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45|回复: 0

[♥ 奥运快报 ♥] 奥运回眸:世界在感动中升华

[复制链接]
adbaobao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9-22 07: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诺千金 一脉相承

  1

  2008年的这个夏天,属于中国!北京的9月,与8月同样辉煌!

  当漫天红叶在“鸟巢”飘然而落时,直播北京残奥会闭幕式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旗下《环球体育》网站的评论员赞叹道:“太美了!”

  当身着白衣的邮递员在空中起舞,递送着表达对未来梦想的憧憬、对世界和平的祝愿时,英国广播公司二台的直播评论员说,中国从“鸟巢”传递出“西方没有或者已经失去的最令人感动的东西”,一幕幕充满想象力和人情味的场景将长久地留在全世界观众的记忆中。

  巴西环球媒体集团所属网站则在对北京残奥会的综合报道中说:“北京以一场主题为礼赞生命的晚会,为残奥会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除了在残奥会上叱咤风云的运动员之外,中国再次以殷勤的主人姿态和热烈的节日氛围,感动了全世界。”

  “继举办了一届成功的奥运会后,中国又承办了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残奥会。”这是世界给予中国的评价——而且,中国对此当之无愧!


  2

  举办一届同样“高水平,有特色”的残奥会!

  中国政府与人民一诺千金:北京残奥会使用奥运会的超一流场馆和运动员村,由同一个高效运转的组委会筹办,由同一个团队主创开闭幕式文艺演出,由同一批志愿者继续提供体贴入微的服务,坚持同样严格的城市环境生态治理措施,甚至奖牌也与奥运会的“金镶玉”一脉相承。

  所不同的是,跟奥运会相比,北京残奥会更加注重细节,注重人文关怀。为满足残疾人运动员的需求,20个竞赛场馆和6个独立训练场馆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迅速进入了转换期,共配备200余台电梯、滚梯等无障碍电梯,设置了329个永久无障碍卫生间、302个临时无障碍卫生间、2476个无障碍席位……为方便残疾人运动员出入,残奥村每栋公寓只使用1到3层;房间内,开关和挂钩的高度降低,无障碍的淋浴区里增加了浴凳、洗手池,马桶两边安装了扶手架;在餐厅,工作人员将通道拓宽,重新调整桌椅和取餐台的设置……所有这些改装工作,是在北京奥运会结束仅仅26个小时内迅速完成的。

  北京还加速推进了城市的无障碍建设,铺设盲道1500多公里,修建了更多方便轮椅行进的坡道和方便盲人过街的信号灯,为公交线路配备2800多辆低地板无障碍公交车,地铁8条线路的123座车站每站都有一个站口可实现无障碍通行,全市5000多户残疾人家庭、1500多个住宅小区和为数众多的公园、商场、银行、邮局、公厕等也都进行了无障碍改造。

  新加坡《联合早报》就此发表社论指出,与此前的北京奥运会相比,主办方对残奥会的重视程度毫无二致,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用心,准备和安排更为细致和周到,更具人性化。人们能体会到主办方一丝不苟的态度,其中不但洋溢着体贴和温情,更体现了对生命价值和尊严的珍视。 3残疾人,同样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在社会生活的运行中,同样一个都不能少。这种朴素真挚的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经岁月沧桑而延绵不绝。2000多年前的《礼记·礼运篇》,就提出要“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而远至古代的族田、义祠、善堂,近到新中国建立后的五保户、福利院,都是体现着这种人性光芒的社会融合与共享的具体实践。

  当残奥会来到北京,中国人民用最大的热情拥抱着来自五大洲四大洋的兄弟姐妹。残奥会的观众上座率一点都不逊于奥运会,而且观众的热情更为高涨。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在赛场升起,哪怕是参赛一方大比分落后,大家都自发地鼓掌、加油。美国游泳运动员塔克·杜普里由衷地说:“这里的观众为每一个运动员都加油,使这个泳池充满了支持、鼓励以及对我们的尊重。这种感觉太棒了!”

