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fenglong88

[【辩证轩】] 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只言片语(欢迎大家跟帖探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3: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教师指导作文时,审题之后接着的是“立意”,这样其实并不是十分准确。因为一篇文章的“意”能否“立起来”,并不是以作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主要依考相关的思考和材料是否充实。有的学生审题后马上“立意”,但写到一半的时候,发现要说的已经都说完了,这种状况的产生虽然有学生表达能力方面的问题,但更重要还是立意过于草率,没有完整构思的结果。所以构思一定要先于“立意”展开,而且在构思过程中要多立几个意,然后挑选一个可以完篇的立意来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5 17: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我想评价体系的标准建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个标准的建立又必须是多元的。个人觉得语言文化本身是非常丰富而有魅力的,所以评价标准不能单一,不可能想数理化一样有精确的量度。归根到底,优秀的语文课给学生带来的应该是如沐春风的感觉,换言之,对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的培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5 22: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倒是先训练学生的描写和叙事的能力,这两方面是关键,与生活,与直观相联。
此后再进行逻辑训练,写议论文。
现在的学生,谁都会指手画脚地空发议论,真正能条条道道、有血有肉地说的,没有几个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07: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1楼guocde于2011-07-15 17:28发表的 :
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我想评价体系的标准建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个标准的建立又必须是多元的。个人觉得语言文化本身是非常丰富而有魅力的,所以评价标准不能单一,不可能想数理化一样有精确的量度。归根到底,优秀的语文课给学生带来的应该是如沐春风的感觉,换言之,对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的培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兄所说标准建立是重要的,但不能单一则是很困难的。从教化的角度可以讲可以给学生一些“感觉”但只有这些感觉依然不够,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感受和创造这些感觉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07: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2楼陶梦于2011-07-15 22:18发表的 :
我觉得倒是先训练学生的描写和叙事的能力,这两方面是关键,与生活,与直观相联。
此后再进行逻辑训练,写议论文。
现在的学生,谁都会指手画脚地空发议论,真正能条条道道、有血有肉地说的,没有几个人。


是我没有说清楚,前面的“立意与构思”的内容是自己一篇高三复习指导中的一段,不是基础的训练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8 09: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语文要讲逻辑,而语文内容却包含不合逻辑的成分。这是很多人一直没有分清楚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9 10: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1、目前语文研究中有两个现象:一、名词先行,二、假设先行。前者属于静态的研究,后者往往流于臆想。当然,也有合二为一的现象。

2、要想纠正目前诗词鉴赏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就必须对以往的鉴赏术语和鉴赏原则进行一下反思和纠正,重建那些术语和原则生成的过程,否则只从静态的“名词”上是无法学会鉴赏的。

3、
问:语文课应该教什么

答: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认识并尽可能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这样说可能您会觉得很空泛,但这一点却很重要,因为要用这一点作为反思自己教学活动的准绳。在我的理解里,前面的这句话包含三个要点:

一、语文课上的活动中心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不能喧宾夺主。
二、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认识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为目标。
三、所教的内容的重点在“规律”方面的指导,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扩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9 21: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6楼fenglong88于2011-07-19 10:43发表的 :

1、目前语文研究中有两个现象:一、名词先行,二、假设先行。前者属于静态的研究,后者往往流于臆想。当然,也有合二为一的现象。


   对于这两种弊端,如何处置?
   先是赞成兄的看法,我想,稍微尊重常识的人,都讨厌那种扯虎皮或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
问题是,不能绝对化。
   有些时候,“名词先行”可能是假象,因为那个概念与认同这个概念的人存在某种契合,而这种契合来自于经验。既然是一种认同,未尝不可。当然,进一步谈,即是教育经验的概念化问题。处理教育经验的概念化这一问题时,再慎重,也无不完满——这可能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吧——有弊端,也有积极的一面。
   教育的涉及面太广,情况过于复杂,如果不基于经验,成天大而空地说稳当话,未必是好事。
名可名,非常名。有些时候概念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不必怕概念,也不必因为运用概念有些瑕疵就因噎废食。还是那句话,以手指月,让人看的是月,而不是手指,更不必在乎那根手指指得有没有偏,有没有发抖。
   
