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586|回复: 41

[【辩证轩】] 职称问题会不会影响教学热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3 10: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以为平淡而有意义的生活忽然间被同事的话题震动——论文发表过程的艰难、职称评审过程的黑暗、职称上不来都不愿教学了云云.......听着让人心惊,职称问题会不会影响教学热情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3 11: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个 话题好沉重啊,不过确实是当前较为沉重的话题,欢迎大家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3 12: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海上雨幕于2007-10-23 10:58发表的 职称问题会不会影响教学热情? :
自以为平淡而有意义的生活忽然间被同事的话题震动——论文发表过程的艰难、职称评审过程的黑暗、职称上不来都不愿教学了云云.......听着让人心惊,职称问题会不会影响教学热情呢?


我觉得现在学校的职称问题的矛盾重重,大量的老师为了评职称,需要发表的论文,工作重心已经几乎不在

学生上了,在大学的这种现象尤其严重.

中学的话,我认为大量的新人教师,由于职称名额的限制,只能排队,或者靠关系.造成许多年轻教师的教学

积极性不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3 12: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身无一物,何处着尘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3 12: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学也是这样的,职称评审一靠关系,论资排辈,
二、自己要是真有能力的,可以拿很多件,晋升也比较快

苦的就是普通的一般老师,熬啊,年轻教师肯定工作积极性不高了

长期在一个单位工作,干着不喜欢或者没有成就感的职业,已经让我开始有跳槽的冲动了,这样的活法太没劲了,所以努力准备向别的方向转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3 13: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上

风云突变

跳槽前,记得绕校三匝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3 13: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3 13: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教师也得安贫乐道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3: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一般人,我该如何面对?要好好想想了。
据说论文是关键,如何才能提高发表文章的质量?核心刊物太难啦。有高手来谈谈经验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3 16: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醉乡常客于2007-10-23 12:34发表的 :
本身无一物,何处着尘埃?


呵呵,醉哥的风格何时变得如此超尘脱俗了?看来读书区真是个大熔炉、大学校啊呵呵

以我耳闻目见,职称问题最伤人之处在于从不担任任何教学工作的大老爷们评职称可以青云直上,叫牛马们望尘莫及!

职称评定制度本身也问题重重,但是只要涉及到品评优劣、论资排辈的问题,大抵如此,不光是教师这一个行当。

所以,也许醉哥之超尘绝俗还是有道理的?

俺记得那两句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不过醉哥无往而不高明,也许是我记错了也说不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3 16: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toreador于2007-10-23 16:07发表的 :
呵呵,醉哥的风格何时变得如此超尘脱俗了?.......
那两句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哈,揭哥的老底啊。

有些东西,太过计较,纯属自己找罪受。

我就是一老本、讲师,一样活得好好的。

上课的时候别去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3 17: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醉乡常客于2007-10-23 16:35发表的 :


哈,揭哥的老底啊。

有些东西,太过计较,纯属自己找罪受。
.......

我们的力量还太小,所以改变不了什么,能改变的也就是我们的心情和对待事务的态度了,醉兄心胸豁达,想的开,但我还是有些不甘心,一辈子无所事事,当个老师,看点闲书,听点音乐,待在温室里一样,这样的生活不是我的梦想中的生活

或许人的追求不一样把,教中学的羡慕教大学,地位到,收入也不错,工作也不累,到了大学或许时间久了也会厌烦这种有点颓废单调的生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3 17: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青柯于2007-10-23 13:05发表的 :
回楼上

