其妙地被关入牛棚。他的性格非常刚直,常受红卫兵的拷打。像他这样的怪才,不幸过早去世,也使我悼念不已。
  同孚不同于凡人,他对职称毫不在意。数学系领导打算提他为副教授,他说:"狗屁!"[p107]

  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学好英语,必须落实在笔头。一定要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才能使教师放心。[p108]

  我经常骑自行车去北京外国语学院,和王佐良、许国璋、周珏良几位学长讨论教学问题。我们一致认为要教会学生写地道的现代英语,也就是说,是全世界知识分子通用的文雅英语。[p109]

  关于钱钟书先生的英文写作和翻译水平,人们盛传他译《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实践论"中"吃一堑,长一智"为"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对仗工整,押韵巧妙。[p110,原文为对"杖",误。]

  [学习体会]

  关于学英语,有一种看法是比较重视俚语(方言、行话,dialect,slang,区别于"习语",idiom),看来李赋宁先生对此并不赞同。他还是"认为要教会学生写地道的现代英语,也就是说,是全世界知识分子通用的文雅英语。"俚语者,土话也,北京方言里似乎叫"胡同串子话".这种东西各地不同,千变万化,学一点以广见闻是可以的,但弄得太过了,效果恐怕不会好。试想,如果一个人跟你说普通话,却满口"胡同串子话",你会不会觉得他中文地道?
  不过,对俚语有特别爱好或愿作研究的,不在此论范围之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22: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院系调整后,到北京大学工作[p111-132]

  [内容概述]

  这一章应视为全书另一个重点,集中反映了李赋宁对英语教学的观点,记录了他的教学实践。我们也从中看出解放初教育政策的变迁。

  1952年院系调整。李赋宁和杨周翰都从清华调到新北大任教。北大西语系的师资力量雄厚,汇集了一批著名学者,灿若群星。系主任是冯至先生。英语教研室主任俞大絪,一年级教师周珊凤,二年级张祥保,三年级林筠因,四年级四组精读课的老师分别是赵诏熊、李赋宁、赵萝蕤、杨周翰,翻译课老师朱光潜、潘家洵、张恩裕。法语专业有罗大冈、齐湘、郭麟阁、李续祖、吴达元、盛澄华、陈占元。德语专业有冯至、杨业治、田德望、陈镇南,以及外籍教师赵林克悌、谭玛西、蔡思克。

  评论了当时教育制度学习苏联的得失,认为"实际上,学习苏联只学到重视实用外语,而未重视科研方法".[p112]

  1953年开始脱产进修一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准备教"欧洲文学史"。1954年秋,开始讲这门课,很受学生欢迎。

  1955年暑假,回到英语教研室,讲授英语专业四年级"英语精读课"。

  1955年教改,大学文科改为五年制,理、工科改为六年制。教五年级精读课。撰写了《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等论文。

  1956年,招考解放后第一批研究生,一年后,教育方针改变,研究生教育废止。

  1957年秋,讲授英语专业四年级"英语精读"课和三、四年级"英国文学选"课。

  1959年秋,参加国际学联北京会议翻译工作。

  60年代,外语教学变得非常实用,提出"真刀真枪"的口号,以求速成。具体方法是指导学生翻译英文书籍为中文。教学效果并不好。

  1961年,中宣部副部长周扬主持高校文科统一教材。产生了许国璋、俞大絪、徐燕谋主编的英语读本,王佐良、李赋宁、吴景荣主编的英语精读教科书,杨周翰、吴达元、赵萝蕤主编的《欧洲文学史》以及陈嘉编写的《英国文学史》。

  1962-1965年间,与王佐良、周珏良一起选注《英美文学活页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针对从国外传来的各种英语教学法,李赋宁谈了自己的教学体会。例如,坚持把"读和写放在首位";提倡快速阅读;讲究读音,喜欢英国音;要求学生不仅会说生活英语,还要能用英语谈论文学和艺术;讲课要有真情实感,等等。[p120-121]

  1962年,担任北大副教务长。

  为阿尔巴尼亚、朝鲜、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留学生讲授"英语史"、"英国文学史",指导"英语语言学"的科研。