   假设先行,并不妨碍研究的进展。虽然希罗多德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物,但是谁都难以预料事情的未来发展。那一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尽管被很多先进的理论家所批判,可是谁也无法否认它的方法论意义。假设先行,后面的求证如果能够小心翼翼地跟上来,有何不可?
   臆想这个词很让人害怕,可害怕归害怕。若是落在想上,也未尝不可。这个词总让我想起那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等同。”(没有查原文,不知正确否?)
   以弟而言,在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之道前,并不完全排斥这两种现象。
   弟从教只是十余年,却感觉这十余年里接触了有典型意义的初中生、高中生、专科生、本科生,这不少的经验,还有那经验积累过程中的臆想,总不能让我释怀。我承认,现在无法厘清其中的一些东西,但生活在继续、思考在继续,自己总会给出一些答案。纵使错误,也无愧于生活和思考。
   因此,觉得有必要把自己当作样本,提供给先生,让我们在探求解决之道时,多一些实证,多一些宽容。
2、要想纠正目前诗词鉴赏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就必须对以往的鉴赏术语和鉴赏原则进行一下反思和纠正,重建那些术语和原则生成的过程,否则只从静态的“名词”上是无法学会鉴赏的。

   鉴赏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能求全,不能期待功到自然成。用一个我不太喜欢的词,“生成”,对,学语文,特别是诗歌阅读与鉴赏,更需要生成。照弟看来,重建术语和原则的生成过程,虽然是一个方便法门,利于教学,可还是一个理想国,有复杂的情况存在。这个重建,这个知识动态化过程,更多的是个人的理解与把握,与别人渐行渐远,与通常讲的鉴赏术语和鉴赏原则,也有可能渐行渐远。
   弟前一段时间所作的《论语》札记,其中就提到了教育教学中智者的心灵对话形式问题。
   要想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可能需要有优秀的老师、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三者粗备,所谓术语和鉴赏原则是什么,已经不重要。如果只有优秀的老师和优秀的教法,那些鉴赏术语和鉴赏原则如果是老师自己的,那就应是自己的生命感悟,是独一无二的,适合自己而能表达清楚、具有引导效果就行;如果不是自己的,别人重建也好、因袭也好,始终隔着一层,始终是静态的。
   如果只有优秀的学生,更无所谓了,他自己通过阅读、体会,通过学和问,也会有自己的独特把握。
   
3、
问:语文课应该教什么

答: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认识并尽可能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这样说可能您会觉得很空泛,但这一点却很重要,因为要用这一点作为反思自己教学活动的准绳。在我的理解里,前面的这句话包含三个要点:

一、语文课上的活动中心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不能喧宾夺主。
二、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认识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为目标。
三、所教的内容的重点在“规律”方面的指导,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扩充。


   这样说,与弟第一条所说正是相同。因为这里面就有概念化的问题。第二条所言的“生成”或先生所言的“重建”,也一样。
   老师不能喧宾夺主,这也快成了口头禅了。弟关心的是,如何不喧宾夺主?所谓实证研究,可能要狠狠地抓住此点,咬定青山不放松。所谓的“课例研究”如果做实了,对于此点的解决,很重要。可惜,很多人概念先行,而不尊重经验,游谈无根。让弟失望。
   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有哪些?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语文教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坦白说,我现在回答不出来,这个运用规律有哪些?更不要说能不能回答完全了。假如非要让我回答的话,可能要装一装样子,“述而不作”了。

   “规律”的指导,这个大原则是对的,先不说如何指导,这个规律就牵涉到人云亦云的普遍规律和需要耗费个人心血的独得之秘。前者是个概念化的问题,后者才是鲜活的,有创造性的,能给人启发的。因此,普遍规律的东西,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如果学生具备阅读能力的话;个人独得之秘,则需要解剖给人看了,将自己的思路化作小狗包弟了。

   以上,并不是有意挑刺,希望兄明白我随黄钟而振动的善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0: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陶梦兄的探讨。

愚以为:“名词”和“假设”在探讨和研究过程中,必然要使用,这是受语言和思维限制的结果。但要验证而两种倾向是否有益于语文教学的发展,还是要从事理事实入手才行,也就是说任何“名词”或“假设”,都要在一定的事实(现实存在)和事理(已经被证实)的基础上建立并展开,如果没有相关的事实和事理做基础,虚指其词、虚盼其景终不会落在一个“实”字上。现在很多人提倡行动,但如果离开了对事实和事理的考察,行动往往就成为盲动了,跟随者也就成了盲从者。影响小的是个人走弯路,影响大的是领着很多人绕道走。而最后的效果往往是成就某个人的业绩。其实,写了这半天,不过是一句话“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对在进行“名词”和“假设”研究的人来说,宽容和理解是要有区分的,对非故意为之的人,理应理解和宽容;对于故意为之的人,宽容和理解则显得十分苍白了——因为这类人只需要别人点头接受。

