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陶梦

[【辩证轩】] 陶梦和陶夫人的教育实证研究点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17: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9楼hzyuan于2011-04-25 22:53发表的 :
这个教案很难评价,因为信息量不足。

首先,我手头也没有这本教材,单凭一篇课文,无法确定教材以各种方式所呈现出的对本课文讲授的要求所在。这各种方式包括了,单元要求,课文类型,课文导语,及习题设置等。这其中,我个人经验,以为尤以习题设置为重要。我在指导实习生备课时,要求他们在设计教案之前,首先要背诵课文,其次,写读后感,然后就是研读习题。这研读习题,不仅仅是做答案,更重要的是,揣摩编者的出题意图,以及揣摩各习题间的逻辑关系。这是因为,不仅仅在习题中,已经包含了教案设计的目标及重难点所在,而且,通过对习题间的逻辑关系的梳理,可以把握本课文研读及教学的层次与步骤。
其次,这是个简案。我是要求实习生必须备详案,只有在详案和以后的试讲中,才能真正发现问题的所在。我们即以学生所预设的教学目标而论,

.......



感谢兄的指导。已经转给我的学生。

兄所说的备课要注意单元提示、课后习题之类的,他们都知道,就是操作起来,还只有皮毛上的功夫。这需要时间。——用这个学校的主流研究思路来说,让已经被学校和院系同构的他们,自己去慢慢生成吧。呵呵。

要与兄商量的是:语文教学,知识传授固然重要,观察习惯、能力和体验不同情绪的能力也很重要。现在的孩子,笔下无文,目中无物,心中无情。这些方面的引导,不可缺少。

再就是,由一个切口进入,这个切口最好具体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8 06: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对切入口的一点想法。

阅读的切入口

教师的切入口不同于学生的切入口,有时即便教师切进去了,学生却留在外面了,教师只能往里拽学生。不要以学者和作家的眼光切入,要根据学生的感受切入。

解读课文时教师要“有我”,而在授课时要“无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09: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以前对切入口的一点想法。

引用第41楼fenglong88于2011-04-28 06:24发表的 以前对切入口的一点想法。 :
阅读的切入口

教师的切入口不同于学生的切入口,有时即便教师切进去了,学生却留在外面了,教师只能往里拽学生。不要以学者和作家的眼光切入,要根据学生的感受切入。

解读课文时教师要“有我”,而在授课时要“无我”。




   嗯。切入的时候,经常发生这种情况。
   陶夫人在这方面多有实践,我们还没有进行具体的总结,个人的粗略印象是:教师不可以性急,讲述一些故事,或现实或古老,指向当下,指向学生的兴趣点,围绕课堂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有时,只要一个问题就够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生群会有不同的关注重点,由此引入,一着定输赢。
   毫无疑问,语文老师应该都曾有过拽学生的经历,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那种孤独、痛苦和小心翼翼,让人难堪,让人有劲无处使。但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经验不足,或是备课不充分,如果认真对待,总会减少到无限小的。
   由“切入”而想到了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目前的教改,个人觉得,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理论研究者不能像教师那样,抓住主要的脉络,让教师去生成,您看所谓的“课程管理”变成“课程领导”、所谓的“课堂建构”啊“生成”啊、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啊等等,其要点只有一个,那便是尊重人、“立人”。以尊重人、“立人”为出发点,为归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下,可以享受自己的课堂,主动学习和思考;教师可以在学生思维的火花中受到启发,获得进步,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快乐;研究者也可以不再独自向学而无实践战线上的朋友,只要把教师当成是一个可以自我完善的独立的知识人,只要变“对教师说话”为“与教师商讨”,只要变“观察、批评、建议”为“合作、分享、共建”,把教师当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在中小学课堂上教学一样,都是为了“立人”——当然,研究者不仅要“立”中小学的同学,还要“立”教师——那么,很多问题的解决要相对容易一些。

