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zs2k

[【读书进行时】] 老Z乱翻书之宋人绝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5 18: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9楼louselice^_^于2015-05-15 15:51发表的 :


我猜“依前”现在很少听到的原因,跟“以前”的逐步广泛使用有关系。“依前”这个副词,因为读音上跟“以前”比较接近,所以慢慢就不使用了。

这是我个人凭想象臆断,没有去考察“以前”出现的时代和“依前”是从什么开始消失的。手头没有语料库,实在抱歉哈。要是说错了不要打我。

有道理,我也没有语料资源,先赞同。

语言的流行有时不讲道理,常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先入为主,后面的再好再有道理也要让贤;一种是强行夺嫡,因喜好或崇拜而后发制人。后一种的例子包括毛公的“搞”、邓公的“硬”。

邓公的“硬”到了北京音里面变成零声母,读起来很平庸,在西南方言中是有声母的,就是论坛流行的仿西北方言的“偶”、“额”的那个声母,“硬”在西南方言中那是非常鲜明生动有气势的。这就好比川菜进京,常常结合北方口味,结果川不川京不京,等而下之的是麻辣火锅煮海鲜,鲜味不见而腥味放大;相比之下湘菜更能坚持自己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5 22: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0楼zs2k于2015-05-15 18:05发表的 :


有道理,我也没有语料资源,先赞同。

语言的流行有时不讲道理,常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先入为主,后面的再好再有道理也要让贤;一种是强行夺嫡,因喜好或崇拜而后发制人。后一种的例子包括毛公的“搞”、邓公的“硬”。
.......

2k兄所言极是,语言也是优胜劣汰的:)另外兄举得方言例子我没有概念,我是北方人,找机会下个方言片段听听,感受一下,谢谢2k兄让我开阔了眼界。

关于“依前”、“依旧”和 “以前”,我找到3篇论文,摘抄如下。

=========================================
“以前”在先秦就出现了,自两汉 以后,“以前”、“以后”的使用,不但数量大量增加,用法也复杂了。与先秦时期相比,最突出的发展就是出现了分割时间和历史范围的用法。
(王明仁《从古汉语看 “以前”、 “以后”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31卷第4期,2009年7月)

“依前”在中古时期就已成词 ,但用例较少,多见于唐宋以后。(宋相伟(《副词“依前”虚化过程探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第27卷第2期,2006年4月)

“依旧”最迟在晚唐时期,述宾短语“依旧”发生了词汇化,固化为动词,意义是“跟原来一样”。“依旧”词汇化的动因是韵律制约、“组块”心理、高频使用等。动词“依旧”在连动结构“依旧VP”中又发生了语法化。在“依旧VP”中“依旧”动作义弱化,[+不变性]语义特征凸显,语义重心后移,连动关系重新分析为状中关系,逐渐演变为一个表时间义副词。(李雪 《“依旧”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9卷第7期,2014)
=========================================

由上可以猜测,“依前”和“依旧”出现和使用的时间差不多,存在着竞争关系。而“以前”在上古汉语就有,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衍生出更多更广泛的用途。“依前”很有可能因为与“以前”读音相似,容易产生歧义,虚化成副词后,慢慢被“依旧”替代了。



以上只是根据三篇论文的推测,我自己还是没有动手去搜索语料库证实,也没从语音的角度去考虑“依前”消失的原因,还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14: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谢谢车车兄,不知“依还”有没有人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15: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2楼zs2k于2015-05-16 14:42发表的 :
学习了,谢谢车车兄,不知“依还”有没有人研究。
邵雍“穷愁不服春辜负,酒病依还似去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15: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寄亳州秦伯镇兵部》其二 邵雍

人事纷纷积有年,何烦颦蹙向花前。
万般计较头须白,饶了胸中不坦然。

颦蹙,皱眉皱额。《颜氏家训·治家》:“尝寄人宅,奴婢彻屋为薪略尽,闻之颦蹙,卒无一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15: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水吟》 邵雍

春水渌成波,成波无奈何。难将染佗物,止可染轻罗。

渌,同漉,渗滤。

佗,别的,其它。

轻罗,轻薄的丝织品。罗,原指捕鸟工具,后借指丝织品、丝织法,如绫罗绸缎。罗衾不耐五更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16: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夜吟》 邵雍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一般,一样,同样。俗语:为人不做官,做官也一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17: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承袭还是抄袭,这是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已经困扰了若干代人,或许还将困扰若干代人,一直对文学创作产生着持续的压力。这个问题不好解决,依老Z一贯德性,解决不了的问题绕道走,所以2K兄决定在本帖再2一回,考察考察压力之下的不同应对之道,以及由此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补充一句,当然主要以宋人绝句为例哈。

方法一,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以宋人邓绾的话来命名此种方法还是比较有趣的(原文: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翻译成今天的话也行,比如普通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园地的“赚自己的财富,让别人羡慕去吧”等等,都属此类主张。其特征,从目的性看,不以诗文(创作)求名求利,以自娱自乐为主;从结构上看,不拘形式,包括创意、风格、句式直到现成句子;从态度上看,模仿也好、因袭也罢,不在乎不在意不以为然,一句话不鸟你,相当多的人至少在某个时段都有这样的情愫、这样的行为。

