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802|回复: 0

[♥ 奥运快报 ♥] 残奥健儿感叹夺金感觉太棒 金镶玉送爱女做“月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2 11: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尽管北京残奥会已经成为记忆,但在20日返沪的上海残奥选手的心目中,北京残奥会所经历的一切仍然如发生在昨天一样。女子坐排队长、卫冕冠军吕红琴说:“在祖国赢得金牌,感觉真是太棒了。 ”而从奥组委到志愿者,为残奥选手们所提供的一切服务和帮助,都永远留在上海运动员们的记忆中。

  超越,催人奋进

  在北京残奥会上,每一个运动员能出现在运动场上,都是对疾病、对自我的超越,在生活中很不幸,但在赛场上,他们都是命运的强者;而超过100项世界纪录被改写,也是对残奥水平的超越。残奥会,就是给了残疾人一个实现自我超越、追求自我价值提供了一个梦想成真的舞台。

  以5名上海姑娘为主体的女子坐排队,是本届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两项集体项目金牌之一,队长吕红琴提到夺冠那一刻还是非常激动,“感觉太棒了。这比在雅典残奥会上首次夺金还要高兴。”另一个集体项目金牌盲人门球也有一名上海选手鲍道磊,他说,盲人门球对他的帮助很大。六年来前往各地比赛,让鲍道磊从一个“皮大王”变成了谦谦君子。“我身上的毛躁、浮躁和焦躁都没了,我对自己的改变很满意。”而且六年来独自的生活,让他学会了自立,“几年训练比赛下来,我发现残疾人也一样可以凭能力找到自己的价值。”

  小将郭伟,继雅典残奥会之后再夺三金,但这三金得来并不容易,首先是因故从跳远改成了铁饼;其次由于合级,本在F35级别的郭伟不得不跟F36级的选手同场竞技,而上一届比赛突出的成绩也让郭伟在本届奥运会上处在了不利的位置上。年逾70的老教练齐德昌介绍说:“郭伟的标枪要让对手十几公尺,铅球大概让两公尺左右,所以尽管他成绩占优,但积分上领先并不多。”郭伟自己也表示,这次在祖国能赢得比赛,也是对自己的一次超越。

  还有46岁的吴国境,创造了中国举重奥运夺冠的最大年龄纪录。在夺冠之后吴国境曾感叹减体重的痛苦,为了控制体重,半个月的时间里在训练同时他每天只能喝100毫升水,吃点巧克力。但他更多的还是享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十年前,36岁的他走上了举重之路,“自从开始练举重,生活变得充实,举重让我的人生有了目标。”雅典残奥会,吴国境只收获一枚银牌,而这一次在北京,他终于超越了自我。

  融合,让人感动

  这次残奥会,在家门口作战,让不少上海选手感受跟以往大不相同。从现场观众的投入关注、场外志愿者的积极帮助,一种和谐的融合,让残奥会在体育竞赛之外有了更深层的意义。

  在“鸟巢”三次登上最高领奖台、感受9万多观众欢呼的郭伟对此深有体会,“那种现场气氛,真的是太棒了,以前的任何一场比赛,跟这都没得比。”他也为此坚定了奋斗到2012年的信念,“一定会坚持到伦敦,继续为国争光。”而中国农大体育馆的现场观众和赛场气氛也让吕红琴赞不绝口,“能在祖国和现场观众的注视下赢得冠军,是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田径比赛在“鸟巢”进行期间,曾两度遭遇大雨,但数万观众坚持到最后,为选手加油助威。上海选手赵骥、纵凯在中秋节当天就是在毛毛细雨中赢得了4×400米接力的冠军,赵骥更是把那块要送给女儿的中秋节“月饼”——金镶玉特意挂在了胸前。