   ——最要不得的就是像今天这样,术语满天飞,理论满篇窜,教师四处闪,“阴阳课表”随处见。
   最近正在写这方面的文章,望先生教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11: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的知识都是活知识,活知识对人类认知心理的揭示是殊途同归的,今天在整理资料时重读了有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介绍,实获我心,记录于此,以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警示自己勿做创新之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建立了能客观地揭示演员创作规律的科学体系,“体验”是这个体系

的基础,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看来,演员体验和再现形象时,并不丧失自己的主观思想,而

是要监督自己,为自己身上所产生的创作态度而高兴。演员在舞台上是与同台表演者交往,

而不是与观众打交道,但任何时候又不能忘记观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善于控制自

己,善于将整个剧本和角色的潜台词和最高任务传达给观众,善于权衡自己创作的内在潜力

和其外在表现的可能性,以便能正确地配置这些条件并合理地运用为角色积累的材料,所有

这一切不仅要求在创作时要有激情,而且要有理智,以及感情与理智的和谐与统一。演员需

要的是在理智指导下而充满崇高精神的“体验”,以及能自觉揭示人物的主要东西即再现其

本质的“再现”。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反对用诸如“凭本色表演”、“神的灵感”、“真正天才具有的

创作敏感、直觉、悲剧的激情”等等这样一些虚张声势的话来确定戏剧艺术的本质,他找到

了发展演员的创作特点和才能的途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要求演员尽可能地接近角色,

舞台动作在具体的规定情境中尽可能地接近生活动作,达到惟妙惟肖的生活的逼真性,而让

观众过假定的“第四堵墙”窥视到生活的真实,从而给观众身临其境的真情实感。斯坦尼斯

拉夫斯基也非常重视戏剧艺术的思想倾向性,要求戏剧艺术的倾向性在情节中自然地表露出

来,让观众把在演出中所接受的东西体会出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样重视戏剧艺术的感染

力,并且与生活的真实以及戏剧艺术的倾向性和谐统一。可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

体系的核心即是真、善、美的统一。

按:
  “善于控制自己”、注重能动性,说得多么好啊。
  教师的表演性如何把握,是那些会上公开课的老师的表演吗?是发自内心的生命及生命感悟的演示吗?上一楼所讨论的“切入”问题,与此不谋而合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8 12: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以前对切入口的一点想法。

引用第42楼陶梦于2011-04-28 09:14发表的 Re:以前对切入口的一点想法。 :




   嗯。切入的时候,经常发生这种情况。
.......


陶梦兄所言“先生”二字实非我所能担当得起的。探讨问题,无所谓先后,均是为了明理而已。希望陶兄不再用这二字如何?


学生对文本的切入,有读前开始的,读后开始的,前者多是基于教师的引导,后者多是基于学生的感知。有时教师的引导得好,学生也是能很好地走进文本的,但这样终归不是靠自己的历练而获得,所以最终能否从文本中走出来其实是未知数。而基于学生感知的切入,因为学生自己下了一番功夫了,所以自然会有其切身的感受(此处,还应考虑学生对文本敏感程度和表达方面的内容,暂且不说了),而这种感受正式我们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文本切入口。所以,在授课之前,应该注重预习的工作,如果没有预习的工作,也要在课堂上留出让学生感受的时间,必能够及时反馈到教师那里,而教师再根据反馈的信息决定引导的方向——当然,这里又涉及到教师的各种能力方面了。

至于实际操作原则,我所能说的也是自己所思考的泛泛而谈,因为原则本身就是静态的,所以能否应用还要具体的活动来证明。姑且说说我以前的认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动态行为,一入一出,“一入”是阅读活动,“一出”是鉴赏活动,两方面各有不同的原则,“一入”的原则是“识体知类,解文以法”,这实际上是做的形式方面的工作;“一出”的原则是“源感析文,律感以则”,这就涉及到内容深入方面了。我觉得想找准文本的切入口,还是从“源学生之感而去展开分析”的角度去操作,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8 14: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听课,很受益!
在高中教学也有好几年了,也积了一丁点的教学实践经验。但近一两年来,发觉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不进反退的危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9 06: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5楼五更风于2011-04-28 14:20发表的 :
来听课,很受益!
在高中教学也有好几年了,也积了一丁点的教学实践经验。但近一两年来,发觉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不进反退的危险。   自我分析后,原因可能是相关的教育理论太欠缺,更谈不上系统的教育知识结构了。 近来也下了一些教育书籍翻翻,但越发混乱了,尤其是语文这个科目,争论得太厉害了。我看陶先生、fenglong88先生诸位皆为专业人士,能否给俺推荐个书单呢,好让我好好地再去充充电,少走些弯路。