童鞋们也可把此种方法理解为不在乎是否原创,不在乎原创程度,写诗主要是表达某种感情,甚至只是应酬,又不是发表论文,何必非要创新,再者说了,就是创新非得整体创新?局部创新行不行?组合创新行不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行不行?后面这些可都是现代意义上标准的创新。

但是压力还是存在的,面对压力诗人们犹豫了、露怯了,正是通过他们犹豫的行为,我们才能窥见其内心,甚至才能判断其诗作是因袭(模仿、借用)还是巧合撞车。

邵雍有一首《月陂闲步》,“因随芳草行来远,为爱清波归去迟。独步独吟仍独坐,初凉天气未寒时。”最后一句明显借用韩偓的《已凉》,借用就借用吧,非得把已凉改为初凉?都说未寒了,初凉已凉区别有多大?不如稍后的谢懋借用得彻底:“西风庭院雨垂垂。黄花秋闰迟。已凉天气未寒时。才褪单衣。睡起枕痕犹在,鬓松钗压云低。玉奁重拂淡胭脂。情入双眉。”这就是我说的犹豫。其实邵雍这首真心不错,借用得好,一改韩偓的惆怅,转为清新自然。没有选,一是韩诗比较有名先入为主,同样创意有一首够了,二是改为初凉不那么爽快。

传说李白登黄鹤楼见崔颢题诗,搁笔感叹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后过金陵,写了《登金陵凤凰台》,明显有模仿痕迹,连用韵也相同。其实李白的凤凰台也真是写得好,在自己集子中不差,比崔颢诗也不差,遗憾后世唐诗选本少有选李白这首的,假如没有李白的感叹,如果这个感叹不符合李白性格,以李白的名气,后人或许会说,两首诗一时瑜亮、异曲同工吧。

不同的人,对是否因袭、抄袭认识不一,标准也不一样吧,有的标准较严,眼里揉不得沙子,好比丐帮中的净衣派,有的标准较宽,那就是污衣派了,不用问,老Z一定是污衣派。其实两派的差别没有争议体现的那么大,比如上面例子,不写、不选的动作,是否表明了作者们、读者们对因袭判断具有共同基础?存在共同认可的最大公约数。

很多电视剧改编自小说,改编本身就是二次创作,创作成份多少而已。电视剧《潜伏》改编自龙一的小说,原著一万多字,写得一般,改写为剧本,水平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你说编剧是否创新,是否抄袭,借用了小说的故事梗概而已,敷衍成30集长文,但不注明改编,那是不行滴,人家要告你。

可以推测,同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借用借鉴,大家比较净衣,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借用,大家比较污衣。同时,以某种方式告知借用,是免除争议的不二法门,由此我们引出第二种应对压力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6 21: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2楼zs2k于2015-05-16 14:42发表的 :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谢谢车车兄,不知“依还”有没有人研究。

2k兄这次可是夸错了。我用二手材料来证明问题,是要被先生骂死的。

“依还”的组成方式跟“依前”“依旧”是不同的,等我找找材料再跟兄讨论这个问题。

我也是污衣派,只要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就不算是抄袭吧?很多时候都是“英雄所见略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22: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8楼louselice^_^于2015-05-16 21:23发表的 :


2k兄这次可是夸错了。我用二手材料来证明问题,是要被先生骂死的。

“依还”的组成方式跟“依前”“依旧”是不同的,等我找找材料再跟兄讨论这个问题。
.......
的确,尽管词义有交叉点,依还结构与依旧不同,应该是联合式,依然+还是(还读若huan2),差点忘了,还有一个同义词叫仍还,仍然+还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00: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官新定寓兴三首》其一 张伯玉(仁宗时人)

关山雨雪征人泪,京洛风尘倦客心。
谁信子陵溪上去,一川秋净涤烦襟。

新定,即睦州。天宝元年(742),改睦州为新定郡,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复改新定郡为睦州,属浙江东道。治所在今浙江省建德市。作者三十岁时初任睦州通判。

子陵,东汉隐士严光,子陵滩在富春江上,属桐庐县,时为睦州所辖六县之一。

烦襟,烦闷心怀。王勃 《游梵宇三觉寺》诗:“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00: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云溪醉归》 张伯玉

每日溪头醉脸红,归来庭院夕阳中。
依稀听得家人语,扶起五云溪上翁。

五云溪,即若耶溪,在越州山阴县东南,今属绍兴。作者时任越州知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11: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9楼zs2k于2015-05-16 22:24发表的 :

的确,尽管词义有交叉点,依还结构与依旧不同,应该是联合式,依然+还是(还读若huan2),差点忘了,还有一个同义词叫仍还,仍然+还是。
又搜索了一下,似乎是个能产模式。

依旧--仍旧--照旧

依还--仍还--照还

意思都一样。接下来

依旧--依前

照旧--照原--照样

仍旧的没有发现。

或许是语言嬗变时期留下的语言化石,没想到依然(仍然、依还、仍还、照还)活着。

谢谢车车。都是同义词,使用上然组与还组相同;也能说依旧(仍旧、照旧)活着,但感觉略异。

样组只有照样活着,依样意思完全不同。

可以说照旧(照样、照原)活着,但不能说依前活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21: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月四日》 蔡襄(1012-1067)