  文革前,为西语系各专业青年教师讲授"拉丁文"。

  1966年,文革开始。

  此章结尾附有《我与北大人》、《北大人的敬业》两篇文章。

  [精彩书摘]

  学生考老师是常有的事。我教的B组班上有一个燕京学生,名叫葛安林,在课堂上忽然问我:"英文&#39;酒糟鼻&#39;如何表达?"我以前喜欢读P.O.D.(Pocket Oxford Dictionary),我想起来读到过"grog blossom",似乎就是"酒糟鼻".我没有被考倒,总算是幸运。……北大英语系有一位美国女教师Marcelia Yeh(叶玛西)问同事吴兴华"straight as a die"是什么意思。吴转问我。我记得die是名词,是dice的单数。这个短语是"清一色"的意思。看来读字典也是一种有用的学习方法。[p113]

  有一位回民同学抗议但丁把回教教主Mohamed打入地狱。我没有给她一个圆满的回答,心中有愧。[p114]

  但我认为读和写应放在首位,因为真正学好英语,必须多读书,而且能准确、熟练地笔头表达思想。我常说:"要落实到笔头,才能牢固掌握。""We must make every course a writing course."[p120]……我觉得要写好英文,必须学到英文的神韵,因此应该细心体会用词和句子的结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作品,反复阅读、琢磨。我常朗读,听念出来的声音是否好听。另一方面,我又练习快速阅读,来体会文章的神韵和风味。我喜欢英国英语的语音和语调,始终保持着,虽在美国留学四年,也未受到多大影响。……英国音和美国音都不错,主要要学得自然,说得流畅。[p121]

  ……我的英语发音是国际上知识分子的共同发音,……大致上是英国南部牛津和剑桥大学师生的发音,也是BBC广播电台的发音。我的老师Robert Winter的发音是介乎英音和美音之间的国际知识分子的发音。……我的学长杨周翰的发音最好,是极纯正的牛津音。我教过的学生当中吴冰(作家冰心女士的长女)的发音我最赞赏。[p121]

  我们的大学英语课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只会说生活英语。学生要能使用英语谈论各方面的事物,包括文学和艺术。教师在课堂上起示范作用,学生逐渐也学会用英语谈论各种问题,并能说得准确、流畅,听起来像真正的英语。[p121]

  我讲课常常被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所感动。例如,讲《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紧紧抓住她的订婚戒指,生恐被她的未婚夫遗弃。又如,讲Charles Lamb的"Dream Children"时,我自己感动得声泪俱下,学生也受到感到感动。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p121]

  我向(Edmund)Blunden(英国诗人)解释,我国人民当时生活比较朴素,引了Wordsworth的诗句:"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朴素的生活和高尚的思想)。[p123]

  [学习体会]

  "外语教学法"和"第二外语习得"都是专门学科,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但是学英语归根到底还是注重实践,听、说、读、写、译,练好一样是一样,除非学习是为了考试。就算为了考试,还得重视实践。曾有人问我考研英语作文怎么写?我想,没别的办法,每周写一篇,二三百字。只要真下决心动手了,不是很难的事情。可就是下不了这个决心,倒情愿去背那些"范文"、"秘诀",到头来还是不会写。李先生说的方法都很实在,除了他因幸运而拥有的那些条件我们没办法,别的还都能做到,只要下得了决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3 12: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牛津英语辞典》光盘版,1.3G,驴子上有下载

《牛津当代百科大辞典》使用指南
牛津辞典大家庭
作者 : 人民大学出版社

 《牛津英语辞典》(O.E.D.)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编辑上的所谓“历史方针”。就每一单字的字义,溯自最古老(以公元1000年为上限)的用法,一一列举具体例句,然后顺着时代而下,说明其字义与用法的演变,为防挂一漏万,特地组成了早期文献出版会,把古时候的文稿予以编印发行,并请散布全世界的学者阅读后提供例句——总数200万例句就是这样整理出来的。

  例如:dog(狗)这个字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查阅O.E.D.就知道最早的用例是在1050年。但同样是dog这个字,如当做“小人,卑鄙的人”使用,可就要再往后延300年,要到1325年才会出现在文献上。

  知道这种特色后,用O.E.D.查一查英语课本上所出现的每一单字的“年龄”,倒也是一件趣事。

  所谓牛津辞典家庭,就是以O.E.D.为蓝本而产生的一大群牛津辞典,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

  Shorter Oxford Dictionary(S.O.D.)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C.O.D.)

