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fenglong88

[【辩证轩】] 碎识“国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06: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9楼peacewyj@126于2007-10-20 22:45发表的 :
今天刚来,非常赞同版主上面的说法,所谓“国学”两个字说起来有千斤重,不过要是不那么紧张,不是那么先入为主地有所谓的“使命感”,说得过分一点,国文教学还不是教学生说话和写几句吗?如果学生们不是被沉重的作业压着的话,他们欢呼着拥抱生活,内心有想法再渐渐形成明确的思想,那么语文课堂不是就会活泼起来吗? 我们东方文化本来就重一个悟字,本来就重一个内心世界,由内及外,以至于天下,这是东方人的优势,也是我们国文灵动有韵味的因素,可是好端端的硬是被这个教育体制搞得僵死无生气! 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谁敢不做考试的奴隶?!谁又敢特立独行展现出自己的思考呢?


谢谢您的的发言。据我所知,在当今的中国还有很多不甘心受体制束缚、不愿做考试奴隶的教师,努力探索语文的教育教学的发展之路。而且有很多大学的教师也参与到基础教育的教学中来,这一切都昭示着语文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趋势。考试必然会存在,关键在于人们怎样正确看待考试成绩。“考试制度”如果是人,他也会为自己喊冤的。

您说的“悟”字非常准确,但东方文化是非常丰富而艰深的,所以我给学生的除了这个“悟”字之外,还有有一个“恒”字。

至于语文教学也好,国文教学也好,我并不认为像您说的那么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8: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初高中读文教学的进程标准


《中学国文教学法》阮真(1936初版 1947一版)

(为了不违反“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此处文字为添加内容】)所以教学的进程,是要根据学生的程度,教学的目的,从教学两面的程序上来定的;不能单从教材的程序上来定的。因为我们要使教材适合学生,不是要使学生强就教材。这个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必须注意的。现在我且根据这种原则,与国文科的教学目的,来定初高中读文教学的进程标准如下:

(甲)初中读文教学进程标准
1、第一年完全教浅近语体文及浅近语文学,并教语法及语体文作法,以完全学通语体文为标准。
本年教学上应特别注意的几点如下:
(1)读音正确,解字的当。
(2)语法作法的练习及应用。
(3)朗诵时注意声调及语气。
(4)能自标点普通文字,并分清段落。
(5)渐渐养成优良的默读习惯。

2、第二年教材文五语五,并教文言文法,使渐渐能读解浅近文言文为标准。
本年教学上应特别注意的几点如下:
(1)注意文语互译,使能明了语法文法的沟通。
(2)能抉出文中要点,复述大意。
(3)增进常识,开展思想。
(4)朗诵时须注意什么读法,引起文学兴趣。
(5)养成优良的默读习惯

3、第三年教材文七语三,使渐渐能读作浅近文言文为标准。
本年教学上应特别注意的几点如下:
(1)学习文言文作法,使能应用。
(2)能分析文中意义,评判是非。
(3)增进常识,开展思想。
(4)讲明文章的结构及体裁风格,使作文时,渐渐能注意。
(5)引起文学兴趣,养成以读书为嗜好的习惯。

(乙)高中读文教学进程标准
1、第一年教学现代普通文言文,以能读作普通文言文为标准。
本年教学上应特别注意的几点如下:
(1)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演说学,使能应用。
(2)增进常识,开展思想。
(3)能分析所读文章的意义,作成纲要。
(4)渐渐能补充所读文章的意义。
(5)讲明文章的结构体裁风格,使作文时能渐渐注意。

2、第二年教学近于古文的文言文,始能作近于顾问的文言文为标准。
本年教学上应特别注意的几点如下:
(1)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辩论术,使能应用。
(2)能补充所读文章的意义。
(3)能朗诵文艺作品,表现其神情风格,使作文时能应用。
(4)由教师的指导,能自参考与所读文章有关系的材料。
(5)能明了著名作家的生平及其思想。

3、第三年教学两汉至唐宋以下的古文,使能阅读平易古书,即写作结构谨严、修词训雅的文章为标准。
本年教学上应特别注意的几点如下:
(1)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修辞学及古文作法,使能应用。
(2)讲明各种文艺作品的结构作法及体裁风格,使能欣赏或模仿。
(3)阅读文艺作品,能为自居的推敲及细细的玩味。
(4)能阅读平易古书,剖析其思想。
(5)能渐渐评判文学作品艺术的高下。

照上列进程标准,初中以不读古文为原则,高中一不读经书子书为原则。尤其不用读辞赋骈俪。(经子中有极浅近而确易了解的片断,亦不妨选入。但只能以文章为标准,不能以学术为标准。)目的在于使“教学做”发生切实的功效,以提高程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7 10: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文作法·第一编·第一章》高语罕(1922)

国文作法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有文字?自然是济语言之穷,而代语言以传之“久”“远”的了。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国文?自然是因为一国有一国的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特殊历史,不能不由一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功用在哪里?就是发表思想传达情感。人类不能无情感,无思想,所以不能这样发表思想传达情感的工具。语言和文字的区别是什么?就是:
(1)用一种有系统,有组织的声音,发表思想传达情感的,就是语言。
(2)把这种语言,笔之于书,则为文字。
所以照文明的进化史看起来,文字的关系较之语言更为重要。因此我们不能不研究文字,尤不能不研究中国文字;我们不能不作文,尤不能不作中国的文字。曾国藩说:“……至作文则所以沦此心之灵机也。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则不成令器。今古名人,虽韩欧之文章,范韩之事业,程朱之道术,断无久不作文之理。……(《曾文正公全集·复邓寅皆书》美人奈尔(Robert Wilson Neal)说:“要成功的,就应当思想,而要思想的人,就应当把他心里的思想弄清楚。要把自己的思想弄清楚,就应该把他正确的组成言辞——文字。要使用文字正确,就应该明了言辞的意义——单词,由单词组成语句,再由语句组成更大的语群;文章哪,演说哪,书籍哪。要这样地做,就要实地操练言辞的用法;而做文的时候,又要十分小心和明白地去用言辞。所以要用思想的人,必须完全在作文上练习。……(Thought Building Composition)
照上面两个人的说法看来,我们可得着下面三个结论:
(1)要学习国文,就要常常做文。
(2)要训练思想,也要常常做文。
(3)要做个成功者,也要常常做文。

