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634|回复: 10

[【散文】] 谷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6 16: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质朴的稻谷经过酿酒匠人的妙手点化,忽而飘忽轻灵,多了几许仙气,欲升腾于九霄之上。奋起而上时,与阻挡器物激情相撞,猛然想起应回报大地和种植者的生养之德,遂婉转如意,随器物而成形,冷静地凝聚成液态,缓缓流入酒坛,成为长沙地区居民爱喝的谷酒。

   谷酒的醇香伴着长沙地区居民生长。我一触到了那温暖熟悉的醇香,随之而来的乡愁乡情是怎么也挡不住的。带着谷酒浇灌的激情,第四次走进靖港。在靖港古镇看到酿酒作坊的招牌,想起外公是酿酒匠,顿时,感觉很亲切。进入该店和老板娘闲谈,了解谷酒制作工艺,心生欢喜,念念不忘学蒸谷酒。在友人联络沟通下,我进入了令我向往不已的酿酒作坊。

   酿酒作坊的老板叫再爹。再爹的作坊不大,地面非常干净,若将盐洒在这样的地面上再扫起来还是白的。作坊内有浸谷槽、经过改良的蒸酒器具、冷却缸、大陶瓷缸、还有一些竹篾晒簟麻袋箩筐之类用品。随意浏览了下酿酒作坊就迫不及待地想亲自动手操作,再爹说整个酿酒的工艺流程并不复杂:漂洗、浸泡、蒸谷、摊凉、拌曲、培菌糖化、落缸发酵、蒸馏。但每道工序的制作都需要用心把握,眼看、鼻嗅、嘴尝、齿咬、耳闻、手捏,没有丰富的经验是蒸不出好酒的。

   专注地跟着再爹熟悉各道工序。出酒时,再爹用个小盅接住涓涓流淌的热酒,用心观看杯中的泡沫。盯着再爹专注的神情,我想起了外公。外公在农闲时,挑着他的蒸酒用具,到各家蒸酒。在空闲的禾场边,打一个简陋的蒸酒灶。打好后,外公要敬过灶神、酒神和土地神后才开始蒸酒,外公蒸酒时那虔诚、专注的神态就和再爹此时一样。若是在自家蒸酒,出酒时,沐浴更衣的外公将接到的酒首先奉献给大地,然后再和在场的邻里乡亲共饮,这是外公的习惯。外公家飘出的酒香就是给乡亲发出的邀请函。谷酒的醇香奔走相告,乡里汉子如约而来,在谷酒的浇灌下,乡里汉子生长着欢乐,醉在丰收和乡谊里。

   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将节省下来的稻谷蒸酒。正如诗中所道“田中黍穗处处黄,瓮头新绿家家有。”乡里人爱饮自制的谷酒,每逢生日、喜庆或办丧事,筵席上是少不了谷酒的,“无酒不成席”么。农闲时,乡里汉子走亲串邻或呼朋唤友,总是想法子聚聚,就着花生米,品着谷酒,边饮边谈,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谈,无所不及。有些堂客们听着他们谈论,就笑他们是“天师”,天上的事儿知道一半,地上地下的事儿全知。乡里汉子听了并不理会,照旧喝着谷酒,谈爷们的大事。

   那时候,外公在我心中特别高大。得到外公赞许是我儿时的追求,外公喜好非常分明,在孙辈中,聪明成绩好的,他才喜欢。外公不但要求孙辈如此,自己也从没中断过学习。相隔得远,我不熟悉他如何跟邻里乡亲交往,从他们身上学东西。我只记得每次父亲去外公家,外公就吩咐外婆杀鸡招待父亲,自己却和父亲坐到里屋交谈。什么话题他都感兴趣,不懂的,他一一问清,比我们做学生的都认真。懂的他能举一反三,有时和父亲辩论,有时还能给父亲建议。外公对什么事都好奇,只要可能都想亲自动手实验。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教会他冲洗黑白照片和做镜子。外公好学可称得上与时俱进,在他七十多岁时,他还关心国家大事,国家领导人,他一清二楚。

   和父亲闲聊到外公,父亲对他佩服不已。说他没读书敢和秀才对对子,敢用他贫农身份将“地主崽子”送出去读书。他对人才爱护欣赏,不断从他人身上吸取营养,这点值得我们效仿。父亲说到此时,我亦想起外公对我的教诲,那是我丢弃一件旧物品,外公看到捡回来递给我,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俭朴之风不可丢,细水长流才能过好日子,‘莫到无时想有时’。”听外公的话,我知道错了,一直记着外公的话,遵照执行。外公就是依赖俭朴的法宝度过了那么艰苦的岁月,乐观而上进地活着。