关于鉴赏基本同意兄所说的动态过程,但鉴赏还是有一定次序的,文字表达还是有一定规律,音韵节奏对人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此外当然还需要一定的生活常识和特定知识。如何整合这些,学生需要一定的指导,也就是说教学不是包办整个过程,教学从来只是教给学生需要的部分,只教那些能教的内容,剩下的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属于自己的学习过程。这就是可以完成学习共性和学生个性的衔接了。

关于“规律”的问题。的确有概念化和设想的问题,因为宽泛,容易误解。能说清这些也非一人之力所能办到的。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语言文字客观存在,在运用之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中既包含知识性的结论(静态),也包含非知识性的习得过程(动态),要想实践规律必然要投入到以动态还原静态的行为当中。

至于阅读过程,其实每个人的感知过程是有相同部分的,而作者表达时不管其如何特异,也要依照一定语言文字运用规律来组织文字,阅读教学可教的不过是综合上面这两部分而已,从相同过程的角度启发学生对语言文字规律的认识和习得,再让学生从这个认识习得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个性,这才是阅读教学的作用。如果只靠学生自己的感悟,这个过程很可能会很长,而结果却又难以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9: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语文新论》( 黄尊生编著 弘文出版社 1978年06月第1版)黄先生是著名世界语学者。书中,黄先生在“五四运动”五十年之后,反思了“文白之争”中的错误认识,对胡适的言论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以前,看香港的语文研究文章,总觉得要比大陆的研究深刻全面,现在看来,在七八十年代,香港语文研究界就已经能够对“文白之争”有了清醒的认识,而大陆地区,虽然有张中行《文言和白话》之类的著作,但依然不能清醒地反思“文白之争”而使语文教育教学的轨道重上正轨。查了查资料,除了这本《中国语文新论》之外,黄先生的专著尚有《国文与国魂》和《中国文字之欧化问题》,以后有机会一定要研读的。

中国语文新论.pdf
http://u.115.com/file/bhdefdb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8: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确趋向,导引思路
——浅说2011年天津卷作文特点与审题构思方法

随着今年高考的尘埃落定了,人们对2011年高考的试题热议已经稍有降温,但对于下学期进入高三年级的师生来说,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工作起码还要持续一年之久。在所有的题型当中,作文由于其所占的比例,更为引人注目。现就2011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目谈一谈作文训练时应该注意的内容。

一、作文命题方面的分析

一般来说,面对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抑或是给材料作文等等,这些只是样式的区别,而最重要考察的是考生自由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每一年的作文题目,都吸引着每个人的眼光,这种吸引的意义不单在本年,还涉及下一年的命题趋势。去年天津卷的作文题目“我生活的世界”是话题作文(具体内容略),而今年的题目如下。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今天,更多种类的镜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望远镜将我们的视线引向远方,显微镜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哈哈镜变幻出多样的自己,三棱镜在我们面前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些镜为我们打开了多维的空间,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深邃,心灵更加明澈。

请从望远镜、显微镜、反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择两种镜,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二者比较,我们可到看出今年天津卷作文命题的三大特点。

1.形式依然延续去年话题作文的模式,有一定的稳定性。用材料做引导,对学生作文内容有一定限制作用。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自主建构的空间。这两年天津的命题者秉承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理念,从学生生活中撷取相关的内容。几种镜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就避免了学生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因为学生对物“熟”,才会有“巧”思,才会有创新的机会。

3.限制中又不失开放,多元与自由并重。去年的话题是“我生活的世界”,而今年的命题直接写明要从五种镜子中进行挑选。乍一看上去,这种范围的缩小是不利于学生的发挥的,但命题者“请从望远镜、显微镜、反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择两种镜”的要求又在有限的范围内增添了多种的变化,为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提供了舞台。

有学者指出好的作文命题者在“拟题时要有两个原则:其一是题目要有弹性;其二是题目能考核考生的剪裁、组织材料的能力、写作表达的艺术技巧和个人识见。”如果以这两个原则来衡量今年天津的作文题目的话,天津的命题者无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而笔者相信以上的三个特点也会是2012年天津作文命题的走向。

二、审题的要求

一般来说,每个人在开始写作文之前都要进行一番审题工作,但为什么要审题,怎样审才算基本合格呢?很多学生未必清楚。第一个问题如果简单回答的话,就是题目明确要求,避免跑题现象发生。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会复杂一些,起码要通过分析的方法完成“定范围、定性质、定基调”三个内容才行。下面注意进行以下说明。

定范围。无论何种作文都是先给出一定的范围,让学生在范围内进行创作。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起点作为比较的标准。而这个范围,有的是明确告知的,而有的则是隐含在所给的材料当中的。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

