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benchren

[【辩证轩】] 我的教育教学札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8 20: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节已经过去八天了,今年教师节照例没收到什么钱或贵重的礼品,但学生的两篇周记让我颇为感动。

……今天上午我看见语文老师的办公桌上只有几束花,而别的老师的办公桌上却摆满了鲜花、礼物,我估计全办公室的老师有可能都会笑话他,我想带(代)全班同学对老师道歉:“对不起”,同时也祝您“教师节快乐” ……

……我走到学校门口,怎么到处都卖花,好好的卖什么花呀?突然我想起来了,今天是教师节呀!惨了!我摸遍全身什么都没有,怎成了穷光蛋?算了,中午再找我妈要钱买花。到了下午,又忘了找我妈要钱了。XXX说:“要不我们说一句祝福的话,再鞠躬90度,好不好?”一开始答应得好好的,可是到了老师办公室门口又走回去了,因为我们都不敢去所以就退了回去。“我们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吧。”我说。我想来想去,还是做贺卡吧。我找了一张纸,上面写着祝福的话……完成了,下课我就交给了老师……

也许有人会说,那些送钱或贵重的礼品的学生对老师也是有感情的,他们当然也爱自己的老师,但钱或贵重的礼品代表的是家长的“心意”,小学生的情更多地体现在一束花、一张贺卡、一句问候当中,感情和钱并不一定成正比,只要有一份真情在,就算没有任何表示,我也心满意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7 10: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礼物不是物品,“礼”在前,心意的注入才使得普通的东西变得不普通。情意属于精神层次,与金钱无关,只与授予者的心意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8 17: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学期已教学了两篇台湾作家的文章(改编),觉得台湾作家虽然也区分“的”“地”“得”,但不像大陆这边分得严谨。比如“我很自然的想到,有几个人执过它……”(张晓风《我喜欢》),再如“想到这么不舒服的上学……”(林海音《迟到》),这两处的“的”似乎都应该写作“地”,网上有的课件就把后一个“的”改成了“地”。


《迟到》中还有这样一句话:“老师教我们先静默再读书,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五分钟。”“背”是多音字,在这里到底是读bēi还是读bèi,我颇费了一番工夫才确定它该读bèi。“背”读bēi时一般是动词(据《现代汉语词典》它在方言中也可以是量词),指“人用背驮东西,引申为负担”(《新华字典》),这里如果读bēi显然解释不通。“背”读bèi时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或形容词,当名词讲时它有两个义项,分别是“人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和“物体的后面或反面”,“手背在身后”中的“背”显然不能当名词处理,“手背\在身后”语法上讲得通,但不合逻辑,应该是整只手在身后而不仅仅是“手背”在身后。所以这里的“背”应该是动词(“手\背在身后”)。“背bèi”作动词时《新华字典》给出了五个义项(《现代汉语词典》把其中的“避开,离开”拆成两项:“离开”和“躲避、瞒”),“手背在身后”中的“背”应该取“用背部对着,与‘向’相对”这个义项,和《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相比,我认为《辞海》的解释更切合这里的实际:“背向着或靠着”,当然它也有不足,它没有囊括“背bèi”的所有义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9 07: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引用第202楼benchren于2012-11-18 17:16发表的 :
本学期已教学了两篇台湾作家的文章(改编),觉得台湾作家虽然也区分“的”“地”“得”,但不像大陆这边分得严谨。比如“我很自然的想到,有几个人执过它……”(张晓风《我喜欢》),再如“想到这么不舒服的上学……”(林海音《迟到》),这两处的“的”似乎都应该写作“地”,网上有的课件就把后一个“的”改成了“地”。

