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51|回复: 0

[【图书推荐】]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复制链接]
4818374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4-14 12: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基本信息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277
·出版日期:200909
·ISBN730220831X/9787302208310
·条形码:9787302208310
·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翻译与跨学科学术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角度对传统的翻译之定义作了全新的界定,首次把跨文化语符翻译纳入翻译研究者的视野,系统阐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集中讨论了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所涉及的翻译理论家和文化理论家还包括希利斯·米勒、沃夫尔 ·伊瑟尔、爱德华·赛义德、佳亚特里·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安德烈·勒弗菲尔、苏珊·巴斯奈特、韦努蒂以及中国翻译家傅雷。
《翻译研究的文化 转向》在广阔的全球化语境下论述翻译问题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于读者了解当代西方最新的文化理论和翻译理论有着直接的帮助。
《翻译研究的文 化转向》读者对象:大学以上水平的专业研究人员、翻译实践者、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者、高校中文及外文学科的师生。





作者简介
王宁,江苏扬州人,文学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福特杰出学者讲座访问教授、伊利诺斯大学杰出访问教授、杜克大学客座研究员、华盛顿大学杰出访问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访问研究员等,并兼任国标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著作有:《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阐释》(1996)、 《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2000)、《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比较研究》(2000)、《文学和精神分析学》(2002)、《超越后现代主 义》(2002)、《全球化和文化研究》(2003)、全球化、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2003),Globalizationand Cultural Translation2004)、《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2006)等十余种;在七十多种国内外期刊或文集中发表中英文论文400余篇。内含英文论 60余篇,其中30多篇被A&HcJsscl数据库。收录,少数论文被译成意大利文、德文、西班牙文和韩文。





编辑推荐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与跨学科学术研究丛书





目录

导言:翻译的文化转向和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
一、文化翻译,或翻译的文化学再建构
二、文化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三、 走向一种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
第一章 翻译学的理论化:跨学科的视角
一、翻译学的合法化
二、翻译的再界定和翻译学的建构
三、 文化研究中的翻译学转向再识

第二章 解构的文化转向:本雅明和德里达
一、本雅明:解构主义翻译的先驱者
二、德里达的 介入和影响
三、巴别塔:翻译的不可译性
四、什么是确当的翻译?

第三章 解构与文化批判: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一、 理论的翻译与变异
二、异化与归化的张力
三、翻译的显身和译者主体意识的觉醒

第四章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及实践
一、 东方主义批判和理论的旅行
二、解构式的翻译与阐释
三、翻译的文化政治策略
四、模拟、混杂、第三空间与文化翻译的策略

五章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干预
一、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对峙还是对话?
二、勒弗菲尔:翻译与文学的操控
三、比较文学与翻译研 究:等级秩序的颠覆

第六章 语符翻译与文化研究的视觉转向
一、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审美特征
二、视觉文化和当代文化中的图像转折
三、图像的越界和解构的尝试
四、语符翻译与傅雷的跨文化语符翻译
五、超越文字的翻译和阐释

第七章 全球化时代翻译学的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翻译活动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已是学界之共识。仅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翻译活动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性的形成。近代一些思想家,如严复、林纾、梁启超、鲁迅等,无不以翻译为利器,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改造文学,改造语言。
然而,中国的翻译研究很长一段时期大多停留在语言分析层面,在国际上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前,有关翻译研究的论文主要探讨翻译技巧,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更宽阔的视野来研究翻译的学术论文寥若晨星。曾经一时,人们谈中国译论,必言信、达、雅,谈论西方译论,离不开奈达与功能对等。90年代后,大量西方的翻译理论被译介到中国,语言学派、功能学派、诠释学派、结构学派、文化学派等等,这些理论大大推动了中国翻译研究与国际接轨。新世纪初,全球化给中国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国的翻译研究方向博士、硕士研究 生数以千计,一批翻译系、所或翻译研究中心在高校成立,西方翻译学术名著得到大量引进,翻译研究著作得到大量出版,两岸三地的翻译学刊增至十种之多,有关翻译的国际学术交流日益昌盛。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决定选编翻译与跨学科学术研究丛书,旨在结集出版近年来海内外有关翻译或相关领域的 研究成果。





文摘
第一章翻译学的理论化:跨学科的视角
如本书导言所述,在当今的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界,随着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文化转,翻译研究似乎对文学和文化研究者越来越有吸引力了。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毕竟翻译学或翻译研究这门学科已经越来越具有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了,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了。但另一些恪守传统观念的人也许并不这么认为,他们担心,随着这门学科疆界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翻译研究的队伍中来,这岂不造成这门学科的身份越来越模糊和不确定了吗?确实,这样的担心是不奇怪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一般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筛选,真正具有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研究性著述终将保留下来,并在未来的翻译研究史学家的著作中占有一席之地,而那些没有新见解的平庸之作则会被历史、市场和读者一研究者无情地淘汰。显然,翻译研究或翻译学作为1976年正式崛起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标志是在比利时鲁汶举行的国际翻译研讨会。





后记
经过历时数年来断断续续的写作,本书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在将书稿交付出版社付梓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对我写作本书的动机和过程作一些交代,同时也向一贯支持本书写作的机构和个人表示感谢。
首先我想说一说我和翻译的因缘。熟悉我个人学术生涯的读者都知道,我在大学主攻的专业是英语语言文学。我最初的理想是能够把国外——主要是英语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于是在这样一种动机之下,我大学毕业后便从翻译短篇小说人手,在20世纪80年代 率先翻译了我所喜爱的一些作家的作品,包括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二十年之后》,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人生的法则》、《异教徒》、《一块牛排》,海明威的《一个明净的地方》、《杀人者》、《白象般的山峰》,以及索尔·贝娄的中篇小说《留下这黄色的房屋》等。这些作品都曾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常常废寝忘食地 将其译成中文,投寄给一些杂志。但是也如同所有初出茅庐的翻译新手一样,上述译作中的大部分都被杂志以种种理由退了回来,有些直到多年后我已在学界成名才得以发表。有些则由于已有更好的译文而不想与之重复。毫无疑问,那时的成败得失为我后来翻译更多的作品打下了基础。


【读后小感】该书作者是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宁教授,注重打通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的学科脉络。该书注重剖析解构主义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回顾了解构主义核心人物本雅明、德里达的核心观点,以及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作者还讨论了后殖民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比较文学对翻译研究的干预及其积极意义。该书对文化研究中的视觉文化研究有所探讨,并从新的视角讨论了傅雷的语符翻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6 13:00 , Processed in 0.328972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