风云突变

跳槽前,记得绕校三匝哦。

谢谢 ,当然在跳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的,心理,知识,学历,金钱等等的准备的,
人生就像一个旅行,要敢于冒险才能看到更绚丽的风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3 17: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要理清这个问题,主要是看教师个人对待工作的心态.
    如把工作看成事业,那么职称就不会影响工作热情了,因为那是你的追求!如果把工作看成职业,那么职称肯定会影响教学的热情了.试想晋升职称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是为了涨点工资,和你一样工作,别人都涨了,你还有热情吗?所以说先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类,答案就明确了.
    发论文可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其中道道很多,需要摸索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3 19: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大学,可能职称问题与名、利直接相关,例如,评上正教授,弄到个博导,到退休后会有到别的学校发挥余热,如果就这样泛泛而终,可能最后只能在子女家里发挥余热了。

在中学,职称不象大学里那样有用,而且总有人帮你惦记着,如果资历差不多了,教科室会提醒你准备好论文,教务处会安排你开一两节公开课造造声势,只要不是太差,好象评个职称晋个级,不是特别难。

当然,这都是在以前,现在好象风云突变。因为在中学,三十刚出头就上高级教师的人比比皆是,到退休还有二十几年,这些人似乎没有新的目标,会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

教育管理部门于是采取紧缩政策,一是严控三十五岁以下的教师晋升高级职称,现在我们这里在三十五岁以下要升高级,一般要求硕士学位;二是在高级教师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些荣誉称号,如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特级教师等等,这些荣誉称号的获得也是越来越紧;三是开始设立正高级(教授级)高级教师职称(江苏),让高级教师也有新的目标。

对杏坛新人来讲,我的建议是别把职称当回事,因为你不一定将教师当作终生的职业或事业,你可以积极地准备考公务员,至少在中国,公务员还将是未来十年间最火的职业之一。

即便你决定了要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一开始的几年也别老想着职称,因为中级职称往往较易获得,而且,副高事实上也不难,如果你工作努力,人缘好,人脉广,人头熟,人气旺,说不定副高也很快能如愿(在我们这里,从本科毕业到副高,目前需要10~11年),但正高就不是人人都能指望的了,说不定你终生的追求也得不到。

再谈教学热情,我个人认为大可不必与职称扯上关系。你的职称不是学生评的,为了职称而影响教学是不理智的,如果你摆不正这个关系,只能说明你不适合做教师(可能严重了些),改行做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也许更适合你。

而且我认为,教师最好不要将任何不良的情绪带进课堂,进入教室前,多想一下美好的事物,良好的情绪会使你的教学更受学生欢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5 18: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还记得以前老教师们老说过的一句话:当老师就是一个良心买卖。不过现在很少听到这些了,可笑的是我自己有时候也有些忘记这个了,职称,前途,钱途,生活品质,等等,随着身边大环境的改变,这句话记得越来越少,还是有一次我的生日,一个毕业2年的学生专门给我打了个电话,我上来还老问人家有啥事情,但他说就是简单的问候我一下,祝我生日快乐。我开头还是跟她闲侃,放下电话,我突然缓过神来,鼻子酸的快要留下泪来了。现在洗涤我们蒙尘之心的眼泪实在太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ovcln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10-25 20: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的确如此啊,现在想跳到好一点的学校,就必须要有证书一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5 21: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作一年,发现往往一些名声大的老师并不是上课特好特认真或学术水平特高的,
而是在外搞培训的赚大钱的.真是很纳闷啊.

所以, 我现在想教书也就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尽自己的良心上好课,是对自己的要求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6 10: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帖子的标题,就知道你还算是位有良心的教师。赞!!

不过,全世界几乎没有那一家学校会鼓励教师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教学研究上,除了教好书之外,还得做好所谓的科研,甚至把科研的好坏当成评价教师好坏、是否留任的唯一指标。中小学的情况咱不太清楚,对于大学,评价一所大学好坏的唯一指标,就是看这所学校高职称、高学位教师的数量多寡。教学呢?闪开!上至哈佛大学,下至三本、四本学校,莫不如此。

职称问题其实就是科研好坏或文章数量的问题。现在是数字管理的时代,数量为王,其他的都得靠边站。教学好坏虽然也可以通过数量大体统计出来,但是,里面主观的东西毕竟太多,而且,更主要的是,很多东西是无法用数字去衡量的,会难坏学校管理当局的。于是乎,干脆全部看看文章的多少。