  文言文句子翻译,也不一定非有什么标准答案。至多有一个参考答案。直译可,意译也行,加入个性化理解的也不错。何必弄得那么死呢?
  阅读题更是如此,有些问题,只要学生动了脑筋,所答言之有理,何必拘泥于答案呢?
  语文面对的是文章(主要指文本类的),读者是有充分的解读权的,非要定于一尊,弄得那么死,没好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3 17: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关于“的”“地”“得”的用法,大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也不是区分得很严谨的。
  本来,在1956年制定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对这三个词是有严格区分的:“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得”是补语的标志。但吕叔湘先生认为,“的”和“地”可以合并为“的”。他的理由是:第一,这两个词分用,教学和使用上难以掌握。不但小学生、中学生,有名的作家也常常写拧了。第二,有些词的词性难以确定,因而前面用“的”还是用“地”,也就有争论。一律写作“的”,就不至于给一般写文章的人造成困难。第三,定语和状语的区别决定于被修饰词的词性,不决定于“的”和“地”。都写成“的”,仍然可以确定哪是定语,哪是状语,只要被修饰词的词性是明确的。因此,“的”和“地”是两个没有区别意义的同音词,文字上没有加以区别的必要。第四,历史上的《红楼梦》《儒林外史》全部用“的”,并没有引起意义理解上的不便。
  1984年颁布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吸收了吕先生的观点,建议两个词合并为“的”;又考虑到两个词合并可能会造成混淆,所以新体系又明确表示:“不作硬性规定,愿意分写的,尽管分写,只要分得对就行。”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邢福义先生认为,既然按严格分工来使用这三个词有困难,比较妥善的办法是:一方面,面对现实,肯定几十年来已经形成的具有广泛群众性和社会性的分工写法;另一方面,不强求分工的严格性,有的时候有的地方可以灵活。具体说,定语后面必须用“的”,不能用“地”或“得”;状语后面通常用“地”,但用“的”不算错,不过不能用“得”;补语前面通常用“得”,但用“的”不算错,不过,不能用“地”。
  从上面可以看出,台湾两位作家所用的“的”,即使在大陆,也是被容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21: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一轮到我班学生去国旗下讲话,上周五我把这个机会给了Z,因为我发现很多学生在那儿不是“讲话”,而是念稿子,而Z的朗读水平在我班是出类拔萃的。可是打那之后,我发现班上有个别学生看她不顺眼,当Z犯了什么事时,她们就想落井下石,我知道那是虚荣心在作祟,那些学生是因为妒忌才有那样的表现。出乎我意料的是,她们和Z还是所谓的“好朋友”,她们的成绩都比较好,经常在一起玩,也经常在一起探讨学习上的问题,可是她们的友谊竟然这么脆弱,这样经不起考验。也许社会道德水平低已经影响到了孩子,成人普遍见利忘义,在他们的世界里,在利面前,除了母子,任何关系(包括亲情)都很难经受住考验。所以人与人之间最要紧的事就是“防”。当然,真正的友情还是有的,比如我以前提到的几个“一起哭”的孩子。

(查“见利忘义”,有趣的是,其中的例子正是“卖友”。)

那几个孩子妒忌Z当然是因为她们认为自己也有资格甚至比Z更有资格得到那个机会,这种妒忌比较普遍,如果对方认为自己实力差太多,他们一般不会妒忌你,至少妒忌心不那么强烈。上次去国旗下讲话的是G,班上就没什么人妒忌她。我们当然无法阻止别人妒忌自己,但我们可以让自己更出色,以便尽可能多地堵住妒忌者的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7 22: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看完了,很有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9 21: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一下!很多说到我们心里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3 15: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人师表不容易啊,中国现在太缺乏您这样的老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9 10: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05楼benchren于2013-04-02 21:55发表的 :
···········也许社会道德水平低已经影响到了孩子,成人普遍见利忘义,··········。

多少年,我们的口头禅就是出成绩,所有的成绩都是要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的学生也完全看考试成绩,在这种“公平”体制下,在我们整体的制度与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我们的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体制,德育在学校几乎成为空谈,中国的一些优良品质正在一代代沦丧。
可能我说的有些可怖,但是,我们在被西化的同时,整体崇洋媚外,全盘引进,全盘沦丧。
我们要解放思想,开放搞活,结果不管能不能解放的都解放,不管能不能开放都开放。制度层面的一刀切,导致社会各个层面的一刀切,教育层面当然不用说。首先,不可否认的社会整体地浮躁;教师的浮躁,必然的学生的浮躁,在这种环境下,空谈改革、德育。也只能是空谈。
社会中的负面事件、夸大报道,我们自身缺乏以身作则的精神,在物欲横流的现在,在制度腐败的现在,在道德持续沦丧的现在。

教育一定要hold住,个人认为,教育可以成为民族的脊梁。教师们,加油吧!从自我做起,影响周围的人,不要让中国梦只是一个梦,不要让中国梦成为政治家的口号。

不管跑没跑题,就这样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0 18: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校是社会最后一方净土,向心灵高尚的老师们致敬!
我也想发一主题帖,好好谈谈自己的感想,可弄不明白怎么发。哪位老师来指点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0 18: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我找到方法了。就马上发一主题帖,请大家指教并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6 18: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21: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中学举行期中考试,初一上午没考试任务。有三个女生竟抽空来学校看我,第一个来的是在S学校就读的Z,她问我是不是很辛苦,说我看起来老了很多。P和J在不同的学校就读,她们是一道来的(她们大概是好朋友吧),这两个孩子以前成绩不太理想,她们告诉我现在能跟上班了,只是数学成绩暂时还不好。也许她们说的是事实,也许她们只是想让我感到欣慰吧。这几个学生还挂念着我,我很感动。不过,她们终究要把我淡忘的,她们再次想起我说不定要等到上大学那一天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0 21: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05楼benchren于2013-04-02 21:55发表的 :
本周一轮到我班学生去国旗下讲话,上周五我把这个机会给了Z,因为我发现很多学生在那儿不是“讲话”,而是念稿子,而Z的朗读水平在我班是出类拔萃的。可是打那之后,我发现班上有个别学生看她不顺眼,当Z犯了什么事时,她们就想落井下石,我知道那是虚荣心在作祟,那些学生是因为妒忌才有那样的表现。出乎我意料的是,她们和Z还是所谓的“好朋友”,她们的成绩都比较好,经常在一起玩,也经常在一起探讨学习上的问题,可是她们的友谊竟然这么脆弱,这样经不起考验。也许社会道德水平低已经影响到了孩子,成人普遍见利忘义,在他们的世界里,在利面前,除了母子,任何关系(包括亲情)都很难经受住考验。所以人与人之间最要紧的事就是“防”。当然,真正的友情还是有的,比如我以前提到的几个“一起哭”的孩子。