那么,做文为什么要有做法呢?古人不是说“文成法立”么?原来文字只是笔之于书的语言;语言只是人类顺应生活的自然结果,本无成法可言;语言既是无成法可言,文字的组织,又哪有成法呢?不过语言是随时生灭,效力不能及于久远;文字则不然:由时间言之,可传之千百世;由空间言之,可以传之千万里。唯其如是,他的组织自然要精密完整。虽说文字重在创造;然而把古今文家的作品的组织,方法,抽绎或练习国文的一种参考,也未始没有相当的功用。不过我们要晓得:

作文法与文法不同,文法是研究或说明品词(Part of Speech)分类,关系,用法和他的位置;作文法是示人以文字(句的,段的,和篇的)构造的方法。

作文法与修辞学不同。修辞学的目的在把一句或一字在不失原意的范围内,修饰到精彩动人的地步;作文法的目的是由字而句,由句而段,由段而篇,构成一篇事实确凿意义完整的文字。

作文法与文字学不同,文字学的目的在说明古今文字形体音义的起源和变迁;作文法的目的在于以古今文学作品说明文字构造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eacewyj@126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10-27 12: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fenglong88 兄,学习了,谢谢,请以后多发贴,望不吝赐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7 13: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19: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全面生活中学习阅读与写作

《学习国文的新路·八 在全面生活中学习 》孙起孟 1947

说阅读或写作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那是没有人怀疑的,问题是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特别是怎样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汲取有助于我们阅读或写作的材料和技术。

这里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我们可以说生活是阅读和写作最广阔的来源。但这句话又可以解释为我们是为了阅读或写作而生活。生活是阅读和写作的目的,能理解,能欣赏,能同情,能宣传鼓动,能把自己的意思准确而有力地告诉别人,这一切无非是为了生活,把生活弄好。把阅读和写作看成了生活的目的,说作人作事仅仅是为了开阔眼界,猎取写作的资料,那全是本末倒置的看法。在这个读书人,作家还成为特殊身份社会里,这样颠颠倒倒的想头和事实是存在着的。用所谓学识和文章作为卖身投靠的资本的人不用说得,就是一些自命不凡的作家,学者,也是把真实的生活看成次要,生活只是研究,写作的供应站,这样的只是过却的或者就要落在后面的学者或作家。在新社会里,自然也有学者,也有作家,但他们所学所作,并非为了造成学者或作家的特殊身份,而是以这两种劳动的方式参加新社会的建设工作而已。这样,他们的读书和写作,便不是和生活对立的,唯其他们努力于新社会的建设,努力于社会生活,他们便得到了更丰饶的读书或写作的资料。

读者诸君也许早听到“生活是本大书”,“社会即是学校”,“充实的生活就是诗篇”一类的话,这些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提示,错是绝对不错,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实践和感觉中,还得不着这样说法的真切的印证。一般人浑浑噩噩的过了几十寒暑,他们吃着,喝着,穿着,也同人恋爱结婚,也经历悲欢离合,但他们的一生好像是“补白”的材料,只是为一段的实践和空间作见证。也可以说他们曾经生存着,但没有生活着,他们没有理解生活,没有享受生活,没有掀起生活的任何波澜,他们只是漠然的打发走时光;时光也漠然的打发走他们。对于这样的人,生活仅管是本大书,可惜他们尽是文盲;社会仅管是学校,可惜他们尽是背榜生;充实的生活的确的确等于诗歌,可惜他们尽像哑了的弦子。此所以人人可以为学者,为作家。而学者作家还是如此的少。

你们如果嫌这样的话有些玄妙,那我们可以举出实例来谈谈。就说我们常用的一些词儿吧,譬如“心酸”,“荡气回肠”,“怒发冲冠”……这些词代表了人人可能有的情绪和生活经验。可是世人“心酸”过,“荡气回肠”过,“怒发冲冠”过的十分之八九。真切辨味过这样的情绪和生活经验的,却百无一二。就因为没有真切的辨味,所以“心酸”仅管是一个极普通的字眼,不晓得有多少人用了它千百次,其实根据了真切不移的感觉,用得恰如其分的还是很少。我们常听人说:某个字眼用得太熟了,要换个新鲜一点儿的。“心酸”应该算是老字眼,然而,我们真切体会过一种百感交集,欲说还休,眼泪未曾奔迸以前的情绪的,一定会觉得并没有比“心酸”二字更能表达得恰到好处,“心酸”真是一个新鲜动人的字眼,创造这样字眼的绝不是什么以文字技巧擅场的文人,而是千千万万尝够了这种况味的不幸人。要有“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生活经验,才会领会或创造新鲜活泼的字面和其他表现形式。真实充实的生活自会开出花朵,花朵之一便是文艺的创作。世界上有很过成功的作家,起初甚至连写作的意念都没有,只是精神饱满的从事一种于人类有益的活动,尽心竭力的作,到一个时候,以一种偶然的因缘,他忽然与笔墨发生关系了,无穷的材料从他的生活源泉中涌出,成功传诵一时的杰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给了我们最明确的教训。

