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9|回复: 0

[【教育时事】] 两位院士建议学生不要只看眼前利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6 08: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1/271737.shtm
代不同,院士们谈的是计划经济和着丁点市场经济的时代,现在完全反过来了。能够生存的才是正道!



珍惜每段学术实践的经历 周良辅、闻玉梅两位院士建议学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奢望短期回报

“我们和你们之间大约有50年的时差,对事物判断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站在讲台上,我们就是你们的学姐和学长,希望我们的经历能够为你们在寻找自己的职业前途时,提供一点帮助。”昨天(11月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周良辅教授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的闻玉梅教授共同为学生上了一堂通识教育课。

寻找一生的价值

“现在很多人希望自己的努力能立刻得到明确的回报,但很多时候,学术上或者工作上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在短期内有回报,对于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周良辅院士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同学,要珍惜自己的每一段学术和实践的经历。

周良辅院士在1965年毕业后就留在华山医院普外科,干了5年外科医生后被调配到神经外科。“从普外科到脑外科,对我来说跨度太大了。”周良辅院士说,当时的神经外科根本没人愿意去,一般医生8点半上班,神经外科则必须6点半上班。一到病房就要给病人换药,送病人做脑部造影。那时,无论造影还是手术,技术都很落后,常常是医生满头大汗忙到中午,才弄清楚病人的问题,简单吃完午饭就要去开刀。然后站六七个小时,到凌晨才结束,第二天继续6点半上班。

“最初我也不愿意去。但是一般对不愿意干的事情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消极对抗,敷衍了事;一种是主动出击。我呢,就是后面一种,觉得不干会给人家看不起,就埋头苦干,把华山医院图书馆和医学院图书馆有关神经外科的书基本通读了一遍。”周良辅教授说,“当越来越多的病人被我治好时,我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

“如果没有这段并不那么愉快的经历,也就不会有我的医术上的提升。”周良辅教授建议同学,珍惜每一段学习和工作的经历,这也许就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闻玉梅教授则讲了这么一个故事:现在很多临床专业的医学生毕业后想去外科,不愿到内科,因为“做外科医生开刀能立刻看到治疗起效,比较有成就感,而且红利好”。闻玉梅就劝学生说:“外科医生挣钱时间短,内科医生挣钱时间长,老了还是很有价值。”可学生却说:‘对不起,我要讨老婆,老了来不及。”闻玉梅教授说:“虽然这是个笑话,但也是现实。我希望大多数同学不要只看眼前利益,我们虽然要解决老婆和房子的问题,可更需要解决‘我们一生价值在哪里’的问题。”

应敢于挑战权威

昨天的讲座,大家最关注的是两位院士选拔研究生的标准。对此,两位学者的答案是——“要敢于挑战权威,有所坚持,想方设法地为病人解决问题”。

闻玉梅院士曾经在招收研究生时,看到一张只有59分的专业试卷。但是这名考生在答一道题的时候额外写了一段话,表达了他对出题者的不同意见,提的意见很有新意。闻玉梅院士说:“这个学生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被录取,就质疑我的考题,真有点了不起。于是我给他加了一分录取了他。”结果这名学生入学以后果真成了成绩最好的学生,而且第一个考出国深造去了,在国外时,他的物理成绩甚至比物理专业的学生都要好。现在他在美国已成为著名学者了。闻玉梅院士说:“做研究最忌人云亦云,也最忌不懂装懂,那一定不是一个踏实做事的人。”

周良辅院士则建议学生,医学生一定不能轻言失败,因为“病人如果不是走投无路,就不会来找医生的,即便治疗不好,也要尽力安慰病人,这才是医学院学生的职责所在。合格的医学生一定会想方设法地为病人解决问题。”(原标题:珍惜每段学术实践的经历)

更多阅读

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自比为“工蜂”

关注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之路在何方

人民大学书记呼吁保障高校青年教师住房

中国教育报: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空间在哪里

院士探讨博后难招原因:前景待遇成问题

万钢:给年轻科学家机会 待遇不再论资排辈

《中国博士发展状况》出版 博士收入存在较大差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7 11:46 , Processed in 0.37159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