   外公生活俭朴,为人却很豪爽。记得他六十岁生日宴上,首轮敬酒过后,外公挺立举杯,一句“不喝酒的不姓周!”,让我这个不姓周的外孙女也喝下了人生第一杯谷酒。效法外公,一饮而尽,那酒似一阵风,从喉咙直入,片刻也不曾停留,迅速袭击了我全身的各个器官。还没回过神来,一股暖气又从脚底升起,穿越五脏六腑,毛孔血脉,从喉咙里丝丝缕缕冒出来。有些飘飘然的我喜欢上了谷酒,外公告诫我喝酒不能太猛,轻酌慢饮是为正。细细的,悠然的品,那才是会喝酒。连饮三杯后,找来一大口杯,倒了大半杯谷酒,加上两三勺白糖,当茶喝。表姐怕我喝醉向外公告状,外公找到我,看我没半点醉意,玩得很起劲时,开怀大笑起来。

   外公的笑声很有感染力,让我念念不忘。外公七十多岁高龄时,硬是要我们带他爬湘峰的崩石山,还要从最险处上山。当他把险峰踩在脚地下时爽朗的笑声,那自信又豪迈的气度,让我想起他和乡亲分享美酒的神情。亲友都说外公是敢怒敢爱的真汉子,一身正气,打抱不平,伸张正义之事少不了他。

   想到正气,堆花酒的传说和名人与堆花酒的典故一一浮现,遂向再爹请教。再爹拿出两个酒杯,斟好酒,来回倒换酒杯,一会儿,杯中白花叠起,一个迭一个,不断向上增长,渐渐高出杯口,再缓缓消散。望着酒杯发呆的我让再爹渐露得意之色,他告诉我,并不是所有的谷酒都能堆花。堆花酒是谷酒中优质的酒,酒精度也高,低度的谷酒是不能起花的,太高也不行,五十二度至五十四度之间,堆花效果最佳。四十八度以上到五十二度的谷酒也能起花,只是酒花站不住,消散也快。再爹说堆花酒入口香醇,热发于外而气存于内,热气沁心、温气保肝、凉气润肺、土气归脾、香气入肾,喝后不上头,不口干,不刺喉,不烧心。长期适量饮用能使人脾胃开张,底气十足,血气顺畅,先天之本大固,身体就能健康强壮。

   听再爹侃侃而谈,我好奇他的年龄和学历。再爹说他六十多了,没读过书。我惊呆了,再爹看上去五十岁左右,身体健康身手敏捷,怎么也想不出他已过花甲之年。最意外的是,原来他和外公一样,没读书,却特会策,好象什么都懂,却又不像夸夸其谈之辈。他们都很有分寸,侃侃而谈之时,质朴之风仍存,让人心生亲近之感。彬彬有礼之时威严隐露,一股压倒一切的气势呼之欲出。我及时捕捉到的这种感觉来自哪里呢?

   目光投向坛中的谷酒,谷为酒之父,曲为酒之母,水为酒之骨,香为酒之魂。谷酒承袭着水稻的质朴和奉献,吸取稻谷、水、酒曲之精华,成为一种特殊的食品,属于物质的又融于人的精神生活中。“人若是酒杯,美酒就是灵魂。因为酒是接通人性灵魂深处的桥梁,也是联结悲欢哀乐的秘密精神通道。”夸张点说,谷酒是乡里汉子的灵魂符号,是他们辛苦劳作生活的唯一兴奋点。他们饮用谷酒时并不单为口腹之乐,他们用谷酒庆祝丰收,用谷酒传递亲情友谊,用谷酒化去忧愁痛苦……

   乡里汉子善饮并不乱饮狂饮,惜物和感恩,让他们养成了以适为度、与众共享、随遇而饮的习惯。这些良好的习俗不但让乡里汉子身体强壮,随遇而安,也让他们具备谷酒般的气质。稻谷因酒曲地发酵而升华,饮酒的汉子也因谷酒发酵而升华着。