……

奥斯特洛夫斯基给我们习作者提供了做光辉的前例:把“整个生命与精力都以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的生活,就是顶好的读物和作品,书中有最真切的不朽的材料,也有最新颖的杰出的技巧。有谁能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类书的作者缺乏了现代的知识,深刻的观察?更有谁能站起来否认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所以,一切实践着准确方向的写作者,决不先愁没有书看。写不出文章。他们第一件应该努力的事情是如何好好生活。如何好好生活这个话题太宽泛,三言两语说不尽,就以与本文题旨有关的地方着眼,我们提出两点意见:第一,人人都在生活,个人过各人的生活,有的在过着极有内容极有希望的生活,有的则反之,我们反观自己,看看别人,这两种生活的区别是很显著的,我们自己和朋友中不是有些人过着生气蓬勃,乐观前进的生活,而有些却在诅咒生活;觉得活得越来越空虚,越来越无聊么?这两种生活最具体的区别,就在个人的生活是不是顺着群众的路线走,个人的利益与群众的利益相符还是冲突,个人的需要与群众的需要一致还是矛盾?我们要生活向上,有前途,不空虚,无疑地,必须顺着群众的路线走,拿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来说,便是“整个生命与精力都以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其中毫无玄秘,只要你走上了这条路子,你不必存着任何作学者,成作家的心思,你自会读到许许多多伟大的书籍,得到无穷无尽的新鲜知识,一旦你觉得有需要的话,马上就可以写出叫你也吃惊的东西来。认准了这样的生活方向。第二,你便该认真地生活下去。“认真”是一个说烂了的字眼,其实极有精义,认真当然就是不认假。什么东西不假?靠得住的东西不假,投机取巧,打一个人的主意是靠不住的,也就是假的;把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统一起来,和大火一起走,一时仅管有些困难曲折,终究是靠得住的,靠得住便不假。认真不认假,便得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实事求是,照着自己认为对的做。“真”,原始人类追逐的伟大美德,它决不能一蹴即成的。书上载这许多诉说真理的话,认真却不是把这些话背下来装饰自己的门面,这样作法不是认真而是盲从,盲从的对象只是八股和教条。认真只是实行自己在此时此地认为真的,过一时也许不满意了,又进一步实行着自己认为更真的道理。认真必然带来进步,进步是走近真理的唯一方法。以这样的态度去生活,工作,任何人不会白活一辈子,他将生活得充实,如前面所讲的“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那样地去理解生活,享受生活,他们生活的踪迹之一就是真实不朽的文章。

……

顺着群众的方向认真生活!这是在全面生活中学习阅读和写作最可靠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21: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坚韧可敬啊。

关于“顺着群众的方向生活”


    1、鲁迅主要是“顺着群众的方向生活”,还是唤醒并引导群众另觅方向生活?

    2、倡导“顺着群众生活”的作者,“读到许许多多伟大的书籍,得到无穷无尽的新鲜知识”,不说“马上”,就说到如今“写出叫你也吃惊的东西”在哪儿呢?

    3、历史反复演示群众的方向是可以被引导、被开发、被利用、被漠视、被践踏的,请听那或许可以代表相当多数群众的方向的千古一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有人会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存依然是一个主要方向,而生存的要求孟子说的简要极了:食色性也。顺着这个方向生活是否意味着食不厌精色不厌美。真是这样,那些“高贵”的贪官其生活应该是“学习阅读和写作”的人的鲜活的模范,甚或有“彼可取而代”“大丈夫生当如此”的感慨,这样一来,岂不是要唱“学习贪官好榜样”?

    5、假如当真相信有“灵魂工程师”这么个职业,教师、作家、哲学家等等也算在其中的话,积极一点,不是顺着群众生活,而是引导群众生活,让群众生活有着落有奔头,让生存不成为问题,让尊严和自由照亮前程,那么又能做些什么呢?如果什么也做不了做不好,倒不如“务实”一点,回到形式和技巧中消耗掉我们的精力和智巧。事实上前辈们大抵就是这么干的。

    打扰了,告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08: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6楼青柯于2007-11-02 21:15发表的 :
    兄弟,坚韧可敬啊。


关于“顺着群众的方向生活”



    1、鲁迅主要是“顺着群众的方向生活”,还是唤醒并引导群众另觅方向生活?
.......


青柯兄的发言,哪里是打扰呢?

这一段所说的是学习阅读和写作的一种思路,其价值在于是在谈“获得阅读与写作材料的途径”。我理解的是,本着“辨真”的态度投入生活。

我得其法,君正其偏。我们分而治之,相得益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6: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语国文怎样教学

江恒源著 , 《国语教学问题》 , 世界书局 , 1926年07月第1版 , 第35-41页


国语国文作业,种种不同;所以那一种建设,那一种欣赏,那一种思考,那一种练习,也因作业而异。现在且先列一表:
(一)文字教学——练习的

(二)文艺教学
1.阅(原此文缺字)读——欣赏的
2.诵习——练习的
3.研究——思考的
4.表演——建造的

(三)修身教学
1.故事——欣赏的
2.表演——建造的

(四)
1.研究——思考的
2.表演——建造的

(五)缀法——建造的

(六)书法——练习的

国语国文的教学,既然用这四式做过程,这四式各有专该注意之点,且把他分说一下:

(一)欣赏的该怎样?
1、要是教师热心欣赏的东西,方可给学生欣赏。教师热心欣赏,那么孜孜不倦,自然神往,无意之中,足使学生感应了,也热心欣赏。否则浮浅敷衍,教学没有益的。
2、欣赏不是形式,是精神,不是研究,是体会。所以不可割裂分析,专在技术上注意。所以教学起来,不可说明,也不可批判。因为分析批判都是研究态度。研究是思考的。
3、欣赏是要学生自己表现的,他自己觉得美那就美了,觉得这样就这样了。教员看他的神情,见他津津有味,可知他有目的,能欣赏了。否则不是教材不合,便是教员方法的谬误。
4、欣赏应该由学生自动的,教员不过媒介人,在间接引起他的感情。

(二)练习的该怎样?
1、练习的目的,在养成习惯。
2、先利用学生的机能,引起了学生练习的需要而指导他一种方法,使他“要练习”——动机。
3、要使学生知道练习之后,有什么结果,然后“肯持续的练习”——目的。
4、要使学生注意练习,反复不倦的练习。但要学生注意,不倦,当有保持注意的方法。保持注意的方法:(一)要多变化——不变化而单调的练习,好比是一种催眠术。(二)要定限时——什么时候该练习,练习有一定的时限,不可太长。(三)要比较进步——练习之后,有什么成绩,把他们的进步,互相比较,或自己与自己较。这是利用他的竞争心的。
4、思考的作业,应给以充分的时间,使儿童从容做去。
5、对于一种作业的练习,开始不过望他正确无误,到后来仿要他迅速。
6、天天定时的练习,练习得长久了,练习的时间就可逐渐减少,练习的回数,也可逐渐间隔。
7、练习的功夫,要用在最难的作业上,容易的作业,本来不必多练习。