人一天只有24小时。为职称而准备文章,自然会减少教学上时间的投入,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很好的。不过,既然当局不看重教学效果,更看重科研或职称,那么咱们就只好顺着人家设计的方向做下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6 10: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一篇文章,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发表论文现状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608471&fpage=1
听着:世界各地有很多科学家都如生活炼狱之中,倍受煎熬。伦敦已是深夜, Deborah Dormouse依然辗转难眠。她已经焦急地等待了4周,她不知道如果她打电话给 《自然》杂志的编辑询问她的论文处理情况是否会产生负效应。在阳光灿烂的悉尼, Wayne Wombat正在大发雷霆,因为他的学生的论文被《科学》杂志拒绝了,《细胞》杂 志正在请他审阅一篇内容相似的论文,他要对之实施报复。在旧金山,Melissa Mariposa阅知她递交给《当代生物学》的论文必须缩减一半后才能被重新考虑。她不得 不忍痛删除一些关键数据,并且极端简化结果,因为她的博士后需要将这一期刊列在他 的简历上,否则他就得不到西班牙马德里的一个工作。

一篇论文是否能发表取决于作者、编辑和审稿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多科学家们 正在孤注一掷地只将论文投递到少数几个顶尖的期刊,然后又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论 文,讨好编辑。这种做法最终危害了论文发表的目的、文章的可获得性和研究质量本身。

一个主要原因

在生物医学科学领域,日益加大的压力迫使科学家们将论文发表在顶级期刊上,更是 助长了这种趋势。甚至在我们的日常言语里也反映出对顶级期刊的迷恋 - 我们说某人 是一位好研究生,是因为他在《细胞》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这说明我们认为期刊比科学 信息本身更重要性。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在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 否则我们就失败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部分原因是掌握经费和职位分配大权的人在评价科学 家时不是评价研究本身,而是根据“表现指数”来衡量,因为将一些数字加起来比严肃 地思考一个人的成就更容易。管理者正在窃取科学家们的权力,他们营造出“成绩责任 制”文化,目的是建立最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有效地控制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结果, 这使得社会成为了一个“审计社会”(Audit society):每一项指标都被精确地计算, 最后指标成为目的本身。

在这样的“审计社会”中,发表论文的数量、作者在名单中的排序和期刊的影响因
子 成为评价科学家的依据。在日本、西班牙和世界其它地方,这种评价方式发展到成为精 确的公式化行为。但是,不能让行政管理人员对此全扛涸穑?芏嗫蒲Ъ颐侨惹榈夭斡?其中。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人为的指标成为科学工作的目标?尽管有各种堂皇的理由说, 将论文发表在顶尖期刊上会有更广泛的阅读量,但是,当我们将期刊的重要性置于科学 本身之上时,我们就是将我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变成了俗气和无教养之辈。 (我们就是将 自己在学术界置于平庸之辈。)

一些科学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为什么绝大多数科学家还是如此热衷于期刊的名 望呢?这里有心理和职业两个方面的原因。年轻的科学家们将在好期刊上发表一篇好论 文视为进军科学皇冠的起点。而已有声望的科学家则希望在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以证明 自己仍有高见。与在科学发现的王国中树立声望相比,所有的人都逐渐认识到,在当今 实实在在讲求硬通货的审计社会中聚集“资本”更为安全和容易。另外一个因素是现在 的社会疯狂地追求知名度,科学家们也身不由已。许多科学家在自己的工作被媒体报道 (无论准确与否)时会心存感激,而那些领头的杂志也通过新闻发布来为此铺平道路。 比如说,西班牙的大报El Pais就经常会对西班牙科学家在Nature,cell和Science上发 表的任何文章进行特别报道。

