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69|回复: 0

[【其它】] 我们要坚决反对读史的本本主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3 14: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读书就要像周恩来所说的“为中华崛起之读书”,这也是我来读书园地的初衷。特别是读史书,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理解,感悟。
本文转自我经常逛的铁血社区(一个以军事,历史为主的社区)



什么是本本主义?毛主席在他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是这么说“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

而什么是历史的本本主义呢?我们从事实中去揣摩。先看第一个例子。

蒋该死的日记抗日。这是历史的本本主义者犯错误的最常例子,用光头日记上的话,去为其歌功颂德,去把蒋介石吹捧成一个民族英雄,去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可是如果参照实际来看,丢失东三省,黄河水淹死89万民众,抗战后与英美不平等条约的签定等历史事实来看,说其是民族英雄则是玷污这个名词。

这个例子大家都很好辨认,因为很多的仁人志士已经和别有居心的斗争过好几遍了。很多事情大家耳熟能详,都认清了光头的真面目。

可是,这是不是代表大家就都能不犯历史的本本主义的错误呢?请看下面这首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路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征旗大将坛。寰海尘氛纷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这是李鸿章死前的诗句,很多网友看了为他抒情的文章中的这诗句,都很想为他平反,说其是爱国者,不是卖国贼。

理由不外乎是:1,清朝已经腐朽了,李是只修补匠。2,他做的够多了,但是当朝者不容他 3,他开启了洋务。甚至有去签定卖国条约是忍辱负重云云。似乎都有道理。

但是,磨磨要磨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用一些现在已经不能证明的主观论调去评价,而是要看事实,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不能“一味盲目执行”。

那么我们来看看,李的历史事实吧。

新疆告急,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把它和中国的关系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变成宗主国的关系。

中法战争,在镇南关大捷的情况下,下令停止追击法军,割让越南,随后签订的条约把广西变成了法国人的势力范围,中国不败而败。

甲午战争,在敌人在港口游荡的情况下,命令北洋水师躲进威海卫,不许交战,最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在继续前,请各位仔细看,以上是不是历史的事实,符合不符合“根据实际情况”,如果符合,那么我们就要“进行讨论和审察”。

1, 主张割让领土,是不是卖国的行为。

2, 在战争在有利情况下,令战争终止不能武断说是错的,但结果是战略目标没有达成,并且在之后签定条约让自己的领土变成外人的殖民地,是不是卖国的行为?

3, 面对侵略,不抵抗,是卖国的行为。

历史,和战争一样,是只看结果的;历史,和调查一样,是只看事实的,评价任何历史事件及人物,都要根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如此,才能不犯历史的本本主义错误。

很简单的例子,为什么同是抒情文章的《左宗棠之死》比《秋风宝剑孤臣泪》令左宗棠的地位在李鸿章之上并能和同时代的其他民族英雄一较高下,甚至让人信服文中所言其为千古一人?无他,在抒情的主体下尊重了事实而已。




下面,老道想说说一个笑话,一场闹剧。

而这个笑话就发生在铁血。

余义士,说起这个词想起了什么?换个句子“为袁崇焕守幕三百年”的话,大家都应该会想起,那位继承17代祖先遗愿忠心耿耿的守墓老人。

“余家没有得到袁崇焕的头。余家是骗人的。那位老人只是为了得到政府的照顾而编的故事。”这是论坛里的一个小风波,真人面前不说假话,老道把他们的意思明明白白的说出来,不要说老道血口喷人,只因这个小风波的中心就围绕着三句话“袁崇焕的头是传九边的,余家是怎么偷的”“哪本历史书上记载了袁崇焕的头被偷了”“这个老太婆靠着袁崇焕的头得到了政府的房子和名声”。

袁督师的头是怎么偷的。余家老奶奶说的很清楚:“先祖是将军身边的谋士,功夫也很深,他深知大将军受了天大的冤枉。就在袁崇焕被害的当天晚上,他来到刑场,去盗将军的头。要说是老天也有眼,本来处死袁崇焕那天是阴历的八月十六,一轮明月照得大地一片雪亮。就在先祖急得没法下手的时候,月亮忽然被一片浓云遮住,而且刮起了大风,先祖飞身上杆将旗杆上的人头摘了下来。出不去城,先祖只好抱着人头回了家,埋在了自家的后院里。”

有人不信,为什么呢?因为口语转述起来很像小说,更因为历史上没有记载,没有人头丢失的记载。

这么说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余义士不是神,他预言不了多少代之后会出现一个人民的政府,会替他家为督师守墓,余家的17代忠魂,也不可能想到用自己家族的命运去成全一个末世子孙荣华富贵的荒诞计划,余家最后一代的老人,也想不到自己垂暮之年会得到一个安享最后日子的机会。

亲自参与维护督师墓的毛主席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实际情况是什么?是余义士冒着诛九族的危险去盗窃最崇敬之人的人头,在临终前训令自己的子孙:不许回南方,不许做官,世世代代的为督师守墓。

是余家17代忠魂在三百年的时间里默默无语又嘶声的呐喊,三百年是什么概念?大家仔细的去体会,是一个人从小到老到死,再过几个轮回也抵不上的时间。是整整一个王朝的兴亡史,再加上明朝的余辉,民国的覆灭和新中国的成长,这四段历史加在一起的沉重。