(三)思考的该怎样?
1、思考有归纳演绎两式:从证据中求出原理来,以解决问题的,是归纳法;用已知的原理,解决问题,是演绎法。无论归纳的思考,或演绎的思考,都要先有确定的问题。
2、思考当从具体的到抽象的——因为具体的意义明显,容易学得;抽象的意义概括,不容易学得,教学时要从具体的入手,引导学生到抽象方面去。
3、思考当从心理的到论理的——因为心里的比较粗疏而普通,论理的比较精细而专门——教学时要从学生心意活动方面入手,从心理的做成论理的结束。
4、归纳的思考,要注意儿童思考的来源。
一、记忆
二、观察或实验
三、参考补助读本,字典,辞典等。
5、归纳的思考,要注意儿童怎样把搜集的材料比较抽象。
6、归纳的思考,要注意儿童所得的结论的报告。
7、演绎的思考,要注意儿童怎样验证结论的对不对。
8、演绎的思考,要注意促起儿童的反省。
一、搜求原理。
二、推论。
三、证验。

(四)建造的该怎样?
答:内容如何好,句字如何恰当,这都不必说明,不要说明,要让儿童吟味。
1、低年级的建造,要和别方面联络做去。
2、建造要使儿童有确定的目的,就是要使儿童知道建造做什么用,实行的中途,时时要把这目的提醒。
3、建造要注意儿童的设计方法,是否经济,要引到他较经济的方面去。
4、注意学生的困难,想法去帮住他,使他成功。否则建造不成,儿童要灰心失望至于忽略漫漠,很危险的。
5、要多用分团的设计,就是分了团,各团做各团的事情,可使全体学生都有事做。





  自己曾在学习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时,思考过关于兴趣的产生和维持方面的问题。最后简单归纳为五个要点:
  1、要立足于学生已知的内容。这个以至可以是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也可以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相应教具与材料。
  2、要体现出违背学生认知经验的变动。这种变动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如果缺少了这一环,那么就无从产生关注力。
  3、要做到开放性,人人可以参与或保证大多数人都参与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里面的参与是指可以群体性的参与,也可是个体与游戏之间的单独参与。
  4、要避免有害评价,每一个参与者,在参与的同时又可以保持旁观者的姿态,这样可以减少挫折感的出现。
  5、要有在短时间内可验证的或可以预期的增长。

现在可以肯定这个内容又是早已被前人参透,并付诸实施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6 17: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其实如果仔细看看1949年以前有关中国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就会发现,其实建国以后50年内的所谓语文教育研究,实在是可怜得很,非但不能超越过去,甚至可以说是在退步!尤其是当我们身陷工具-思想,工具-人文之类的话语圈套里而不可自拔的时候。

这样来看,其实不只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值得好好琢磨、总结与思考,就是20世纪前期的语文教育及其研究成果也很值得再发现、再思考。

20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方面可谓大家云集,建国后许多专家也到了大陆,不过,真正能发出自己声音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叶圣陶1949年刚到北平,出任出版总署的工作时,对机关工作就已经开始感到厌烦。后来也不过配合而已。文革期间更是无事可做。——至于有人把现在语文教育的各种弊端算到叶圣陶的头上,我以为,他是不大了解叶圣陶及其影响,不大了解人们对叶的误读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16: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文课堂的样貌

《中学国文教学论丛·对于初中国语课程的讨论》(节选)

朱经农  1924

讨论国语教材,是一件即不容易得事。两年来和人谈到这个问题,感受无穷困难。因为中国的“读书人”,差不多人人以国文专家自居,蔽于以往的经验,各有成见在胸,绝少商榷的余地。大家都忘了人类的个性彼此不同,甲所得之经验移到乙身上去,未必能够使用。在甲环境中所得经验,移到乙环境中去,就完全不对。把个人读书偶得的经验然为研究国文普遍适用的方法,实在有些不妥当。我希望读者暂时抛弃以往的经验,牺牲胸中的成见,平心静气把各中学校国文教室的实在状况研究一下。

旧式中学里面教授过问的实在情形,人人都知道的。一个教员拿了几张油印的讲义(或现成的国文课本)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的讲解。下面听讲的学生真实七零八落。那种精神涣散的样子,实在叫人看了短气。坐在前面的几个学生,虽依然“一心以为鸿鹄将至”,表面上总算还在那里看讲义。至于坐在后排的学生,有的在讲义旁边放着一本英文教科书,自己在那里阅读;有的低着头做他的算术题;有的女生孩子还在下面打手工;有的偷着看小说;有的简直睡着了。教员勉勉强强敷衍完了一点钟,夹着讲义去了;学生也就一哄而散。试问这样研究国文,究竟有何结果?

有一天我去参观一个私立学校,看他们上了一堂国文课,心里觉得烦闷非常;出了校门,信步走过一家小茶馆门口,看见一个“说书先生”在那里指手画脚的讲故事。下面十几桌人吃茶,座位挤满,一个个整顿全副精神,望着“说书先生”的脸孔,听他说书。我觉得那时茶馆里几十个人的心思已经打成一片,人人忘却自己,随着“说书先生”的意向,忽悲忽喜。那个“说书先生”也不知不觉把他的真人格完全流露出来。(这种人格不一定是好的,不过魔力很大,能使几十个未受教育、不守秩序的粗人变成鸦雀无声、正襟危坐的听者。)我在茶馆外面立了五分钟,不觉发生许多感慨。我觉得学校里面的国文教员如果都有这位“说书先生”那样的魔力,那就好了。为什么教授国文不能像说书这样有趣?

对于这个问题天然的答案,就是“国文的教材与说书的材料不同。”说书先生处处体贴听者的心理,所选材料都是极有趣。国文教员只凭着个人的主见,选些教材,对于学生的心理不大注意,所以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说书先生所讲的,都是听者所欲详知的材料;所以人人正度全神,伸直头颈,目不转睛,听他演讲。国文教员所讲的,多半都是学生已经懂得,不用琐碎述说的。一篇油印的讲义,学生只要五分钟或十分钟,就看完了。纵使其中有一两个不认得的字,或一两句费解的话,教员只须把这一两处特别提出说明一下,也就够了,何必逐字逐句的解释,白白花费一点钟可宝贵的时间?倘使能够预发讲义,学生上课以前,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易解释的句字先行研究一下,上堂的时候更不用费许多时候去逐字讲解。在茶馆里听说书的,有了书可以自己去看,用不着以耳代目,事事劳动教员的唇舌。教授国文专用注入式的演讲,是很不经济,而且很无味的。