在这两句话中,既谈到了“镜”的实用意义,又谈到了依附于“镜”的派生意义。这两种意义已经隐含了一个范围“镜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个关系体现在“认识”的提高上。结合要求中的“感悟”来说,可以确定,这个作文,要谈对“镜与人”关系的“感悟”,而且要谈得有一些深度(由“丰富、多样、更加”等词语可以确定)。

定性质。知道了允许行文的范围是第一步,再下来是就是根据材料的内容确定作文的性质了。这里所说的“性质”是根据所给材料判断,作文要求的范围中的侧重点是什么——是侧重感性的,还是侧重理性的。比如天津卷2010年所给的材料当中“缤纷”“跳动”“温馨”“神奇”“平凡”等词语就侧重于感性,而今年的材料中“视线”“瞻前仍可顾后”“多维的空间”“视野”“思想”“心灵”等词语明显是偏重于理性的。在这里要注意,明确了材料中对“性质”是为了及时调整文体思维,从而好确定自己所要写的文体。

定基调。这里的基调是指感情基调。有的同学说,我的作文我做主,我写的什么基调就是什么基调。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作为有统一评价标准的作文是有一定的基调要求的。简单地说,考场作文所要求的基调都是积极的、向上的、光明的,如果作答时不注意这一点,不合要求不说,也很难说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做法。具体到这次作文题目中来看,“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开阔”“深邃”“明澈”等词语都是指向积极方面的,所以可以确定这次作文所要求的基调是昂扬向上、深入有益的。

做完了上面的“三定”,审题的工作基本上就完成了,其实完成的“三定”的过程,也是“定神”的过程,只有让自己的“神”定住了,才可展开下一步构思的工作。

三、构思的展开

一般教师指导作文时,审题之后接着的是“立意”,这样其实并不是十分准确。因为一篇文章的“意”能否“立起来”,并不是以作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主要依靠相关的思考和材料是否充实。有的学生审题后马上“立意”,但写到一半的时候,发现要说的已经都说完了,这种状况的产生虽然有学生表达能力方面的问题,但更主要的还是仓促立意,没有完整构思的结果。所以构思一定要先与“立意”展开,而且在构思过程中要多立几个意,然后挑选一个可以完篇的立意来写。

那么具体到“几种镜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构思呢?

在材料中其实已经给出了一些形象表述了,我们还要进行一下总结,才能成为具有可操作的思路。(当然如果想简单的话,只要顺着材料的内容做“具象语言抽象化”“抽象语言形象化”的过程就行了。但是我们为了以后能够很好地应用还是烦琐一点的好。)

思路一:从物品的发展史入手进行构思。几种镜的发展其实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渐进步而产生的,每一种镜的出现都对人类认识世界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围绕对几种镜发明过程谈发明者的贡献,推动人类进步的意义,如显微镜开创微生物学的意义;可以从望远镜外形的多变,说明认识世界有不同的手段;可以从反光镜的诞生强调安全意识、“回顾”的重要性……

思路二:从人与物品的接触史入手进行构思。如果说第一种思路是“几种镜与人类世界”之间的关系的话,从接触史入手则是注重于“几种镜与个人世界”之间关系。如,我第一次见到哈哈镜的情景,第一次看到三棱镜的惊奇,使用显微镜的经历等等都是可以供参考入文的内容。

总之有了这两种“史”的梳理,在思考过程中随着对物的不断熟悉与思考,人的感受自然会逐渐清晰起来。这时候就可以本着“物性人情”的契合点下一番选材取材的功夫而自然进入“立意”的工作了。至于从“立意”以后的工作则“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事情了,在这里笔者也就不赘述了,但笔者想信,经过这样的思考,每个人都能写出既不偏离题目又属于自己的文章来,而且我们基本上可以告别“千人一面”的情况了。

以上是笔者就结合2010年和2011年天津卷作文题目所作的一点整理分析工作。希望能对关心天津作文题目走向的广大师生有所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0: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课堂上传授的既有知识性的内容,又有智识性的内容,二者的结合才是较理想的课堂。虽然智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只有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分析和梳理,让学生完成切身的智识上的增长,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否则,只是单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由于缺少智识对知识的统率和修补,所以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趋消亡。而目前的语文教学从课堂到测试依然有很多停留在知识上,而未进入到智识的层面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8 10: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1楼fenglong88于2011-09-07 20:42发表的 :
语文课堂上传授的既有知识性的内容,又有智识性的内容,二者的结合才是较理想的课堂。虽然智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只有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分析和梳理,让学生完成切身的智识上的增长,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否则,只是单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由于缺少智识对知识的统率和修补,所以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趋消亡。而目前的语文教学从课堂到测试依然有很多停留在知识上,而未进入到智识的层面上来。



深表赞同,我一直想在这方面有所推进,至少要从点上面深入、摊开,因为指出病兆还比较容易,可是如何改进或革命,就是很困难的事情了。如果大家联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18: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2楼陶梦于2011-09-08 10:56发表的 :



深表赞同,我一直想在这方面有所推进,至少要从点上面深入、摊开,因为指出病兆还比较容易,可是如何改进或革命,就是很困难的事情了。如果大家联手呢?