后果
这对于作者、编辑和审稿人的行为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

作者(黑体)必须决定什么时候、怎么写他们的研究工作。写论文的理想的时刻是在 某一研究工作告一段落,并获得了可信服的信息之时。但是,现实的做法常常是在有可 能出现结果的最早时候就开始写作。结果,科学发现就像意大利香肠一样被切成一片片, 然后再递交给不同的期刊以发表更多的论文。

科学家们必须全力以赴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工作,以尽量减少论文被拒的风险。顶尖期 刊绝不会考虑竞争对手已经刊登过的结果相似的论文,即使这项研究已经花费数年时间 而递交的时间只相差一周或二周。当然,如果两篇竞争性的文章同时递交给期刊也有好 处,每位作者都会用另外一篇论文来引起编辑的注意,认为他们的研究课题是热门的。 毫无疑问,论文的递交和报告让许多科学家们彻夜难眠。

作者需要决定怎样做才能将他们的论文发表在顶尖期刊上。研究结果是否可以被炒作 到足以为话题?是否要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超级简化以吸引人?是否可以在论文中找到一 个故弄玄虚的信息让人们立刻记住?是否发现了与人类疾病有关的某个含糊不清的联系? (提及人类疾病往往会提高以后论文的引用数量,也使杂志显得有吸引力。)能否将论 文的长度压缩到实际需求的更短?比如,即使论文应该以更长的形式递交到更专业化期 刊上,为读者提供更多些的服务。是否可以将它压缩成更短的形式而递交到Nature杂志? Nature上的短文和Science上的报告部分常常压缩很大,只有很不显眼的示意图,使得 其内容难以被读者破解。互联网上的补充材料也许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但是印刷版的读 者会觉得上网不是那么方便,而它们的电子版的上架时间也让人担心。

这样,越来越多的研究小组负责人开始亲自执笔写论文,他们或许并没参与实验,而 实验工作主要是由初级科学家完成的。但是,研究组长经验丰富,知道如何以最好的方 式展示工作,也许正因如此,对实验细节的不了解反倒成为有利因素。学生和博士后又 回到了桌边努力工作,增加产出。然而,他们却没有学会如何写作研究报告。

编辑(黑体) 顶尖期刊的编辑总会收到过多的投稿。比如,《自然》杂志现在一年要 收到9000分左右的稿件,(这个数字是10年前的2倍),因此不得不拒绝约95%的生物医学 方面的论文。《发育生物学》是一本高质量的专业期刊,它的拒稿率基本上是70%,而 在1990年,这一数字是50%。顶级的期刊收到太多的稿件,没有办法将它们都送给同行 进行评审,因此,编辑手中的权力变得比审稿人的判断重要得多。结果,作者们开始用 各种手段拉拢、奉承、甚至威胁编辑。小组组长能够证明花费时间和才智在这些策略上 是值得的,因为编辑们会因此动摇,而成功的回报非常之高。影响因子和经济的合力作 用在顶级期刊间建立起竞争(Cell杂志最近就以极高价格被转手)。这样的一个结果就 是编辑甚至会央求明星科学家为期刊写最流行的论文。所有这些力量综合在一起创造了 一种反科学的文化,出风头和政治手腕会受到更高的回报,而富有想象力的方法、高质 量的研究结果和理性的争论却变得无足轻重。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编辑也难于作出准确判断:要在一大堆各色论文中进行客观、快速 的筛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以英特网为基础的服务能够为编辑提供一些帮助,但是,在 专业化的黑暗角落中看清实质问题仍然是困难重重。为了安全、稳妥起见,编辑们更喜 欢那些流行的、熟悉的和意料之中的结果,而不是那些看起来古怪的、意料之外的、或 者是原创性的结果。错误因此出现。Michael Berridge和 Robin Irvine一篇有关磷酸 肌苷和信号的原始性论文,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引用率第二高的论文,但最初《自然》 杂志拒绝了这篇论文。作者奋起反抗,最终被接受。但是,当Berridge将一些信息综合 起来,再加上一些新观点形成另一篇论文时,他再次遭到《自然》杂志的拒绝,尽管最 后这篇论文在《生物化学》杂志上发表,在80年代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中排名第5位。

