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0|回复: 0

[【社会视角】] 中国网络翻译:睁眼看世界新华网 ( 2009-08-18 09:27:16 )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1 14: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鸥 特约撰稿赵敏发自北京 凌晨1点,赵晓的MSN上头像闪烁,“晓儿,这句话翻译得这么漂亮啊,太赞了!”“参见英汉大词典P156页。”赵晓顺手敲了一个月牙笑脸,仍旧把鼠标停留在《泰晤士报》的页面上。
   作为一家外资企业供职的白领,赵晓对于“业余翻译爱好者”这个头衔似乎更为满意。“白天朝九晚五,晚上宅在家浏览国外网站,再挑出感兴趣的文章翻译出来传到网上,这是用另一只眼窥探世界的快感。”

草根翻译集结成军

  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的年轻人再也不满足于单纯通过中文媒体被动地了解世界。这些大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运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做起了“草根翻译”。网络上陆续出现了一些像译言、经济学人中文论坛(ECO)一类的翻译兴趣小组。
  在互联网时代,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对某种兴趣或者爱好的执著。目前,越来越多像赵晓这样的“草根翻译”在互联网上行动着:他们翻译外文精华发布到专门的博客或者社区网站;他们的翻译工作完全靠个人兴趣支撑;他们大部分是业余译者,往往都有自己的职业,翻译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做的“无报酬兼职”……
   在译言网创始人之一赵嘉敏看来,依靠网友的翻译将外国媒体的精华文章介绍给中国读者,这种简单模式的翻译网站有些乌托邦的意味。“就是觉得中文互联网上的好文章不多,更多的好东西在于一般人看不到的外文世界,有必要超越语言的障碍来了解这样的一个世界。可是单枪匹马看世界显然不行,我们需要一种集结成军的力量。”谈到创办译言网的初衷,赵嘉敏这样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如今活跃在中文互联网上的翻译志愿者,大多是80、90后的年轻人,“比如译言,目前有一半的成员是在校学生,对他们而言,在乎的是磨练自己的英语技能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资讯。之前我们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在‘参与翻译是否以物质回报为目的?’这栏中,超过90%的人都选择了否。”

多个角度看中国

   凌晨6点,译言网编辑会准时将刚上线几小时的《卫报》英文版推荐选题发到“卫报中文小组”讨论区。几个小时内,待译文章被志愿者们一分而光。与中国相关的新闻往往是比较受欢迎的,认领和翻译的速度也最快。
  北京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方可成是一个资深网络译者,他在译言上最新的一篇翻译文章叫《探访沉没前的旧中国》,原文是《纽约时报》7月25日刊登在电影版的报道。8月4日,该文的中文版就出现在了译言网。 而在十天前,方可成翻译的《禁区》,更是在网络中吸引数十万的阅读率,“这是7月20日出版的《纽约客》上写《财经》主编胡舒立的一篇文章,翻译后的文章长达一万一千余字。”方可成说。他的翻译文章主要集中在有关中国的内政和社会文化报道。
   而网络翻译族中的佼佼者 申鹏也一直关注和翻译《时代》杂志对中国的报道,其最新的一篇文章是《档案遗失让中国大学生前程尽毁》,在短短一天不到的时间内,已经吸引了一千多人次的阅读。目前,他的《时代》杂志翻译个人博客更是吸引了930多万人次阅读。
   翻译志愿者们的文章,让他们和中国读者都多了一个角度看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

另一个窗口看世界

  在译言“卫报中文”的首页,一篇名为《是敌是友?东西方认知的碰撞》的文章长期置顶。弥合中西差异,寻找对中国有价值的内容几乎成为翻译志愿者达成统一联盟的集结号。
  “在当今物质社会,仍会有那么一批热血青年,不为金钱,不求回报,为传播思想、开启民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这是挂在ECO论坛自白书中的话。抱着这样的理想,2006年身为保险经纪人的施轶和他的伙伴创办了eco.cn 网上论坛,技术维护也是由学计算机的在校大学生义务帮忙,一年四五千块的服务器维护费则是通过论坛自愿筹款获得的。
  在与施轶的对话中,他多次提到“Passion”(激情)一词,在完全非盈利的前提下,一如既往地坚持了那么久,“也许就是激情和兴趣,让我们这些年轻人为了让更多的国人能够分享外面的世界而工作着。”
   对于译者无条件的付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从价值角度来考虑,一个人价值的体现不仅仅是金钱的回报,“当他的知识为大家所共用,也是对他个人价值的一种承认和鼓励。”而在查阅国外相关民间翻译小组资料时,我们也发现,目前蓬勃的网络翻译热是中国独有的一大特色。

活跃在互联网上的翻译军团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除了译言网(www.yeeyan.com)和ECO(www.ecocn.org)外,在互联网上还活跃着很多类似的翻译网站:
  “煎蛋”(jandan.net)是一个团队博客,职能是与digg、boing boing 等英文资讯网站同步,以译介方式传播境外新鲜资讯。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科学松鼠会”(songshuhui.net)是一个科学传播公益团体。成员包括来自国内外各院校的一线科研工作者,以及活跃在各大媒体科学版的多位科学作者和译者。在这里,可以看到摆脱了枯燥乏味的科普知识。
  对于那些只能看路透社、《纽约时报》、CNN等英文媒体的老外而言,想获取更多有关中国的信息,很可能会通过“单位”网和“东南西北”网。
  “单位”(danwei.com)是一个把中国媒体的报道翻译成英文,并搜集西方媒体对中国相关报道的个人网站。除了文字,“单位”还自己制作视频短片。它是来自南非的“金玉米”创办的。在他看来,最近两三年,西方媒体天天都会有中国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尽管如此,金玉米还是认为目前西方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还有人以为中国人都穿中山装。金玉米说,“西方的媒体报道经常把中国发生的个体事情,变成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所以,有时候看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信息,不一定不准确,但强调的东西不对。”金玉米把“单位”定义为一个信息的传递者,在“单位”上,你可以看到中外媒体对中国截然不同的报道角度。如今“单位”是外国媒体驻华记者们每天都会浏览的信息源网站。
  另一个就是“东南西北”(zonaeuropa.com)网。中国人宋以朗在美国渡过了30多年,同时也在香港待了很长时间,使他能够对中西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他每天阅读报章,抽取当中部份具价值的报导,综合翻译为英文在“东南西北”上发表,志在令英语使用者可从中国的角度,了解在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发生的事情。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9-08/18/content_11901412.htm
世界在进步,我们也在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21 06:27 , Processed in 0.487743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