胡适之先生主张用看书代替“讲读”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如果希望学生对国文一门有一点确实的心得,除非把“被动的听讲”改成”自动的阅读“不可。中学学生如果自己不看书,全靠每天在讲堂上听先生讲解几句古文,那时没什么大进步的。不过教员对学生看书,须加积极的指导,万不可专取放任主义。不加指导的阅读,是要发生流弊的。并且学生阅读以后,没有一个研究讨论的地方,兴趣也要减少,我们所看过的书,如果经过一番讨论,必定了解得格外清楚,记忆格外真确。否则,烟云过眼,随看随忘,也就没有多大用处。譬如一个教员指导学生们去看一种文学书,看过之后,就应该在讲堂详加讨论,究竟这一种书的好处在哪里?全书的布局如何?哪一处是书中最要的关键?全书可以分多少段落?每段之内有几个要点?怎样入题?怎样发生转折?那几处文字特别有精彩?用字造句有什么可以特别注意的地方没有?有许多地方学生阅读的时候,不曾留意的地方,被先生几句话提醒,不觉恍然大悟。有时候,先生不曾留意的地方,学生也可以特别提出讨论。学生如有特见,先生应当加以鼓励,为之表扬,万不可装出一副学问非常渊博的嘴脸,表示你们所讲的早已在我腹中,一点不觉得出奇的样子。学生的研究精神和讨论兴趣,须由教员慢慢地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2 20: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FENGLONG88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7 12: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学国文述教·作文第三 》(节选) 1927

王范矩|张震南|范耕研|李荃

吾人对于国文之练习,考查,皆依所授教材之性质,分别施行:故文字学以识文字,文法以明规律,札记广学识皆于国文一科,冀收培本之效。作文亦练习之一种,所以使之运用其“文字”“文法”“学识”。至于篇章,结构,体裁,格调,则使之模仿于范文。庶乎学非徒学云儿。虽中等学生,岂必望其深远;然各呈学力,或不至无货而贾耳。由是观之,作文者将欲使国文之进步也;然国文进步之根本,不在作文;特国文进步而后由所作之文,表襮之而已。乃世人往往重视作文,亦若国文之进步与否,胥作文是赖;而于文字文法学识诸方面而转不之顾。吾知其所作之文:必空泛而不切实;必徒具篇章间架,而无精义之发挥;必将胎袭近似之古文,以摇曳其声调;必将高谈道德经济,而忘其诬夸;必将抄撮古人之词藻,以自华饰;必将滥引习见之典实譬喻,以自矜博雅……此非初学之士,好为此无益之文也。不习文字则无以遣词;不习文法则无以造句;不积学识,则无以发挥。徒以所读之数首数十首数百首……范文供其来源;而欲文章之工,将何能哉!今举一“四则杂题”以为模范,使学者例推之;即命以题,俾自作算;虽甚聪颖,亦将模糊而不得端绪。何以故?不于其根本决之也。世之教者,仅以范文课授,而使学者週週作之;何以异是?

世之教者,往往以讲解范文,批改作文,即为满足。以为吾能使学生作文,能使学生勤作文;自以为求学生进步者,可谓至矣。其学生之进步果属于每周作文之结果耶?抑由于日常看读,不知不觉而长进耶?——作文固可助国文之进步,然徒恃作文,其效果必鲜;此吾人所敢断言也。世人试自反省,其作文之进步,其原因于课作者竟几分之几乎?不幸世之教者,竟敢视作文为有莫大之作用,则误矣。——苟学生能于根本之三部:“文字”“文法”“学识”,加以工夫;则蓄于内者,既已充实;其发于外者,自能光辉。即令不发表诸外,而蕴于中者自在也。否则不致足于内,而求于外;其不陷于浮文诞词者,未之有也。虽然,读者勿疑吾人反对作文,遂谓其欲废弃之也。盖作文固有一部分之效用;其能每周作文固自愈不作文耳。其所以反对作文也,必于根本之三部:——文字,文法,学识,——有充分之教授而后可。倘以世人过于迷信作文,而昧于根本之办法;是以不惜发其覆而论之焉。

虽然,古人不尝谓:求文之进,在多读多看多作耶!今谓作文之效用不大,何也?不知古人所谓多作者绝非与今时学校作文同物也。今时作文题有限制。时有一定,齐数十人而画一之;彼既无所感于中,徒迫之于其外,其无病而呻,言之无物,无怪也。此其弊,盖不自今日始矣。自科举以来,皆于风檐寸晷之出,出题于经传浩瀚之中,其事无难不得不于窗塾,练成此种技能,以为攫取功名之用。其实于学问无与也。今之时势既已殊异,而犹欲于此中讨生活,何其泥于习惯而不达哉!故之所谓多作者,必也对于一种事理,一种情感,讨论蕴蓄既久;然后发之于文,故作文之愈多,其学愈进。否则徒缴绕于文字;犹用空瓶酌酒,安能求客之醉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18: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致使中学教授国文退步的二弊

《教育杂志·论小学以上教授国文》 1908(?)
蒋竹庄


中学教授国文,无秩然之蹊径可寻,退步可虑。其所以致此者,实有二弊:一则教师能文之士,不肯虚心研究教授法;二则多讲授而不诵读,必致毫无成效。

------------------------------------------------


这是从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的《自序》中看到的,本想找到更详尽的文本,未果。但这两句所批评的现象,在今天依然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08: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教学精神与精读的概念


现代教学精神与精读的概念

《中学国文教学论丛·初中国文之教学》 孟宪承

……

现代教学的精神,根本上是要生徒自学。好的学问不能由教师代学,正如好的肴馔,不能由他人代吃。《学记》上说的好:“随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孟子也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这些话,都很合教学的原则;我们国文教学所以失败。正为违反了这一个原则。向来国文课,只有教师的活动,没有学生的活动;只有教师的教授;没有学生的学习,这实是国文教学失败的总原因。能引起学生的活动,指导和督促学生的学习,一定不患不能诱发兴趣与理解的。