审稿人(黑体) 审稿人当然也是论文作者,只是戴上了不同的帽子。冲突因此不可避免, 比如,审稿人会支持竞争者的工作而让自己学生的职业处于危险境之中吗?这种利益的 冲突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一领域的两位审稿人对同一篇论文的评价有天壤之差。使得事情 更糟的是,顶尖期刊的编辑还会给审稿人额外的任务。在传统的科学和技术的评价中, 客观标准是至高无上的,除此之外,审稿人现在被要求对一篇论文是否算得上是一篇可 以发表在“《科学》”期刊的论文,即是否是让“大多数读者有兴趣”的论文作出判断。 让审稿人参与到编辑决策过程中的做法,给审稿人有机会去损害他们所不喜欢的作者、 了结宿怨、拖延竞争对手的工作。从我多年的编辑经历来看,的确有少数的审稿人把握 了这种机会。还有一些审稿人让论文在好几个期刊之间转来,让那些缺乏政治手腕的科 学家发表工作尤为困难,尤其是在研究结果与现有知识不同时。一些占主导地位的科学 家们彼此间达成默契:他们互相邀请对方加入委员会,在会议上相互提名对方获奖,支 持对方论文的发表等,科学的客观性因此受到了威胁。

最近另外一个相关的现象是将论文送给三位审稿人评审。尽管这样做部分是为了保证 至少会收到两份评审意见,但我认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保证不至于得到平局。投票做出 的决定鼓励被拒绝的作者做空洞的申诉,赞扬支持他们的审稿人,诋毁持负面意见的审 稿人,并要求新的审稿人,以期得到新的支持。

重压之下,编辑将作者的权力以另一种方式交给评审人。即使审稿人可能忽略了相当 的细节,并且可能是在半个小时内形成对一篇论文的意见,但他们通常总要求作者进行 修改或做新的实验。然而,对编辑来说最容易和最常见的选择就是让作者满足所有的审 稿人,再将修改后的论文送给他们重新评审。如果作者有充足的理由不同意审稿人的意 见,那么他就会处于两难境地:他们要么是花时间做他们认为很可能是无益的实验,或 者得出⒉皇撬?亲约旱慕峁??С值慕崧邸H绻??遣徽庋觯?敲床恢??纳蟾迦?nbsp;的不满没有得到平息,编辑将坚持原来的观点。以前,这些作者会将他们的论文到处发 送,但是现在期刊变得如此重要足以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他们不得不屈从。在这种情 形下,审稿人更像是一位检查官而不是评价人。这种情况我见得太多,有时,研究人员< 会因此浪费数月的研究时间,而其间还有可能被别人抢先发表了论文。

更快的发表时间、材料交换的协议,以及被威胁告上法庭迫使期刊公开审稿人的名字, 各种压力在不断增加。因此出现为了更快的出版时间,一些期刊为某些特选的作者提供 绿色通道,提前在网上发表论文,帮助他们在时间的竞争中抢先一步,击败竞争对手。 而一些审稿人可能利用他所审论文的信息,拖延别人的时间来修改自己的论文,甚至在 别处抢先发表自己的论文。诱惑和怀疑堆积起来,融化了审稿人本来就应该使论文作者 对之加以信任的厚墙。我相信审稿人对自己应该采取的保密程度的理解存在真正的混乱。 审稿人是否应该遵从不向任何人透露一份稿件存在的保密原则?我认为应该,但我们是 否都遵从了呢?审稿人是否应该同意审阅一份自己已经建议另一份期刊拒收的稿件的要 求呢?我认为他不应该同意,但这种事情却时常发生。

