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40|回复: 3

[【时事表】] 3名女生参加高考时在胸罩里藏微型摄像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1 09: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12-11 03:35:49 来源: 新华报业网(南京) 

  核心提示:今年高考期间,江苏滨海县3名女生将纽扣大的微型摄像头藏在胸罩里,与场外“枪手”配合作弊。昨天,5名犯罪嫌疑人以涉嫌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被提起公诉。

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12月11日报道 戒备森严的高考考场外,几个幽灵般的身影也和考场内的考生一样紧张地忙碌着,他们在进行着一场隐蔽的“行动”——今年高考期间,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考场内,一起有组织地利用无线电等高科技设备舞弊案,在高考最后一天被当地警方查获,考生、“枪手”、组织者等多人当场被抓,缴获多个微型摄像头、一台无线电装置等设备。昨天,这起利用无线电高考作弊案在滨海县法院进行了不公开审理,5名犯罪嫌疑人以涉嫌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被提起公诉。

案情回放

考场隔壁宾馆楼顶发现无线电装置

今年6月8日下午,高考最后一天,奉命执行高考监测任务的滨海县警方无线电信号检测车,仍然缓缓得在县城的几个考点之间巡查、搜索。当检查人员来到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考点附近时,几名工作人员猛地被“电”了一下,几双眼睛立刻瞪大起来,侦测仪器上竟然发出了强烈的非正常通讯信号,通过职业敏感和技术经验,工作人员立即警觉起来:会不会有人在考点附近利用无线电在搞作弊活动?

可疑情报被层层传递,很快,由公安、高考督查等组成的检查组,立即朝着信号发出的方向搜去,不久,在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考点西侧的一家宾馆楼顶,发现了一台无线电装置!而它和一墙之隔的考场内空间距离只在百米左右。通过专家技术认定,缴获的这台无线电装置价值不菲,具备音频和视频的传输功能,发射功率很强,远距离内也能清晰对话,也就是说,考场内有人利用无线电装置在搞考试作弊活动。警方又经了解得知,在考前几天,的确有人在这栋楼上下神秘地忙碌了好多天,但在搜索人员赶到之前,这一伙人已经惊慌离去。

校外发现无线电设备后,考场内的气氛陡然紧张了许多。据知情人称,当时正在参加高考的学生有多名被带出考场调查,并在考生身上搜出用来传输视频和接收音频的微型摄像头。

利用高科技手段有组织地进行高考舞弊案,立即引起警方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快,以包括滨海中学校领导和滨海五汛中学高中教师为成员的高考舞弊团伙被抓获,涉及人数达20多人。

考生胸罩内藏着微型探头

记者多方了解到,这起利用无线电设备组织高考作弊的犯罪团伙,分工明确,在贵州某高校读书的黄雷和刚大学毕业的葛士才等人,早在今年5月,就密谋利用自己掌握的电子通信技术来“挣点钱”,要搞到今年高考试卷答案卖给考生,收取高额费用。黄雷和另一在校大学生韩永强从外地购买到一套高端无线电设备,葛士才负责高考答案传递,由张某(另案处理)联系“买主”,即高考考生。此外,滨海县五汛中学高中教师马士洋负责找答题的“枪手”,随后通过响水第二中学老师陈某找到答题的老师(均另案处理),韩永强还负责对考生进行了设备使用的操作培训。

今年6月7日高考期间,3名女考生受训后,将纽扣大的微型摄像头藏在胸罩里,将无线微型耳麦放进耳朵内,顺利躲过了考场外的安检,在考场中分别将高考语文、数学试题,利用摄像头将试卷扫描后,以视频的格式通过无线电设备,从考场内传到设在考场外的“指挥中心”,韩永强等人将接收到的试题,转给请来的“枪手”,“枪手”写出答案后,再有专人将试题答案通过声频的格式再无线传输到考生耳朵内。

正当这场看似“完美”的作弊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的时候,却被灵敏的检测仪器测了出来。

学校原工会主席当“经纪人”牟利

魏国兴,这起高考舞弊案的被告人之一,今年51岁,滨海中学工会主席。在这起舞弊案中,其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与其他几人串通起来,利用老师和领导的身份,在高考学生中做起了高考答案买卖的“经纪人”。知情学生告诉记者,在高考前,学生中就流传着花钱就能买到高考答案的“小道消息”,竟引起了许多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兴趣。