今朝才见雪泥干,日薄云低又作寒。
家山千里何时到,溪上梅花正好看。

日薄,云转厚、云转低,冷空气控制局面。

家山千里,作者故乡在兴化仙游(今福建),通常情况下农历正月梅花已开。此时作者当在西京(洛阳)或东京(开封)任上。

由眼前天气变冷,推测春天或将延后,转而联想家乡春天,忽起故乡之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21: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闻福昌院春日一川花卉最盛》其二  蔡襄

山前溪上最宜春,千树夭桃一雨新。
争得扁舟随水去,乱花深处问秦人。

夭桃,《国风.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争,代词,同“怎”。

秦人,用《桃花源》典。

此时作者当在福州任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22: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山渡口占》 蔡襄

江上行人空自愁,壮年双鬓已惊秋。
不知风里千重浪,何事无情也白头。

方山渡,在今闽侯县南通镇,宣和六年前为福州南下主驿道。

惊秋,两鬓斑白如霜。

口占,脱口而出的诗作。

蔡襄诗和他的书法一样,稳重大气,风格近唐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23: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承袭还是抄袭,这是一个问题(二)

方法二,俺是真小人,不是伪君子。据说当年西贡当局议会,有大骂对方为岳不群者,不惜标榜自己为左冷禅,采用的也是这个方法。

科学从来就不是真理,而是经验的累积,一定要说它包含有真理成分,那它也只是相对的暂时的“真理”,不断被修改,从未被抛弃而已。还有人主张科学是无限接近真理的“真理”,假如你同意此说,那也就是同意了科学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理,这就好比素数是无穷多一样,随你给定任意大的素数,我们都能轻易构造出一个更大的素数。

科学昌明如今天,仍有很多未知领域,科学不能包打天下,也不必包打天下。科学或许会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地到你那里,但那是以后,就任意一个“当下”讲,都会存在科学领域之外的知识,不属于科学一点也不丢人。但是,假如本来不是科学,非要说成是科学,这就叫伪科学。

回到我们的主题,你的诗文不必一定创新,更不必要求整体创新,不管是文以载道也好,诗言志也罢,内容始终是第一位的。但你不能明明没有创新,硬要说是原创,或误导别人以为原创。

道理好讲,实践却难。自有文学创作,便伴随着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者的尺度有宽严之分,文学创作者的应对有粗细之别,长期博弈的结果,聪明的古人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平衡方法,那就是“集句”,有时也叫“联句”。

所谓集句,就是明着告诉你,我这个无关原创,基本来自前人,至于组合以后有没有新意你自己判断。
有的批评者“眼睛瞪得像铜铃”,或许也包含着展示涉猎范围广、知识面宽的意思,对不起,不给你这个机会,所以有的集句者逐句标明原作者,变态的还会标明出处。
看着是否有些眼熟,没错,这就是我们标榜的现代论文引文规范的雏形,有的论文作者只在文后附参考文献,有的则将每个引用都标明出处。

实践中的集句爱好者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热衷于做智力体操的,不要以为不是原创就容易,要考虑整体构架、谋篇布局、合辙押韵,还得句句都有出处,常常比原创更困难,这就好像你指导别人写作(研究、工作),一次二次三次都不行,恨不得夺过来倚马一挥而就。
另一种就是工作繁忙者,纯粹为娱乐为放松而集句,比如韩琦、比如王安石、比如韩绛,都喜欢集句,前者更有几十上百句的长集句,三人都做过宰辅,繁杂事务一定很多,痴儿了却公家事(山谷),故纸堆中觅小诗(俺也学学集句),有何不可。

胡乱集句容易,认真集句困难,这就好比音乐中的练习曲,李斯特、帕格尼尼有木有,但是再难也只能炫技作练习,所以诗文创作最终还是要回到创作上来,这就是即将上场的第三种应对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9: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剑州芋阳铺见腊月桃花》 蔡襄

可笑夭桃耐雪风,山家墙外见疏红。
为君持酒一相向,生意虽殊寂寞同。

南剑州,五代南唐保大六年(948年)升延平军置剑州,治所在剑浦县(今福建省南平市)。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以利州路有剑州(今剑阁、梓潼),改为南剑州。

见于故宫博物院藏蔡襄《自书诗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20: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月八日山堂试茶》 蔡襄

湖上画船风送客,江边红烛夜还家。
今朝寂寞山堂里,独对炎晖看雪花。

雪花,宋代瓷器,瓷釉呈现点状,有如雪花,常见于茶具。

昨日送客夜还家,今朝寂寞独分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20: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偈三首》其二  释洪英(1012-1070)

宝峰高士罕曾到,岩前雪压枯松倒。
岭前岭后野猿啼,一条古路清风扫。

偈,偈陀,梵语“颂”,即佛经中的唱词。简作“偈”。读音ji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4 20:39 , Processed in 0.45436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