   沉思间,再爹将一瓶装好的酒送给我。恭敬地接过再爹的谷酒,这是我亲自参与制作的谷酒,对我意义非同一般。我将在清明节时将此酒敬献给一身正气的文天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和我的外公以及一切像谷酒一样平凡质朴自在脱俗的先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6 17: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婆传写过,现在轮到外公传,最好合传,可能会更妥当,散文味儿太浓了,人情味儿十足,不禁文不醉人人自醉了。
谈酒就会色变,还是请黑黑兄评头论足吧,先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6 19: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hjqz1于2011-04-06 17:07发表的 :
外婆传写过,现在轮到外公传,最好合传,可能会更妥当,散文味儿太浓了,人情味儿十足,不禁文不醉人人自醉了。
谈酒就会色变,还是请黑黑兄评头论足吧,先撤了,   


也对,黑黑好酒,应该也懂酒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6 22: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文章,以酒喻人,在平淡中透出真挚的情感。

楼主用字,用词都很普通,却用的恰到好处。

我喜欢这样的风格。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7 07: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酒花大小其实也有分别,48度以下浑浊,无花。50-----60花称为大花。60度以上成为小花。

二锅头,其实是在接酒中掐头去尾,应该是50-----60之间最好。

现在很多酒都是低度的,花不是自然的。

楼主文章真实,有感而已。
                   -------------静一静老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7 08: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黑应当多喝此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9: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hjqz1于2011-04-06 17:07发表的 :
外婆传写过,现在轮到外公传,最好合传,可能会更妥当,散文味儿太浓了,人情味儿十足,不禁文不醉人人自醉了。
谈酒就会色变,还是请黑黑兄评头论足吧,先撤了,

呵呵,谢谢鸿渐兄!合传还要修炼到一定功力才敢考虑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9: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一千零一夜_1于2011-04-06 19:45发表的 :


也对,黑黑好酒,应该也懂酒吧

那是,立等黑黑来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9: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hufucopy于2011-04-06 22:37发表的 :
楼主的文章,以酒喻人,在平淡中透出真挚的情感。

楼主用字,用词都很普通,却用的恰到好处。

我喜欢这样的风格。
.......

谢版主的欣赏,以后更有动力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7 0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说堆花酒的时候感觉很神奇,看来不喝酒错过不少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10: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静一静于2011-04-07 07:30发表的 :
酒花大小其实也有分别,48度以下浑浊,无花。50-----60花称为大花。60度以上成为小花。

二锅头,其实是在接酒中掐头去尾,应该是50-----60之间最好。

现在很多酒都是低度的,花不是自然的。
.......

多谢指点。文中的酒精度和酒花是我这次实际操作得出的结论。为酒花的大小和酒精度的测量,我倒是浪费了酿酒作坊老板不少好酒呢。从第一步起,我就记录了数据。三百斤稻谷,出了一百一十斤酒,酒精度五十二度左右。刚开始酒精度高,怎么折腾都不能起花。老板依据经验指点我,我仍用酒精测量计测量。不停地打开接酒坛的盖子,覆盖的毛巾等物品。其实这样不好,让一些气体挥发了,也跑了酒香。我们接酒没有掐头去尾,一直接着任酒自然混合。依据经验,快到五十五度左右时,将酒精仪放置酒中,等酒精度数为五十二度时,停止接酒。

你也会做酒吧?我在修改一篇文章,题目是《DIY谷酒》。发出来后,请多多指正。先谢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10: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zxg0931于2011-04-07 08:26发表的 :
黑黑应当多喝此酒

到时我把酿酒过程写出来,黑黑可在家中酿酒,那样可放心喝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10: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负号于2011-04-07 09:55发表的 :
第一次听说堆花酒的时候感觉很神奇,看来不喝酒错过不少知识

不喝酒也可了解呢,只要用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7 10: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按我知道的一般是1斤出0.4斤,楼主所说不谬。

如有机会我也想多参加社会实践,像沈括,如果没实作断然难成《梦溪笔谈》这样的伟大著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7 16: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依荷大侠的文字就如同品听雨所酿的酒一般,余味悠长......