  Pocket Oxford Dictionary(P.O.D.)

  Little Oxford Dictionary(L.O.D.)

  Oxford Illustrated Dictionary(O.I.D.)

  New Oxford Illustrated Dictionary(N.O.I.D.)

  以上这些牛津辞典家庭的成员,虽都拥有O.E.D.的优点,但并不是单纯浓缩了O.E.D.,而是各随其不同的版型和篇幅,力求表现不同的特色。比方说Fowler兄弟所编的C.O..D.和P.O.D.一直被认为是“中型辞典”和“小型辞典”中的佼佼者,在世界各地拥有不少的爱用者。

  New Oxford Illustrated Dictionary即《牛津当代百科大辞典》。这部辞典保留了其母体的全部精华,充分保证了收录范围的全面性和字源的权威性。

  
人民大学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5: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 [p133-140]

  [内容概述]

  "文革"是中国历史上荒诞可笑和黑暗悲惨的时期。李赋宁先生对文革的回忆言简意赅,语气从容,有时还幽默乐观,只是在回忆同事遭遇时颇感悲凉。

  1968年4月李赋宁被"打倒",罪名是反动学术权威和漏网右派。关入牛棚八个月,与傅鹰、王力等人同住。11月放回,与朱光潜、郭麟阁、邓琳、徐继曾等人一起,继续劳动和改造思想。

  教海军工农兵学员。先后到延庆县张家营公社、昌平北大200号分校农场参加生产劳动。

  到首都机场"开门办学"。

  打倒"四人帮"后,参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英译工作。

  回忆俞大絪、曾昭抡夫妇、吴兴华、盛澄华等同事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

  [精彩书摘]

  每日早操,早餐后,开始劳动或写交代材料,我的身体反而变好了。[p133]

  我和王先生(力)一同挑煤时,也曾请教他语言学问题,例如:"革命"的出处。我对词源仍很感兴趣。王瑶学长虽常遭红卫兵殴打,却从容不迫地抽他的烟斗。[p134]

  我记得他(一位河南工农兵学员)在作文中说北京是一个消费城市:"eking is a consumptive city."我觉得consumptive用得不妥,请教英籍教师。他说:"Consumptive means ill."我想起是"癌症"的意思。[p136]

  我这种"个别辅导"的教法,英文叫做"individual attention",似乎颇见成效。[p137]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翻译)英文组水平最高的改稿人是清华十级政治系的方钜成学长。……他的英文修养很高,是我国外文局公认的改稿、定稿专家。他曾改我译的一个标题"提高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我译为"The Only Way to Rais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他改为"The Way ……",显得更为精炼。[p138]

  ……听说俞大絪先生服大量安眠药辞世的消息,我十分震惊,也非常惋惜。……这样一位好老师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的迫害,被某些受她培养的青年教师贴大字报,说她是英语专业的"毒瘤"。[p139]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的同事还有吴兴华,……他天赋很高,英文写得很好。……我们共同参加中共八大周总理"五年计划"文件的英译工作。遇到译"长江是富饶的"一句时,他问我如何译。我说可否译为"The Yangtze is wealth-producing"?他认为不错。吴兴华自学意大利文和拉丁文,能读《神曲》原文,曾在系里做《神曲》的学术报告,令我折服。许国璋学长认为吴兴华的英文比我们都写得好,我很同意。……这样一位才气很高的青年学者因被错划为右派,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去世。这也是北大英语系的损失。[p139]

  [学习体会]

  读这一章,可以感受到李赋宁先生宽容旷达的人品,和他关心学生,爱惜人才的教师风范。李家在文革中有五人丧命,李赋宁自己也受迫害,[见p265,]但他却没有过多回忆这些悲惨遭遇。

