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889|回复: 0

[【文史类原创】] 剩余劳动的思考(原创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2 21: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听课,获得了一个比较新鲜、重要的信息。就是关于“其兴也浡”,“其亡也忽”:中国历代王朝盛衰兴亡的周期律的问题。

“历史上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社会结构可归结为 “等级制传统社会结构 ”, 这是按社会成员的等级地位分配剩余劳动的结构。它可抽象为下述模型: 由生产者所组成的社会生产系统生产出全部财富 , 而统治阶级依靠以暴力为基础的等级制权力机构 , 按照等级地位来分配和占有生产资料和支配劳动者 , 并且通过劳役、地租和捐税等形式获取剩余劳动及其产品。而这些从社会生产系统中剥离出来的全部剩余劳动 , 首先用于建构等级制社会权力机器 如建立有组织的暴力系统和官僚贵族体系 , 制造各等级消费的物品 如宫殿、官宅、礼器、服饰等等 , 以及生产维护等级制度的祠堂、庙宇、教堂、陵墓等公共建筑。由剩余劳动所生产的物品体系 , 在被权贵享乐与挥霍的过程中 , 成为体现森严的等级制社会结构的符号体系 , 从而进行等级制社会结构的再生产。而剩余劳动中所蕴含的人类追求发展的伟大创造力 , 被迫表现于等级制桎梏下的剩余产品的文化内涵中。这是“剩余劳动悖论 ”在等级制下的表现。
由于剩余劳动全部从其生产系统中剥离出去 , 构筑和滋养非生产性的等级制结构 , 导致生产剩余劳动的生产者只能分配到勉强生存的必要劳动 , 社会生产系统在总体上处于只能维系简单再生产的状态 , 由此导致社会生产力系统长期停滞。而寄生于社会生产系统之上的等级制权力结构具有本能的扩张性: 因为它需要越来越庞大的权力机构来处理和压制劳动者的反抗 , 其内部成员也需要通过扩张来营造各自的关系网以巩固其势力。由此形成对社会生产系统生产的剩余劳动的扩张性掠夺 , 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生产系统的周期性破坏与复苏 ,由此形成了等级制社会的周期性震荡。”

以上是节选的鲁老师的文章内容,这里是不是从剩余劳动的角度解释了中国为什么会定期出现历史王朝的更替,同样可以说明农民革命定期出现的原因。还有中国与西欧中古王朝更替的不同,当然也不同于日本,因为他们都没有出现中国的这种周期性社会动乱。而保持了中国这种封建王朝“周期律”的两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郡县制与科举制的实行。同样也可以说明亚洲特别中国近代的停滞,即剩余劳动脱离生产部门,这样只能进行社会的简单再生产,却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即阻滞了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
思考:能不能从剩余劳动的角度来这样分析,或者说从这样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土地的公有理论。在课堂上了解到人类的剩余劳动是动物生产所没有的,它是人的自觉的生产。剩余劳动创造了超越生存目的的劳动——艺术性劳动,音乐、绘画、宗教、神话、哲学等等文化产品,由此产生了人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产生了社会关系力量。在这种关系力量中,中国的西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整个王朝就是一个大的生产体,土地是这个生产体的载体,皇帝(国家)就是生产体的所有者,土地当然也就归皇帝(国家)所有,并且无偿获得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当然劳动者只是这个生产体的生产者,贵族或地主只是这个生产体的管理者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20 11:56 , Processed in 0.32331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