非常愿意与陶兄和有志于此的仁兄一起探讨改进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9 13: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如有一线教师参加,我愿拿威望答谢

引用第93楼fenglong88于2011-09-08 18:16发表的 :


非常愿意与陶兄和有志于此的仁兄一起探讨改进之路。
很荣幸!我们如何展开,想听兄的高见和安排。其他同行如果愿意参加,我个人愿意拿出威望作为答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6: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如有一线教师参加,我愿拿威望答谢

引用第94楼陶梦于2011-09-09 13:56发表的 Re:如有一线教师参加,我愿拿威望答谢 :

很荣幸!我们如何展开,想听兄的高见和安排。其他同行如果愿意参加,我个人愿意拿出威望作为答谢。


陶兄所言高见和安排着实是抬举我了。我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思考最早的初衷不过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自己所写的不过是一些思考所得的东西,实在是并不系统,也从未归类整理过,不过是随意漫记而已。如果要探讨深层次的问题,恐怕力有不逮。实在没有办法的话,不妨征集一些关心语文教育教学的老师所遇到的问题,然后再找一些突破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9 22: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Re:如有一线教师参加,我愿拿威望答谢

引用第95楼fenglong88于2011-09-09 16:12发表的 Re:Re:如有一线教师参加,我愿拿威望答谢 :


陶兄所言高见和安排着实是抬举我了。我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思考最早的初衷不过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自己所写的不过是一些思考所得的东西,实在是并不系统,也从未归类整理过,不过是随意漫记而已。如果要探讨深层次的问题,恐怕力有不逮。实在没有办法的话,不妨征集一些关心语文教育教学的老师所遇到的问题,然后再找一些突破口。


   兄也不必客气,一线工作,总是离问题最近,弟已经离开一线,“一朝不朝,其间容刀”,生疏了,紧要处在哪里,兄提出来,我或可以帮着拾掇一二。
   征集问题是必要的,弟因为家中有人生病,整日在医院和家之间奔波,目前无暇顾及。当然,弟也没有那么多的人脉,此间哪些ID是同行,尚不了了,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一个问题。故此,真诚地拿出威望来答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7 18: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重估“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


中国文化中,文学部分只有诗歌是最发达的,其他均非其所长,而有益于经世致用的文章为文化传播的主流,而西方文化则以文学为主流,至于文章方面但多是宗教问题、哲学问题,史学虽有但不发达。从五四之后,注重西化遂使传统文化不被重视,使得文章之学颇受排挤,建国后模仿西方的学制和教材,偏重于文学而于实用的文章更不重视,以致于在文化上不中不西,偏离实际。愚以为,语文界一直以来没有摆正文学的地位,而错误地夸大了文学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0 18: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6楼fenglong88于2011-07-19 10:43发表的 :
1、目前语文研究中有两个现象:一、名词先行,二、假设先行。前者属于静态的研究,后者往往流于臆想。当然,也有合二为一的现象。

2、要想纠正目前诗词鉴赏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就必须对以往的鉴赏术语和鉴赏原则进行一下反思和纠正,重建那些术语和原则生成的过程,否则只从静态的“名词”上是无法学会鉴赏的。

3、
.......

关于第三条中“一、语文课上的活动中心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不能喧宾夺主。”,我深表赞同。我们的课堂上,老师讲说的太多,学生成了“看客”了。教师的讲解一定要以学生所需为前提,一定要以学生能懂为依归。否则,自说自话,“对牛弹琴”,实在失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0 21: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8楼lsg003于2011-09-20 18:14发表的 :


关于第三条中“一、语文课上的活动中心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不能喧宾夺主。”,我深表赞同。我们的课堂上,老师讲说的太多,学生成了“看客”了。教师的讲解一定要以学生所需为前提,一定要以学生能懂为依归。否则,自说自话,“对牛弹琴”,实在失效。



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是不是与师范教育的失败有关。语文教师不是好当的,吊诡的是,现实生活中,语文教师这个职业,是没有门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8 12:44 , Processed in 0.40331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