  李夫人徐述华的记载详细些,抄录一段趣事:……"文革"之后,一天下午我们散步时,对面走来一个人,赋宁小声对我说:"他是北大的工人,在黑帮大院,对我们这些黑帮分子可凶了,一次我散步时,他无缘无故狠狠打了我一耳光,骂道&#39;你这个反动学术权威,还有资格散步!&#39;"[p265]

  他对工农兵学员认真施教,对成绩好的学员能记得起名字。对人才珍惜欣赏、爱护,书中屡屡读到他对别人的真诚赞赏,对英才早逝的惋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3 17: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不容易将帖子看完,谢谢白马西北驰兄,也谢谢其他各位书友,学到了很多,同时也感慨自己&#39;学艺术精",还要继续努力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23: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教学秩序恢复后 [p141-159]

[内容概述]

  1978年至1987年,李赋宁担任北京大学西语系系主任。这一章记述了这10年间,他赴英国考察,参加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招收硕士研究生,组织学术交流,指导博士生等活动,回忆了吴宓、I. A. Richards、Robert Winter等学者对中国外语教育的功绩。这一章内容丰富,写得活力洋溢,是全书第三个高潮。

  1978年11月,李赋宁和上外秦小孟、北外张载梁同赴英国考察。访问了伦敦大学Widdowson、伯明翰大学Shepherd、Leeds大学G. Leech和Cantlin、剑桥大学I. A. Richards、Empson、牛津大学David Hawkes[《红楼梦》英译者]等学者。购买了一批书籍。

  1978年11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成立大会。由冯至先生发起,上书为吴宓先生平反。分配了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有关条目的任务。

  1978年招收第一批研究生,录取12名。特别介绍了第一名考生张隆溪的情况。

  邀请Quirk、Iris Murdoch、Burchfield、I. A. Richards等学者、作家来北大将讲学。介绍了I. A. Richards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影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划设博士学位。李赋宁当选为第一批外国语文方面的博士生导师。其他当选者是冯至、卞之琳、罗大冈、范存忠、陈嘉、何如、王佐良、许国璋、戴镏龄、梁宗岱、朱光潜、杨业治、杨周翰。

  为英语系研究生开设以下课程:1.英国文学史;2.英国文学选读;3.英语史;4.莎士比亚;5.拉丁文。

  指导5名博士生:沈弘、辜正坤、袁宪军、刘廼银、黄必康。

  1987年李赋宁满70岁退休,由胡壮麟接任英语系系主任。

  1987年秋温德教授(Robert Winter)辞世。李先生用近4页的篇幅回忆了温德先生生平,对他深切怀念,高度评价。

[精彩书摘]

  我们首先访问了伦敦大学教育学院Widdowson教授,发现他们的英语教学法特别重视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的指导,强调学英语的目的性,提出English for a special purpose(特殊用途的英语),例如,科技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以及日常生活英语等。当我问及英国文学时,他回答到:"The language of literature is also a kind of English for a special purpose, i.e.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我听了这话很高兴,因为我一向重视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进行细致的分析。Widdowson的话给我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理论根据。学习文学首先要学习文学作品的语言,因此文学与语言学有密切的关系。新的观点是要用语言学的理论来指导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西方国家大学语言学系和文学系是两个分开的系,但是互相配合的。研究语言理论要用文学作品的语言为例证。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也要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目前我国高校外语系和语言系合为一系,这是有利的措施。[p141-142]

  在该校(University of Birmingham)我们旁听了教外国留学生如何学好英语,重视听力训练和课堂口语能力,强调快速阅读和抓大意。他们区别学生的潜在能力(competence)和实践的表现(performance)。[p142]

  我从Leech教授得到启发,认识到文体学在语言学和文学之间起到的桥梁作用。文体学运用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技巧,使文学研究更加准确,更为科学。19世纪的文学研究主要靠修养、阅历、审美本能和直觉印象,很少有客观标准。20世纪的文学研究将成为一门科学,这是大势所趋。[p142]