能亲手酿酒确实是一件幸福的事,想起秋天时候,俺也曾尝试着用葡萄庄园里新采摘的葡萄回家酿酒,结果因为密封不好,都长霉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7 18: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哪里懂酒,只是滥饮而已,如我喝茶一般。只不过喝得多了,酒的好坏还能品得出来,无它,口熟耳,哈。
依荷姐笔下的谷酒,大约类似于我们这边的米酒吧,本地称之为农家烧的,有高至七十度以上的,一般在50-60度之间。我很爱喝,这年头,五粮液之类的难得一喝,一般的白酒,口感又不怎么样,倒不如农家烧来的醇正。清明期间,来了位酒量和耐力都极惊人的客人,专喝农家烧,连陪几天,喝得我现在见酒就头疼。更搞的是,一同事清明晚上喝着喝着居然阑尾穿孔,我连搀带背,医院里楼上楼下折腾,直弄到凌晨四点,累趴下。
读依荷姐的文字,我更感慨的是字里行间所深蕴着的那份浓浓的亲情,乡情。这阵子忙着和几位同事编写本地的文化图志,我负责地理景观部分。前几天想出一个思路,以行走和追忆为脉络,贯穿起一个个地点。今天一上午,都在外面转悠,从中山公园入,登积谷山,过池上楼,穿过府学巷,斜拐进纱帽河,右转至登选坊,经四顾桥,斜穿五马街,入公安路,晏公殿巷,右拐入打铁巷,回到五马街。这块地方,可以说,每一处都有着我的童年记忆。我原本以为,会有很多可以写的东西。然而,我越走心情越沉重,苍凉。当曾经熟悉的空间已被乱七八糟的钢筋水泥切割得支离破碎,乃至已完全消失时,记忆又在何方?我已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8 08: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楼hufucopy于2011-04-07 10:38发表的 :
按我知道的一般是1斤出0.4斤,楼主所说不谬。

如有机会我也想多参加社会实践,像沈括,如果没实作断然难成《梦溪笔谈》这样的伟大著作。

出酒量与酿酒器具、酿酒匠人的操作有很大关系。酿酒器具的密封性和冷却缸的冷却等等,酿酒工序不复杂,但环环都有诀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8 08: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4楼emppp于2011-04-07 16:28发表的 :
看依荷大侠的文字就如同品听雨所酿的酒一般,余味悠长......

能亲手酿酒确实是一件幸福的事,想起秋天时候,俺也曾尝试着用葡萄庄园里新采摘的葡萄回家酿酒,结果因为密封不好,都长霉菌了......

酿造葡萄酒相对来说就简单多了。密封问题很好解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8 09: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5楼hzyuan于2011-04-07 18:41发表的 :
呵呵,我哪里懂酒,只是滥饮而已,如我喝茶一般。只不过喝得多了,酒的好坏还能品得出来,无它,口熟耳,哈。
依荷姐笔下的谷酒,大约类似于我们这边的米酒吧,本地称之为农家烧的,有高至七十度以上的,一般在50-60度之间。我很爱喝,这年头,五粮液之类的难得一喝,一般的白酒,口感又不怎么样,倒不如农家烧来的醇正。清明期间,来了位酒量和耐力都极惊人的客人,专喝农家烧,连陪几天,喝得我现在见酒就头疼。更搞的是,一同事清明晚上喝着喝着居然阑尾穿孔,我连搀带背,医院里楼上楼下折腾,直弄到凌晨四点,累趴下。
读依荷姐的文字,我更感慨的是字里行间所深蕴着的那份浓浓的亲情,乡情。这阵子忙着和几位同事编写本地的文化图志,我负责地理景观部分。前几天想出一个思路,以行走和追忆为脉络,贯穿起一个个地点。今天一上午,都在外面转悠,从中山公园入,登积谷山,过池上楼,穿过府学巷,斜拐进纱帽河,右转至登选坊,经四顾桥,斜穿五马街,入公安路,晏公殿巷,右拐入打铁巷,回到五马街。这块地方,可以说,每一处都有着我的童年记忆。我原本以为,会有很多可以写的东西。然而,我越走心情越沉重,苍凉。当曾经熟悉的空间已被乱七八糟的钢筋水泥切割得支离破碎,乃至已完全消失时,记忆又在何方?我已无话可说。

谷酒和米酒差别很大呢,不说别的,光形态转换,谷酒由固态的稻谷到气态再到液态。米酒由固态的糯米到液态。至于口感等,那只有亲自比较才能体会了。据说,若到黄洲饮酒,招呼伙计上“大众矛台”,送上来的就是谷酒。是否属实,没验证过。

总是带着乡愁,寻觅自己的精神家园。当水泥覆盖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当土地被农民荒废,当传统文化被遗弃在某个角落,当熟悉的场景不再呈现……我们除了心疼外,能做的不过是走访并适时记录,做一个传承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5 18: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仓稊米集》卷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7 01:49 , Processed in 0.43714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