据悉,在魏国兴的秘密介绍下,共有10多人准备高考时购买答案,每门考试的答案是1万元,并在考前预交,双方还约定,如作弊不成功,钱将如数退还给学生。检察机关昨天在公诉中称,在作弊时,马士洋以留存底根为由将答案通过传真,传送给事先约定等候在传真机旁的葛士才,葛在接收到答案后,又通过传真机传给黄雷,黄又将答案通过作弊设备向考场内购买答案的考生传输,仅此,马士洋就得到葛士才给的报酬5万元。据悉,在6月8日下午,马士洋、黄雷、韩永强突然看见考场周围有无线电检测车出现,便放弃了作弊,考场内的考生因此失去了答案来源,事后,黄雷等人又陆续退了一部分钱给考生。

而魏国兴因介绍考生购买答案,也获得葛士才等人的4万元报酬。案发后,马士洋、葛士才、韩永强三人畏罪潜逃,但不久先后在南京、邯郸、上海被当地警方抓获归案。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作者:郭小川)


http://news.163.com/08/1211/03/4SRQO55B00011229.html


个人感觉:
什么样的大利益啊,这个领导要搞这么多花样来给这几个人作弊,考一个专科需要的分数不是太多,何必把自己职业前程都弄掉啊?还是以前这个魏搞出产业化经验了,做熟练了,这次不小心被抓了!
我惊愕这些家长花这么多钱来作弊,怎么不花同样的钱给孩子找家教或者转学,坚持两年学习孩子上个专科有那么难吗?不知他们怎么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1 11: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高兴看见这些人被诉诸法律,但愿他们会受到严惩,对有次念头的人有些警示作用
随着犯罪成本的增大,
大家会逐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1 20: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古释然,应试教育肯定就有这些!

古代科举作弊:

最常见的作弊有三种,一是贿买(即贿赂主考官以获取好成绩)、二是夹带考试经文(带书或抄录于随身物品中)入内作弊、三是请人代考。


  ▲贿买
唐代武则天时代曾设立糊名的办法,遮掩考生的名字以减少批卷者认出撰卷人的机会,这做法在宋代以后成为定例。同时又发明了誊录的方式,由专人抄录考生的试卷并以抄本送往评级。这样批卷者连辨认字迹也不能。然而,考生仍可与考官约定,以特定的句子或字词来作暗号,即所谓“买通关节”。为了减少这种可能,自宋太宗起订立了锁院的制度。每次考试的考官分正副多人,俱为临时委派,以便互相监察。当考官接到任命后,便要同日进入贡院,在考试结束发榜前不得离开;亦不得接见宾客。如果考官要从外地到境监考,在进入本省境后亦不得接见客人。贿买若然被揭发,行贿受贿者都可能被处死;而同场的考官亦可能被牵连受罚。
清代入关初期,便曾发生了丁酉案(顺治十四年),顺天、江南、河南、山东、山西五闱弊案,最后以江南闱十六房主考全部斩立决,数十人被判死或贬徙尚阳堡宁古塔。其间,数百名举人在清兵夹带下赴北京重考。是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大的科场舞弊案。有人认为这是清初严厉惩治科考作弊的具体举措,也有人认为这是初入中原的清朝满族统治者以严刑酷法震撼汉族知识分子,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夹带
唐代的科举考试已设有兵卫,以阻止夹带作弊。宋朝起,考试在贡院内进行,贡院内考生之间是以墙壁隔开的,称为号舍。考生不可以喧哗、离场,以防止传卷或传话。但是夹带经文这作弊方法始终是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常见的方法有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或索性密写在衣物、身体上。其他各式随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蜡烛等等都曾被用作夹带。明清的科举保安十分严格,要求达到“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试场”的程度。除了在进场前由兵卫仔细搜查外,乾隆时更曾下诏详细限定考生带入场各式物品的规格。例如:砚台、木炭、糕点的大小厚度;水壶、烛台的用料;以至毛笔、篮子的款式都有明限。此外对检举夹带者有赏格,被发现者除了取消资格外,更要带枷示众。但科场舞弊始终未曾彻底有效地受到打击。有传说指一次会试中有举人把夹带的书本掉在地上,奉旨检查的亲王却为他掩饰,说:“何以携帐簿入场!”
  ▲代考
代考在唐朝时颇为常见。为了防止代考,需要考生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进场前考官会根据履历验明考生的身份。但是代考作弊似乎亦没有被完全杜绝。例如民国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汉民,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代考“枪手”,曾在清末两次代人参加乡试,皆获得中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1 21: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只是现在,历年来都是这样的,无论什么地方,有考必有弊。当现场作弊被重视,人们开始发现手机等,当信号开始被屏蔽,人们又开始发掘无线电等等。总之缕禁不止。最重要的是利益的驱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6 18:26 , Processed in 0.39581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