是一个老人亲眼看到督师墓妥善处理后如释重负的减下了自己的长辫,结束了自己监守数十年的誓言。

这就是实际情况!亲眼看看吧。直到乾隆年间,乾隆为清朝才公布了《清世宗实录》,为袁崇焕正了名:袁崇焕不是通敌的汉奸,却是个真正的大英雄。 这时100多年已经过去了,所有明朝的遗老遗少都已化为枯骨了,而余家人也已为冤死袁大将军守了七个世代。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信仰啊!当整个民族视袁大将军为汉奸、叛徒时,惟有余家坚信袁崇焕是冤死的,并为他默守了一个世纪。守一时是容易的,守一个世纪就难了。然而余家继续坚守了下去——守了整整372年!

372年,记住这个数字吧!这不是抒情,这是事实,这是流传了372年的真相,它不会记载于历史书上,而是记载在这个民族灵魂上。

当然,如果有机会,老道想把这个历史记载在史书上,教我们的孩子去怎么做人。

只须看看最基本的实际情况,最基本的数字372,我们还用继续找其他的文字吗?这个数字就证明了一切。

而以历史书上无写,这个荒谬理论企图推翻这段历史的人,则是用本本主义去污染了崇高。

当然,本本主义只是他们手段的总结,而他们的心理则是老道不屑去想的。

但无论如何,我们看待历史都要坚决的去反对本本主义,在尊重史书的情况下,既要注重事实的调查,不能用某些人的一篇文字一首诗去下结论,也不能惑于某些人欺世盗名之举,当然,在某些人手里,本本主义只是他们的手段,用来掩饰一种叫无耻的心理。

而说到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么书本上的文字到底该怎么看待呢?怎么用来作为自己看带历史的方向标呢?怎么才能不犯历史的本本主义的错误呢?

老道这里举个例子作为参考。

我们依旧用袁督师的例子做参考。

在京城保卫战中,满桂将军壮烈殉国。而有人指责满桂将军被袁军暗杀,败退时又被袁军杀戮,损失大半才逃回了京城在崇祯面前控诉督师。说历史上有书证明。有些历史书上也确实有过这么记载,但同时多个历史书上却没有记载。如果非要按照史书,那只能是聋子和聋子吵架。这时候就不能过于参照史书,在书本上死扣答案了,而是要结合当时的环境,从另一个角度看。

首先是史书的环境,讲述明末的史书很多都有自相矛盾之处,明史被人攻击是清朝编写的不可信,而其他同时代的史书比如明季北略,却并没有真正看清战场的形式,只是在京城里道听途说。所以,我们先要认清一个事实:讲述明末的各类史书多有偏激遗露,不可尽信。

然后,我们再看事实,所有史书,无一例外的说明了京城保卫战袁督师驻扎在广渠门,满桂将军在安定门,而大家看下面的资料:

北京旧城共有“内九外七”十六座城门,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征。




内九是指内城上的九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城墙上的东直门、朝阳门;南城墙上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西城墙上有阜成门、西直门;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和安定门。




外七是指东城墙上的七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便门、广渠门;南城墙上的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西城墙上的广安门和西便门。

现在我摘录下主要的:内九是指内城上的九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和安定门

外七是指东城墙上的七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便门、广渠门




大家仔细看,就会知道,广渠门和安定门一东一北,中间隔着数道门,如果督师要杀满桂将军,该怎么经过这数道门?明军不是傻子,如此的调动怎么会没人看见,如果有人看见,那么督师又怎么会暗杀满桂将军呢?这是一。

二,败退,为什么有自己的门不退,偏要往督师的把守去败退?如果后面有满清追击寻求支援,被袁军攻击,又再逃跑,那么满清的追兵怎么没有去把握机会消灭满桂,既然袁督师处不让跑,那么满桂将军就没有支援了吧。满清士兵既然能把满桂将军杀退,怎么会追杀不到一个自己友军都不接收的落魄者呢?

三,最简单的一点,我一说大家都明白。如果督师要杀满桂将军,怎么会让满桂将军逃回京城当着皇帝小儿的面揭露自己的罪行呢?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了。这个史书上的这段历史有着严重的矛盾,再加上得出的最初结论既:述明末的各类史书多有偏激遗露,不可尽信。

我们就明白了,这段历史可信度不高,真实性值得怀疑。再结合其他很多史书都没有记载,那么就完全可以将之抛于脑后,不列入自己的“资料库”里了。

这是老道提供的一个例子,也是以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的第二个题目《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为主旨的,什么是调查,多角度的,多方面的仔细研究,而不是死死的抓住书上的某一段文字。

总之,古人读历史,是要“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生?”

今天,我们读历史,也许只是兴趣,去感受那兵戈铁马,力惋狂澜等的豪迈,但是古人的话我们不可不记住,读历史多读的是精神,是五千年来的那股浩然正气,切不可犯历史的本本主义错误,颠倒黑白,更不能用本本主义的手段,去玷污崇高,历史是要用最正的心而不是用急功近利浮躁的心去看。



http://bbs.tiexue.net/
http://bbs.tiexue.net/post_2576545_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2 14:16 , Processed in 0.28064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