  吴(宓)先生在"文革"期间受到残酷迫害、诬陷和拷打,以致腿断、失明,悲惨去世。吴先生一生都奉献给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和翻译事业,桃李满天下,是创业一代的杰出代表。[p145]

  ……《中国大百科全书》……,陈嘉先生、王佐良学长、杨周翰学长和我分领了英国文学的条目。
  季羡林和许国璋学长主持语言学分卷的工作,保证了质量。……我看了"中国文学"分卷的内容,觉得编得很好。[p145]

  英国有Encyclopaedia Britannica,法国有La Grande Larousse,苏联有《大百科全书》。这些词书都是世界驰名。我国现在也有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希望继续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跟上时代。[145-146]

  1978年招收第一批研究生。……最令我惊异的是成都自学成才的青年张隆溪。他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下放在农村。自己读英文《圣经》,又把元曲译成英文。幸遇川大英语系教授谢文炳先生借书指点。……许(世谦)同志把张隆溪译的作品拿给我看,问是否能达到北大英语系硕士研究生的标准。我看后,立即鼓励他报考。他那年32岁,考试成绩在第一次录取的12名硕士生中名列第一。[p146]

  牛津大学女教授Iris Murdoch在她的演讲中有两句名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句是"Art lives on art"(艺术需要艺术来营养),说她自己写小说需要经常阅读18和19世纪英国小说名著。另一句是"Literature is a continuous story"(文学是一条源源不断的长河),她要经常想到西方文学古往今来的传统,把自己的作品放在此传统中,加以比较,继承而又创新,才能检验自己作品的价值。这两句名言对创作和文学评论皆有帮助。[p148]

  我要求博士生写论文必须有翔实的论据,足以说服人。文章要简洁、明晰。参考书目要详细,但又有选择。我对他们的文章不厌其烦地加以修改,力求正确、无误。[p155]

  我在昆明读清华研究院时,经常旁听温德教授的"英诗"和"莎士比亚"课。我以前对英诗的轻重节奏不甚了解,因为中国诗以押韵为主。温德先生特别强调英诗的轻重节奏所产生的音乐效果,使我开始体会到英诗的声音之美。我以后教英诗时也强调英诗 的声音之美。温德先生的"莎士比亚"课教得极为生动。他能表演剧中的每一个重要角色。他讲《李尔王》和《麦克佩斯》,其效果简直等于在上演莎翁的悲剧。他表演Macbeth和Lady Macbeth的对话,用两种不同的声音来产生戏剧的效果。我听过Empson,耶鲁的Mack教授和Prouty教授的"莎士比亚"课,各人有自己的教法。但是温德先生的"莎士比亚"课最为生动、感人。[p158]

  "文革"期间,温德先生受到更大伤害。……他在中国任教60多年,是我们真正的朋友,……我认为我国人民一定要记住温德先生对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功绩。[p159]

[学习体会]

  文学研究确实是在李先生所说的方向上发展,而且发展得非常迅速。科学化、理论化对文学研究的好处,依我看,在于提供了一套人人可以上手的工具。其弊端也源于此。也许与一些院校资源有限有关,学生比较欢迎各种文学理论,这样出活比较快。问题也随之产生,就是忽视作品本身,很少读或根本不读作品,也能拿某种理论凑出论文。翻译也是这样,翻译理论可以完全脱离翻译实践,翻译专业的学生很少动手译东西,因为论文要理论,翻译实践对写论文没用。教学、图书资源比较雄厚的学校,这种弊端可能少一些,我猜想。
  李先生著述不多,与他集中精力教学有关。另外,我在书园看到一个帖子,点评李赋宁(和王力)的缺点,说他缺少天才的创造。因为本身水平有限,对这个观点我不能做什么评价。如果这个观点成立,我想和英语专业本身的性质有关,那是人家的语言,弄清楚已经不容易,要有天才的创造太难了。
  这一章中,李先生深切缅怀吴宓、Richards和温德三位先生,对他们的功绩高度评价,这种感恩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懂得感恩是做人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29 07:27 , Processed in 0.53971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