(查“见利忘义”,有趣的是,其中的例子正是“卖友”。)

那几个孩子妒忌Z当然是因为她们认为自己也有资格甚至比Z更有资格得到那个机会,这种妒忌比较普遍,如果对方认为自己实力差太多,他们一般不会妒忌你,至少妒忌心不那么强烈。上次去国旗下讲话的是G,班上就没什么人妒忌她。我们当然无法阻止别人妒忌自己,但我们可以让自己更出色,以便尽可能多地堵住妒忌者的嘴。

这也是很正常的,这几个好朋友一般交往基点就是彼此共享一部分资料和经验,换成爬山来说,彼此互相守望保持在一个高度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彼此登山的路径和攀爬的装备(比如拼爹的背景等等)那绝对是自己专有,所谓常态的学生友谊不是舍生忘死互相救助,孩子太小根本不能理解更做不到,比如书籍蓝雪十杰中间,这些进入福特的二战一个单位的战友精英在大浪淘沙下面后来也是彼此渐渐分开越来越远,最终保持一生友谊的也是非常少,成人世界如此孩子的世界就更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22: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秦皇岛的来历》中有这样两句话:“我游遍天下,不料在此发现一个美丽的地方。如能在此久住,也可算做神仙了。”“也可算做神仙了”有的学生是这样断句的:“也可算做/神仙了。”也有这样断的:“也可算/做神仙了。”如果“如能在此久住”为主语,则第二种正确;当然,如果说“如能在此久住”前省略了“我”这个主语,那么,第一种也对。不过,“算做”人们一般写做“算作”,如果“算做”不规范,那么只能采取第二种断法。当然,“作”“做”经常被人混用,《现代汉语词典》虽然没有明说二者可以通用,但有两个义项基本相同(“从事某种活动”和“充当,担任”“当成,作为”);《新华字典》则明确指出“作”同“做”,但仅限两个义项,除了“从事某种活动”,还有“旧时手工业制造加工的场所”,本文的“算做”不在内,不过网上也有人写成了“也可算作神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22: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教学用书》说课文的第9、10两节都是对音乐的描述。第9自然段是通过盲姑娘兄妹的想象来解说音乐的,第10段看似是作者的话,不过它不是描写实景,而是接着盲姑娘兄妹的想象来写的,算作者的话有点不妥;如果把它看成盲姑娘的想象内容,也不妥,首先它不应该分段,其次,第9节结尾是省略号,第10节的内容应该也在省略之列。另外,《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结尾也不像课文所描述的那样“安详”,有人是这样解说的:“尾声中搏斗并未结束,热情仍在高涨。”网络提供的几种课文版本,只有北师大版加了这一节,可谓画蛇添足,另外第9节结尾的省略号也是多余的(其它版本也没有)。
(北师大版《月光曲》第10节:“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教师教学用书》在结合音乐解读课文时也犯了常识性错误。第9节虽然不长,但我们基本能从中找出与《月光奏鸣曲》三个乐章的意境相对应的语句。不过《教师教学用书》在叙述时用到了“呈示部”“展开部”之类的字眼,作者大概把音乐作品的体裁和曲式弄混了。《月光奏鸣曲》是“奏鸣曲”套曲,它有三个乐章,每个乐章的曲式都不同,其中只有第三乐章是“奏鸣曲式”(第一、二乐章分别是三部曲式和复三部曲式),也就是说只有第三乐章才有“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可见《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者把“奏鸣曲”和“奏鸣曲式”搞混了。


学习《集邮》这一单元时,我把自己的邮票带到教室让学生欣赏。邮票种类比较多,有名人、古董、人文景观、动植物等,不过学生好像对其中的“梅花”邮票最感兴趣,因为有好几位写作文时都以这张邮票为素材。记得三年前有一个学生写作文时也是以“梅花”为题的,而其他学生写作文时都没有提到我的邮票。这也许是因为首先邮票中的梅花很醒目,其次它最贴近孩子,毕竟欣赏名人、古董、民居之类的邮票需要一定的积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8 18: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天面对活泼的孩子们,不需要礼物,心理也是温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15: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放学时下起了细雨,我把小包放在头顶,往车库走去。还没走两步,我发现一把伞伸了过来,是S,我说雨很小,没关系,让她把伞拿开,可是她并没有听从我。以前雨下得比较大时,我会主动让有伞的同学和我共一把伞。其实有的学生还是懂得体贴老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15: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放学排队时,有人告诉我L把C打哭了。我问L是怎么回事,他说是C先打他。这时C走出了教室,我问她,她没理我,径直走了(上楼去下棋)。第二天我在她的作业本上发现了一句话:“老师,昨天下午,我对您有些不敬,还望您见谅。”(“见谅”一词用在这里值得商榷)我有点意外,孩子们正在渐渐走向成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 18:27 , Processed in 0.47913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