对症下药

毫不奇怪,作者正变得越来越敏感而多疑。在我所收到的论文中,大约有一半的作者 要求不要将论文送交某审稿人,主要原因是“利益冲突”。但潜词却是担心论文中的信 息被误用,实际上他们也承认有时是为了避开严厉的眼睛和批评。

我此处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家对现状的认识。不过,我们可以开始共同努力来改进局 面,缓和对期刊的迷信。而最有效的变化是管理机构在决定经费和项目时不要再相信那 些充满错误的审计数据。与收到稿件的编辑和审稿人相比,这些机构具有事后诸葛亮更 全面认识事情的机会。他们可以自问,项目候选人所发表的关键性论文是否具有科学上 的启发性?是否被证明具有影响力,其主要结果是否已被其他人证实?

作者也有助于打破对期刊的顶礼膜拜。方法之一就是建立互相支持的联盟,比如在细胞信号传导领域所作的那样。如果已有建树的 科学家推动将论文恰当地发表开放式网站上或专业化的期刊上(而不是像Nature 或Science这样的非专业期刊上),就将为年轻的科学家们树立一个好榜样。这样也会 减轻顶级期刊面临的巨大压力,从而使得这些期刊能够开始发表更完整的论文,方便读 者阅读理解,从而也真正挽回“一般读者”。

我并不建议大刀阔斧地改革审稿过程。比如,我并不认为开放的评审会有什么帮助, 主要原因是年轻的审稿人会受到威胁,而已有建树的科学家的影响力会更为增强。一个 可行的措施是在网上递交两份论文,使得审稿人不知道作者的名字。但关键问题是要明 确审稿人的责任和义务,并公诸于众。

专业的编辑更要明白这些危险。他们不得不艰难地做出对作者至关重要的决定,在拒 稿率高达95%的情况下,做出这种决定尤为不易。可以理解的是,也许编辑们已经将许 多本来属于他们的责任推给了审稿人。编辑们也许没有足够专业研究背景、并缺乏第一 手知识,特别是某一狭窄领域的知识,但这种推委于审稿人的做法是无济于事的。编辑 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重新确立作者的权利。一旦决定发表一篇论文,编辑绝不能简单 地要求作者满足X、Y、Z审稿人的意见,而是解释审稿人的建议,并乐意接受理性的批 评和讨论。编辑们应该在自己之间做出决定,或者在给予双方意见的前提下寻找进一步 的专家意见。编辑应该充分意识到,与署名的作者不同的是,匿名的审稿人不会为自己 的错误负责。编辑应该始终牢记的是:审稿人的作用是向编辑提出建议,而不是获得作 者论文的任何控制权。

在关于学术重要性的问题上,编辑们应该具有更为长期和宽阔的眼界,并且通过对与 潮流不一致的研究内容的肯定性行为,来积极正面地鼓励新颖的方法和课题。潮流导致 寻求新的细胞信号传导成为目前最流行的研究论题,这会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 一个不幸的例子是,最近发表的四篇独立研究论文,就是关于一个相同的新基因 (pygopus基因)的重复工作,每一篇论文都纪录了多人在数年里的细致和艰苦的工作。

作为作者,我们放弃了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阅读和接触我们论文的努力,文章中夹杂着 泡沫和术语。部分原因是我们以速记的方法记录我们的工作,让论文可以放入狭小的版 面。但是,为什么不让文章更有可读性,减少首字母的缩写和浮夸的语言,将详细的方 法和补充材料放到网上呢?

现在是我们这些年纪大的、已有建树的科学家们行动起来改变现状的时候。在有关经 费和工作职位的委员会上,我们应该确立重要的原则,不要再如此绝望地一味迫使论文 发表在顶级期刊上。我们不应该期望年轻的科学家们为了科学界共同的利益而冒着失去 个人前途的危险去呼吁变革,至少我们不应该让他们在我们之前牺牲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2 22:39 , Processed in 0.409198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