……

“精读”一个名词,大多数教师,恐怕还只有很模糊的一个观念,其实为明了正确计,不如直接了当地把他作为“熟读井精思”解释,包含记忆与理解两个要素。名为精读,而不能记忆,怎样能永久地欣赏与应用?旧时读书背诵,并非不好,其不好之点,乃在只能背诵而不能理解,至于已经有理解,而不能背诵,则还是不能受用。现在学校各科作业中,都有一大部分记忆工夫,何以独有国文则随讲随亡,教师不令学生背诵?真不可解,桑代克在《教学之原理》中说:“现在痛诋记忆为知识的奴隶,是很时髦的,好像在什么类化、兴趣、思考等等名词中,“记忆”连一场都不配……其实记忆有什么不好,单在记忆文字而不了解内容,才不好……内容了解了,则愈能记忆愈好……在学业中有一大部分,生徒并不难于了解,倒是单了解了而不刻实地努力,便不会给他们享用。”(Thorndike: Principles of Teaching,p.24)这几句名言,真好像为我们国文教学而发的!有许多文章,学生看了,只须稍微指点,便已了然,何用逐字逐句的去讲解。白白地费了多少可贵的光阴,而学生依旧是一无所得。至于试验记忆的方法是默写,试验理解的方法是课题。默写可随制定文章的全部或一部分为范围,课题可就形式上(字法、句法、篇法)内容(思想、感情)出为简短题,令学生笔答。依我浅短的经验,每星期上课时间,精读如占两小时,则所选的文章,只可限一篇,以一小时提示教材,而一小时试验学习的所得,我觉得必须这样切实的读文,方能读一篇得一篇的益。

还有朗读默读的问题,这里也附带提一句。普通阅览,自然重默读,而为文章的精研,朗读也不可废,所谓“朗读这,熟练文章之习惯于口的筋肉,使此等型范的结合,容易再现于他时”(郑宗海《修学指导》48页),也有它的价值。上课时间,可以由教师范读,学生个别的朗读,则可在课外行之。

以上读书教学的根本的精神,是的确要使学生能读书,而不单成为教师的讲书。重要的是学习,而不是教授。如上所述,教师的职能,自诱起学生的兴趣,帮助他的了解。指导他的学习,督促他的努力,考查他的成功。哪里是寻章摘句,敷衍讲解便算完事?更哪里有工夫来谈故事闲话,讨论初中学生所不了解的社会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20: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学读文教育研究·自序

阮真

  我国中学国文教学。在民元以前,初无所谓问题。以当时中学生,受书塾教学,专习国文已十余年,作文读书,已有相当根基,学校国文教学之优劣,无关得失也。自民元废止读经,而小学九年制改七年制,学生之进中学者,多七年小学毕业,作文读书,全无根基,而中学课程中心,已倾向于英算科学,于是国文教学不能不成问题。然亦无人注意及之。自民八以后,中学国文教学盛倡白话文、新思潮;而教材教法完全紊乱。教者咸以适应潮流为主,而不注意国文教学之正当途径。自民九小学国文全改白话,民十一小学又改六年制,于是小学毕业之进中学者,粗浅白话文尚未通顺,而中学国文教学,乃愈成问题。

  问题何在?即中小学十二年中,教学国文之时间,至多不过二年半。举旧日书塾专习国文,中材生十年始得通顺之责任,加诸今日学校之国文教师,欲于二年(初中毕业习国文之时间,总计不过二年)。或二年半(至高中毕业,亦不过二年半)。内教通之也。而中学国教师所以教学生者,其教材教法之不经济如故也;其不察学生程度需要如故也;徒事口耳授受,不重教学效率如故也。职是之故,今日中学教学制度与教学环境之中,国文教学乃至全无功效可言。初衷毕业生求其语体文通顺者十不得二三;高中毕业生求其文言文通顺者,十不得一也。教育官厅与一般学者,乃谋提高教学标准,以求学生程度之提高。不知教学标准愈提高,而学生程度愈降低。何者?以学生实际程度愈不及,则教学愈全无功效可言也。

  故处今日之中学而言国文教学,不可不研究教材教法而求其经济了不可不研究学生之程度需要而求其适合;不可不重视教学效率,而求其用力少而获益多也。准是而言,今日中学国文教学之效率。非四倍于旧日书塾教学不可。而今日中学国文教师所负之责任,乃四十倍于旧日塾师。以旧日塾师,除蒙学外,所教学文之生徒不过三五人,而今日中学教师,乃教三班百三五十人也。坐是而国文教学乃有极多之困难问题,不能不为专门之研究矣。

  然今日国内学者教师之所谓研究,不过竞发议论,为空文章;今日教育官厅之所谓研究,不过请三五教师议定几条理想办法;绝五人为问题之剖析,用科学方法研究,以求解决。则中学国文教学,将永无改进可言。作者身任高中师范大学及国学专门校之国文教师凡十五年。自民十八年教授广州中山大学,得研究所主任庄泽宣先生之指导,即为国文教学问题之专门研究,发表专著四种。八年来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近三十万言。顾自离广州后,教授暨大、西大、锡师,恒以课务繁重,不克研究。今年春后,课务清简,乃整理旧稿,改著是书。

  然此种草创之研究,亦不过为问题之剖析与系统之叙述与讨论,以谋相当解决之方法而已。所谓科学研究,相离尚远,仅得研究之预备而实愧当研究者也。倘蒙国内学者予以指正,而使作者草创之研究渐臻于完善,则幸甚矣!

                   (民国)二十五年七月五日作者自序于无锡师范学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20: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学讨论上所要注意的几点

阮真《中学读文教育研究》1940

1、所讨论的问题,范围不宜太大,要在短时期内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2、讨论的问题,只能限于常识,不宜涉及专门学科。

3、讨论的问题,以教材范围为限,不可节外生枝。

4、教师发问的时候,要向全班学生说话,使个个学生都用思考判断,不可专和几个高材生说话。

5、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可直接解答,最好让学生中能解答的自来解答,再令别的学生批评更正。必到全体学生不能解答,或解答不正确的时候,方才由教师解答。

