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707|回复: 2

[【文史类原创】] 清人眼中的《声声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0 20: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词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词,其《声声慢》一词更是久负盛名,被认为是李清照的代表性作品,全词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黒\。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在词学复兴的清代自然也是词家学习和讨论的主要作品之一,清人围绕此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毁誉迥然的两派,赞誉者认为此词在以下诸方面的成就奠定了无法逾越的艺术地位。
首先,叠字精当,罕有其匹。
清人推重此词首先认为它叠字精当绝伦,遍观整个词史罕有叠字绝妙能出此词之右者。
如徐轨《词苑丛谈》卷三云:“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诗化地点明了叠字精当创造出了美妙的音乐感,其音调之清脆铿锵如珠落玉盘。
梁绍壬则把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叠字放在整个文学史发展流程中考察其渊源,并确立其价值。它在《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二中说:“诗有一句叠三字者,吴融《秋树》诗:‘一声南雁已先红,戚戚凄凄叶叶同’是也。有一句连三字者,刘驾诗:‘树树树梢闻晓莺’、‘夜夜夜深闻子规’是也。两句连三字,白乐天诗:‘新诗三十轴,轴轴金石声’是也。有有一句叠四字者,《古诗》:‘行行重行行’、《木兰诗》:‘唧唧弗唧唧’是也。有两句互叠字者,‘年年岁岁花常发,岁岁年年人不同’是也。有三联叠字者,《古诗》:‘青青河畔草’六句是也。有七联叠字者,昌黎《南山》诗‘延延离又续’十四句是也。至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戚戚惨惨戚戚’连下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
周济是清代的著名词学家,他在《宋四家词选•序论》一文中也盛赞此词叠字方面的成就,他说:“双声叠韵字要着意布置,有宜双不宜叠,宜叠不宜双处。重字则既双且叠,尤宜斟酌。如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他认为此词不单是叠字,而且是经过锻炼推敲出来的双声叠韵字的巧妙安排,短小的辞章运用叠字都需要极高的艺术才华,而在叠字之中蕴涵双声叠韵的巧思妙排,更是非伟大的作家不能做到的绝调。
陈廷焯从价值立场上分析了该词的叠字不仅度越了前人,而且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典范,其高超的语言文字技巧使得后人很难在安排叠字方面超越此词。《白雨斋词话》卷七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易安隽句也。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姣姣嫩嫩,停停当当人人。’乔梦符效之,丑态百出矣。然如双卿《凤凰台上忆吹箫》一阕,叠至四五十字,而运以变化,不见痕迹,长袖善舞,孰谓今人不如古人?”
清人关于此词叠字方面的讨论还有很多,如陆昶、张德瀛、王又华、孙致弥、陆以湉等也有比较精当的分析。这好像是清人的一个独特的发现,我们自然不能忽视清代词学家的词学鉴赏水平,然而最初发现此词叠字绝妙的却不是清人,在这个方面,宋人早就有细致地分析了。宋人张端义《贵耳集》卷上云:“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曽有一下十四迭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迭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迭字,俱无斧凿痕。”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也有相似的觉解,他说:“近时李易安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头连迭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竒如此。”
可见,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叠字成就的探讨从宋代就已经展开,清人是在宋人的基础上作出的进一步开拓。
其次,以俗为雅,口语传神。
  清人对于《声声慢》除了叠字方面的讨论而外,该词的口语化问题也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有不少词学家认为该词口语入词,贴切生动,以俗为雅,不失词家正宗。
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柳七最尖颖,时有排狎,故子瞻以是呵少游。若山谷亦不免,如‘我不合太◆就’,下此则蒜酪体也。惟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深稳妙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 他认为李清照“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以家常口语入词,实现了俗语的雅化,避免了排狎的伧气和蒜酪的酸腐气,在口语入词方面的成就一定程度上是柳永、黄庭坚也都无法达到的。
彭孙遹的《金粟词话》亦云:“李易安‘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凋。” 认为李清照的口语问题不是简单的字句层面所能范围的,它的价值体现在用口语表达一种凄清哀怨的情怀,是和所要表达的情思高度协和统一的。
沈雄和王又华也有这方面的论述,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正词家所谓以易为险,以故为新者,易安先得之矣。” 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掞天词序》曰:“张祖望曰:‘词虽小道,第一要辨雅俗。结构天成,而中有艳语、隽语、奇语、苦语、痴语没有紧语,如巧匠运斤,毫无痕迹,方为妙手…‘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没要紧语也。” 两家也都认为《声声慢》一词中的口语是李清照匠心独得之处,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赞赏该词的清代词学家也探讨了《声声慢》一词独特的仄声入韵问题,“黑”字的巧妙安排问题,自然也有关于风格和情思的论述,此不赘述。
以上着重论述了赞誉此词一派的主要观点,除了对该词的称许之外,在清代词坛上对它也不乏批评的声音。
清人许昂霄率先提出质疑,认为该词的口语不但不能为其增色,而是适得其反,使得该词伧气鄙薄,无足称道。它在《词综偶评》中说:“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殊不可解。”
周之琦承继了许昂霄的观点,认为许氏的论述能破历来词家之误,是真正理解该词的词家,其《晚香室词録》曰:“其‘寻寻觅觅’一首,《鹤林玉露》及《贵耳集》皆盛称之,惟海盐许蒿庐谓其颇带伧气,可谓知言。”
  清代词学好称中兴,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词家和词学理论家,他们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实现了许多新的开拓。其中对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的探讨,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解析该词,同时也为我们了解清代的词学理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0 20: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76881
楼主应该给出首发链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1 00: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和http://www.yuwen888.com/Article_82/11387-1.html说的是同一件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3 07:14 , Processed in 0.25620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