  而当长安街八条车道上的繁忙车流,一下子停顿下来为过马路的残疾人运动员让行时,捷克姑娘蓓拉惊讶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即使在家乡,我们也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感谢中国!”


  4

  感谢中国的,不仅仅是蓓拉一个人。

  看到那么多观众,听到那么响亮的喝彩,习惯了“寂寞”的立陶宛坐式排球姑娘们一开场就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七人制足球赛第一轮比赛中,伊朗队员取胜后一起跪谢现场观众;瑞典男子轮椅篮球队在获胜后打出“谢谢!中国!”的横幅……

  实际上,中国也要感谢整个世界。

  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公共管理常识及经验,往往会因照顾弱势群体而提升,同时体现为一种更加优质的社会文明意识。中国政府已经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社会和谐、全民共享的发展原则也深入人心。以残奥会为契机,中国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了如何理性地看待残疾人,如何得体地帮助残疾人的常识,让“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生根发芽。残奥会虽然结束了,但助残设施不会拆除,助残风气不会消弥,反而会继续发扬光大。

  可以说,残奥会给北京、给中国带来的,是一次促进社会进步的“城市思考”、“国家思考”。因此,德国《南德意志报》评论说:“现代化的北京建有宽敞街道,比老北京更适合残疾人。总的来说,一种新的意识已经形成。”

  一种风气一个理念


  5

  每一个残疾人运动员的背后,都有许多奋斗的故事;每一届残奥会成功的背后,都有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推进。北京残奥会见证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残疾人运动员的优异成绩,更见证了他们的拼搏和勇气;北京残奥会在博得舆论喝彩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和世界残疾人事业的进步。

  在残奥会期间访华的加拿大温哥华“轮椅上的市长”苏利文,至今仍记得自己1999年首次访问中国的情形——他坐在轮椅上被5名中国士兵抬来抬去,因为那时北京的大部分建筑物内都没有为残疾人修建的专用坡道。今天他再次来到北京时却高兴地发现,“鸟巢”不仅有残疾人看台,而且在为听觉障碍者专门准备的座位上还配备了助听器;行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盲道、轮椅坡道随处可见。

  对苏利文所看到的中国助残设施的巨大变迁,许多国外媒体也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德国《青年世界报》称赞,中国建设各类无障碍设施,方便了残疾人出行;美国《侨报》说,中国制定了许多有利于残疾人或残疾人优先的政策;《日本经济新闻》称,北京实施的各项措施让国内外残疾人“亲身感受到一个文明的中国”。


  6

  的确,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残疾人事业在各领域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残疾人生存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环境更加文明。可贵的是,这些改善都有坚强的法律后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涉及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法律已达50多部,包括《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对残疾人的认同也在进步。残奥会盲人记者杨青风就从“高跟鞋的声音”中听出了这种变化——一串串的高跟鞋声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声音节奏没有什么变化,显示出鞋跟的主人走过他身边时很自然;以前,高跟鞋“嗒嗒嗒”的声音到他面前就没声了,过一会儿才在远处响起,好像鞋跟的主人把他当成了怪物。

  其实,北京残奥会更为残疾人赢得了敬重。残奥会期间,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观看比赛,就是想让孩子在残疾人身上学会坚韧,学会勇敢,学会理解。有专家说,这种学习对社会影响深远。

  “高跟鞋声音”的故事,反映的是一个社会对残疾人的尊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大境界。这种境界就像从“见山是山”到“见山还是山”一样,社会由原来忽视甚至歧视残疾人群体,到重视甚至能够以一种换位思考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再到健全人能以平常心来看待、尊重残疾人,残疾人得以和谐地融入社会。

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 ... content_1485818.htm
  
不错,残奥英雄同样值得大家尊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20 14:27 , Processed in 0.28990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