6、辞句文法上的讨论,须简切明白,不可多费时间。最好把一般学生能力不能解决的,先在讲义上注明,以节省教室讨论时间,也省得学生多费考查时间。

7、讨论以前,教师要注意各个学生是否已做过预习的工作,最好先为一般的考查。

8、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用问题去启发他,或用暗示去引起他,使学社能应用旧有的知识经验来推考新问题,获得新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reative33w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12-14 16: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fenglong88兄引用的那几条,其实一线的教师都很容易归纳出来,只不过,大概说这几条,做学问的人就可以算有所心得了,可是对指导教师实践还是没多少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5 11: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7楼creative33w于2007-12-14 16:31发表的 :
楼上fenglong88兄引用的那几条,其实一线的教师都很容易归纳出来,只不过,大概说这几条,做学问的人就可以算有所心得了,可是对指导教师实践还是没多少作用。


creative33w兄所说的“很容易”,我并不完全同意。对“对指导教师时间还是没有多少作用”这一条。在摘录时,我光注意了观点的撷取,没有加进作者的示例,如果说是因为我的行为,造成了creative33w兄对阮先生这几条指导的怀疑,那是我的失误。现在补充一个完整的截取段落。




教学讨论上所要注意的几点

阮真《中学读文教育研究》1940

1、所讨论的问题,范围不宜太大,要在短时期内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例如讨论中国怎样可以富强,不如讨论如何改善农民生活,如何能使农业改良,如何增进农民知识。但这些问题,还是太大。最好还是讨论农民贷款问题,农民识字问题。现在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大,而内容太复杂,结果只有一知半解,偏颇罣漏的解答。所以学生的作文,也就说:“使农民而有知识,则中国可以富强矣。”或者说:“使学生而能专心求学,则中国未有不富强者也。”这就是问题范围太大,解答不周的毛病。这种大问题,无论学生和教师的知识都不能解决,即使能解决,也绝不是上课的短时间内所能讨论的。

2、讨论的问题,只能限于常识,不宜涉及专门学科。

有些教师,在国文课内讨论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唯物史观,爱因斯坦相对论,以为时髦,以为灌输新思想,我以为这决不是中学国文课内的事。这种主义学说,国文教师自己也是一知半解,何能和学生讨论。

3、讨论的问题,以教材范围为限,不可节外生枝。


4、教师发问的时候,要向全班学生说话,使个个学生都用思考判断,不可专和几个高材生说话。

5、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可直接解答,最好让学生中能解答的自来解答,再令别的学生批评更正。必到全体学生不能解答,或解答不正确的时候,方才由教师解答。

6、辞句文法上的讨论,须简切明白,不可多费时间。最好把一般学生能力不能解决的,先在讲义上注明,以节省教室讨论时间,也省得学生多费考查时间。

对于这种解释或考证,有些教师在讲义上注得太详细,使学生懒用功力,这是不很好的。但有些教师主张完全不加注释,也有三种弊病:一、使学生多费辞句上的考查工夫,反不能注意到教材的重要部分;二、使学生感到困难,索性完全来问教师,多费上课光阴;三、教师上课时多写黑版,反不能注意到其他上课的重要工作。所以我主张一般学生能力容易解决,容易考查的,教师可以不必注释;一般学生能力不易解决,或不易考查的,教师必须在讲义上注明,只有教师未曾注明,而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上课时所当讨论的。

7、讨论以前,教师要注意各个学生是否已做过预习的工作,最好先为一般的考查。

8、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用问题去启发他,或用暗示去引起他,使学生能应用旧有的知识经验来推考新问题,获得新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5 14: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文和作文应该怎样联络

阮真《中学读文教育研究》1940

  应用练习

  教学的目的,不但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要使学生能运用知识去应付事情,把知识变成能力。读了一篇文章,要把文章中的知识技能能够应用,才是读文教学的成功。所以读毕一篇文章,不可注意应用练习。否则即使读了一千篇,还是没有用的。我在绍兴五年教书时,遇到一位学生能背诵全部《古文观止》而作文还是不通,就是一个例子。他的父亲是前清举人,也是五师教员,然而尽心竭力教他自己的儿子,仍然不能不失败。这是教材程度不合而又没有注意到应用的缘故。讲到读文教学的应用练习,最后的目的,当然在作文。所以读文和作文,应该要联络,才能使两者发生功效。否则两者都是失败的。现在中学读文作文两者的失败,一部分的原因,就在读文合作文截然两涂,不生关系。例如:读的是苏轼《赤壁赋》,做的是《节日感想》,教学生怎样能应用读文的知识技能到作文上去呢?这样的教学,安得不失败呢?现在高中的国文教材,十分之八不能和作文联络的。因为学生根本不能,而且不需要做他所读的那种文章。似乎读文教材不是做学生作文的范文的。作文的范文,应该另选教材。但在教学的功效上看来,读的是不能用、没有用的,这也是一件做不经济的事。这是不合于“教学做合一”的原则的。但是,要把读文所得的知识技能,马上能应用到作文上去,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么读文和作文应该怎样联络呢?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以为要把读文当作文的预备,作文当作读文的应用。读文好比蚕的吃叶,作文好比蚕的吐丝。吃了桑叶,当然不能马上吐丝,但蚕的肚子里,却已渐渐消化变成丝,作了吐丝的预备。所以教读文时,不能不注意作文的预备工夫。作文的预备有四:

  (1)知识材料的预备
  作文的知识材料,一班是从经验得来的,一半是从读书得来的。而读书所得的知识材料,当然和作文的知识材料有直接的关系。要使学生保持读文所得的知识而能运化,一方面要使他们有多发表的机会。常常去运用知识,发表意见;一方面要使他们多做笔记,把知识经过一番整理。