  而遍布残奥会场馆内外的志愿者们,在为残奥会和残疾人运动员服务的过程中,也接受了珍贵的精神洗礼,记得当时坐式排球赛场的一位志愿者就表示:“我们服务运动员,运动员感染、教育我们,咱们这是谁帮谁啊?”高位截瘫的董明在“水立方”担任志愿者,在为奥运服务的同时,也感染着运动员和所有的观众。在董明看来,奥运会能给人们带来希望、激情和梦想,残奥会则更多带来感动和感慨。“体育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精神,告诉我永不放弃,始终坚持。不管是传递火炬还是当志愿者,我都希望能够传递这种精神。”

  四十几位残疾人记者,也是残奥会6000多名记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用耳朵“看”比赛的清风,跟行动不便的解岩,身影出现在“鸟巢”、曲棍球场和“水立方”,也成了众多记者采访的目标。

  萨马兰奇曾经说过:“残疾人运动是唤醒人类良知的运动。”在残奥会上,所有人都用自己的勇敢和顽强震撼世界,也感动了这个世界。在见证了“刀锋战士”皮斯托留斯三冠、见证了中国代表团38金等无数奇迹的“鸟巢”,有观众赛后感叹:“看残疾人运动员比赛太震撼了,能让你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一种非比寻常的力量和震撼。”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北京残奥会,除了竞技场上运动员们技惊四座的表现,在场外北京的答卷一样出色:北京成为一座“无障碍城市”——无论是比赛场馆、残奥村,还是重点景区、宾馆、饭店、银行、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都实现了通行无障碍。

  提到残奥会的服务和残奥村里的生活,上海小将郭伟只能用一个“好”字来形容,“尤其是无障碍设施,虽然我可以走,没怎么体会过,但听我队友说过,真的是非常细致、到位。”

  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杨树安曾感叹,在残奥会筹备工作中,北京奥组委投入了比奥运会更多的人力和资源来确保赛事的顺畅进行,从场馆的转场对接,遍布场馆、残奥村甚至新闻中心的无障碍设施,无不渗透了奥组委对残奥会的高度重视,这也能从一些细节得到佐证:特意改成低桌椅的餐厅、运动员只住1-3层、场馆区随处可见的轮椅专用电动车等等。

  由于各种原因,残疾人不愿意走出家门,被誉为“轮椅上的天使”的中国残疾火炬手金晶曾表示:这是因为社会对这个群体的接纳度还需要提高,而体育,能够使残疾人勇敢地走出家门,最终融入社会。而残奥会无疑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借由残奥会,北京把无障碍的概念也延伸到了赛场之外,除了竞赛场馆、残奥村之外,北京的重点景区、宾馆、银行、医院、地铁等公共服务设施,都实现了通行无障碍,坐着轮椅的残疾人,出现在了长城、故宫,甚至天安门城楼上。每个竞赛场馆都专门设置了无障碍通道和观赛区域,不少残疾人亲身体会了赛场的气氛,而平亚丽、边建欣、李月等人的身影也都曾出现在残奥会的观众席上。

  而让为中国夺得首枚残奥金牌的盲人按摩师平亚丽感同身受的是北京在残奥期间专门出台的一个临时规定,她可以带着自己的导盲犬“LUCKY”出入所有比赛场馆、竞赛场和公共场所,“虽说这只是临时的,但这是政府实在地为我们残疾人在办事呢。”

  在残奥会这个平台上,残疾人和健全人共同享受欢乐、友谊、梦想与成功,共享社会的文明成果,现代社会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残疾人的共享。这种残疾人与健全人共享的趋势,已经日趋明显。9月20日,上海市残联接运动员的车子是一辆特制的大巴,后门安装的轮椅升降机让坐着轮椅的运动员可以轻松自如地登上车子,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车子上自带的设施,整车是国外进口的。”而且这辆车子已经为残疾人运动员服务了好几年。

http://sports.sina.com.cn/o/2008-09-22/08263966093.shtml
四年以后还有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20 08:11 , Processed in 0.30932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