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70|回复: 0

[【其它】] 碎化历史记忆的重塑—评索尔·弗里德兰德尔的《灭绝的年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1 09: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1-08-07 02:44:4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卢彦名  

  《灭绝的年代》是近几十年来研究纳粹屠犹历史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2008年荣获美国普利策一般非虚构类文学奖,并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优秀图书。其作者索尔·弗里德兰德尔是以色列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现为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是一位为西方读者所熟知的研究大屠杀历史的权威学者,但他首先是一位大屠杀幸存者——一个在法国被占领区的天主教修道院中藏身的犹太儿童。因此,作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历史学家,他的写作冲动是源于生活体验,并且只有他这一代人可以如此充分而生动地表达对那段历史的感受。
  历史学家出身的弗里德兰德尔有着宽泛的视野。他坚持多角度的研究,从而加强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诸多组成部分的特质、复杂程度和关联性的认识。基于大量文献和方方面面的声音——主要是来自日记、信件和回忆录——弗里德兰德尔避免了使这些史无前例的恐怖事件的记忆变得偏狭。各个方面的综合使得《灭绝的年代》一书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品质。

  弗里德兰德尔告诉世人,个体层面上欧洲犹太人遭毁灭的历史不仅可以从基于战后证言(法庭证词、访谈和回忆录)的受害者视角重构,而且也可以从后来几十年陆续发现的大量写于大屠杀期间日记的视角重构。在被杀害的600万犹太人中,有150万是14岁以下的儿童。他们构成了数量庞大的沉默受害者,也构成了大部分的日记作者和信件作者。“由于这些日记作者的记录,重要的事件、众多的日常琐事、周围世界的态度和反应交织成为一幅越趋全面但有时自相矛盾的图景。”在弗里德兰德尔看来,空谈“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而忽视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必然导致对历史规律认识的片面化和简单化理解。

  弗里德兰德尔说:“历史知识的目的是消除怀疑。”他按时间顺序分析整理了各种材料,叙述了由日常的残酷迫害发展到奥斯威辛大屠杀的具体过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揭示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这无疑是一种对碎片化历史记忆重新整合的新方法。他的方法让我们得以一起分享日记作者的心路历程,安妮·弗兰克、维克托·克伦佩勒、达维德·谢拉考维克、亚当·策尔尼亚科夫等许多犹太受难者的声音始终萦绕在我们耳旁。这样,纳粹屠犹事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整个事件呈现出应有的多面、生动、具体特征,使读者有了一种身临其境“我在场”的感受。

  让翔实的第一手历史资料自己说话,使得《灭绝的年代》一书有着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弗里德兰德尔认为,在诸如“天主教会与纳粹的交往”这样充满争议的话题上,历史学家唯一可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地认真调查和“尽可能忠实于文献”。根据史料的内容下结论必须非常慎重,一定要还以本来的面目,要对史料进行批判性解释。正如《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所评论的那样,弗里德兰德尔“通过让文献自己说话,从而践行了学者的自我情感克制,……自始至终保持了审慎和冷静。也许最令人肃然起敬之处在于,读者恐怕不会想到,索尔·弗里德兰德尔的父母在1942年被纳粹杀害于奥斯威辛集中营。”

  历史学是与“客观性”、“现实”和“真相”的概念紧密联系的。弗里德兰德尔之所以孜孜不倦地梳理、整理、研究日记、证言和文件,正是为了留住记忆。《灭绝的年代》通过对碎片化历史记忆的整合为人们找到了一种保存记忆的新方式,是一部无论如何都不可错过的书。

  《灭绝的年代》[美]索尔·弗里德兰德尔着
  中国青年出版社
[责任编辑:靳铃涵]


http://culture.gmw.cn/2011-08/07/content_2412229.htm

竟然有600万犹太人被杀害!丧心病狂的纳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9 10:36 , Processed in 0.34594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