  (2)辞句材料的预备
  这是大部分要从读文得来的。读文的时候,要把他理解清楚,摘要笔记。教师还可于读文讲义之后,附加几个练习题,教学生练习。
[blockquote]  尝见学生对于许多辞句,有的能用而不能解,有的能解而不能用。例如,“泰”安也,这是人人能解的,但是“泰然”与“安然”两个词的用法,完全不同。我们可以说“学生安然上课”,却不能说“学生泰然上课”。学生作文中常有这类词的误用的。又如“社会”二字,个个中学生都能用的,然而根本的意义,有许多学生未曾了解清楚。所以单独用的时候不会错误,遇到与别的词联合用的时候就会错误。我尝见学生作文说:“积家庭而成社会,积社会而成国家。”不知但三个人以上,有同一目的,营同一生活的组织,就是社会,社会的范围,大至于国际,小至于家庭何尝是“积家庭而成社会,积社会而成国家”呢?又如:“出了学校,进了社会。”难道学校不是社会吗?所谓社会,出了学校家庭商铺工厂和许多团体机关外,还有什么东西呢?难道师范生在师校读书不是在社会中,进了小学做教师,才算进了社会吗?所谓学校和社会,不过是这个社会和其他社会的对称罢了。推究其所以用错,就是对词的意义没有十分了解清楚的缘故。学生对于成语典故,也常有同样的错误用法,请参看拙著《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第一章(民智出版),和《中学国文教学的基本问题》(载廿三年春间《中华教育界》。此处不能多举例了。
[/blockquote]  (3)文法语法及修辞造句的预备
  这也要在读文时随时练习的。这种种练习,都是学生读文笔记上的重要工作,不一定要在作文上做的。这就是孟宪承先生所谓每天的练习。(学生的读文笔记,不仅仅抄黑板就完事的。单抄黑板,只能叫做黑板录,不能叫做笔记。)

  (4)材料的搜集组织与思考判断的练习
  这都是作文的预备工夫,教师都要在读文时教学生注意练习。

  教师已经指导作文的预备工夫,那么就可知道读文和作文联络的方法了。现在有许多教师,是完全不注意读文和作文联络的。有些聪明的教师,想到读文合作文联络,也只从作文着想,而不从作文的预备工夫着想。读文和作文,中间隔了一条鸿沟,如果教材程度适合,在聪明而努力的学生,也许略有成功;在愚笨而懒惰的学生,就完全失败了。现在教文言不通白话未顺的学生读两汉魏晋六朝的古文,。甚至读骈俪辞赋,读诸子百家。学生的作文程度,与他所读的文章,中间隔了几万里的海洋,岂只隔了鸿沟,如何能使读作联络呢?现在所谓读作联络,不过在读毕一篇文章之后,或做一篇感想罢了。这种方法,虽然在教学上也有启发思想的价值,但如作为读作联络的唯一方法,那就错了。所以我以为要求读作联络,要把读文所得的知识技能应用到作文上去,非注意作文的预备工夫,读文的应用练习不可。不过现在的教师,改两班三班的作文还来不及,没有工夫看笔记,又那有工夫去改每天的练习呢?这又不能不注意到教师的工作时间问题了。




fenglong88按:

1、在一年多之前接触新课程改革时,自己曾就语文效率不高的现象做了一点分析。其中也提到了与“教学的目的,不但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要使学生能运用知识去应付事情,把知识变成能力。”相类似的说法。请参看附录1。

2关于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自己也曾在教育部举办的2007秋季网络研修的作业中,也有一段认识。请参看附录2。

附录1:

  以往教学中的误区

  学生进入学校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可能会有很多种,但哪一种也离不开“学习知识、增长能力”这两个中心的内容。可以说在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开的。但我们的教学却总是面临着“知识怎样才能正常转化为能力”这个死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进行了很多次的尝试与改革,但似乎这个问题的存在不因教材的改革而减弱,这说明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材内容的编选而在于我们处理教材的方式上。

  我们经常讲“知识”并习惯于把它看作是一个整体来处理,即已知的文本。而实际上“知识”的词性固然有名词性的一面,但也有动词性的一面。那就是“知(了解)”和“识(认识)”,而“知”与“识”之间也是存在着层次差别的。“知”的对象大多是客观存在的文本和现象,“识”更多是在前者基础上进行的主观活动。正是由于我们以前没有认识到二者的区别,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只重视了具有可知性的内容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认识”方面的训练。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古人的做法。

  古人提倡“学思结合”其实就是体现了从“知”到“识”的过程,那就是要进行主观的意识活动——思考。但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学思”的前提要求时我们会发现这种做法的前提是一种自觉的个人行为。这样一来“学思结合”并不完全适应我们现在的“授课要求”,所以对“识”也好和“思”也好,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地改造。

  如果我们解决了“识”的问题是不是就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了呢?我说还不行。因为这中间还缺少了一个环节,那就是古人讲的“学以致用”中的“用”。也就是说只有把学到的东西最终放到实际应用中才能促进能力的生成!

  总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过于偏重名词性的“知识”而忽略了作为动词性的“知”与“识”,而且忽略了“思”与“用”这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最终造成了知识不能正常转化为能力的现象。在一个以智慧闻名于世的国度中却出现了远离思考、脱离实际应用的教育困境,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

(更多内容,请参看拙作《“四门八面”——文本教学形式初探》)

附录2:

区别与关联——浅谈阅读和写作

  在我看来,阅读应该是来自外部的间接经验,写作应该是直接经验的外化表现。

  我们以前没有具体地进行区分,所以总是谈“以读促写”,但没有注意到二者的经验其实并不是趋同的。比如阅读的过程为“知解体用”,写作过程为“知思悟行”,两个过程里面都有“知”字,但这两个“知”的范围其实是不同的。阅读中的“知”,所面对的只是文本所透漏的经过作者筛选的信息,这就要求读者具备相应的生活准备才能产生与文本的共鸣。而写作中的“知”则是包括阅读在内的众多生活体验的总和,相较而言,阅读作为间接经验能被读者接受的部分应该是极少的,所以一个人读的书再多也不能保证他能进行写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体验很少,这时的阅读应该是引导他们建立课文与生活体验相的纽带。所以不应该着急让学生动笔,而是应该先让学生体会生活。把激发体验、活跃思维等引导放到写作文之前去做,学生才能写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推论,在阅读和写作中都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生活准备,在阅读中这种准备只是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程度而已,而在写作中这种生活准备却是写出独特感受的必备基础,即起着关键作用的决定因素,没有这种生活准备的写作只能是流于表面的写作。

  我们在课堂上,其实没有办法给与学生生活的准备,我们能做到的其实是一种使阅读和写作关联起来的指导工作。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让学生分析每一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创作方法,每阅读一篇文章其实就是告诉给学生一种写作的思路。例如讲《我的空中楼阁》中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镜头取景般的远近,主次,虚实、内外等方面的运用,然后布置学生以这种思路模仿一篇介绍当地建筑物的作文,这样就把阅读和写作联系在一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8 13:33 , Processed in 0.425894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