这种书单不是一个人能列出的,主要是因为自己也是在补充和学习中,一年多前跟其他老师探讨过一个集体学习的单子,虽然有些书还没有看过,但正在完善中。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7335634/

语文研究集体阅读书目(暂拟)
一、逻辑学、哲学、社会学基本书目

1.普通逻辑学 姜成林 中央电大出版社

这本书没有找到。看了看其他的同名书籍,找了一本暂代。

http://u.115.com/file/f4969c03b
普通逻辑学张友谊.pdf

2.语言学概论 胡明扬 语文出版社
http://u.115.com/file/f4bfcf04bd

3.哲学修养十五讲 孙正聿 北大出版社
http://u.115.com/file/f459f026cf

4.社会学教程 王思斌 北大出版社
http://u.115.com/file/f4d54b2bda


5.文化哲学十五讲 衣俊卿 北大出版社
http://u.115.com/file/f48ed1cdba

6.《语文:表现与存在》

http://u.115.com/file/f4804e0a73
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pdf

http://u.115.com/file/f42e8f16bf
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pdf


7.《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

8.《语文教育哲学导论》

9.刘永康《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


10.《语觉论_儿童语言发展新论》

http://u.115.com/file/f4b786340e
11.《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http://u.115.com/file/f45a986cc


12.金克木《文化卮言》
http://u.115.com/file/f449044f3b

13.《语言哲学》
http://u.115.com/file/f4f9543268


14.实践理性论  张伟胜 浙江大学出版社

15.中国传统哲学通论 宋志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6.言语交际学 刘焕辉 江西教育出版社
http://u.115.com/file/f4144ffa29


17.字本位与汉语研究 潘文国
http://u.115.com/file/f43e8b8395

18、《语言与人生》
語言與人生及xls文本檔打包

http://u.115.com/file/f457f15f59



二、语文课程论阅读书籍

1、语文教育研究大系 1978~2005 理论卷 上海教育出版社
http://u.115.com/file/f49d0306d1

2、语文课程的基础研究 苏立康 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第二版)
http://u.115.com/file/f4fd4b1b53

4、语文科课程论基础.pdf
http://u.115.com/file/f49df20060

5、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pdf
http://u.115.com/file/f44ef812a9

6.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pdf
http://u.115.com/file/f4a560bc7e


三、现代语文(国文、国语)教育相关书籍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
http://u.115.com/file/f49e9cd5fa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1
http://u.115.com/file/f4f451d5d3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2
http://u.115.com/file/f4ae106667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3
http://u.115.com/file/f49ac92886

中学国文教学法蒋伯潜
http://u.115.com/file/f4327e8fa9

文话七十二讲.pdf
http://u.115.com/file/f42129985e

中国百年语文课程教材的演进.pdf

http://u.115.com/file/f488d0d4c1

中国百年语文教材编制思想评析.pdf

http://u.115.com/file/f496be52b1


四、港台地区中文、国文研究

1、本文化和跨文化的教与学方式:语文教学的含意.pdf
http://u.115.com/file/f41755ed47

2、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
http://u.115.com/file/f4c187244

五、语文名家教育思想研究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pdf
http://u.115.com/file/f4e22facf0


2.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概说
http://u.115.com/file/f47072d41b

六、前辈著述

郑光曦:语文教学古今谈 (力荐)
http://u.115.com/file/f04e194cb1

张志公:漫谈语文教学
http://u.115.com/file/f49ef5fa84

张舜徽:广文字蒙求
http://u.115.com/file/f4ce03201a

七、相关阅读

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札记》
http://u.115.com/file/f4d2ccb4ae




除了上面单子中列的,最近翻看着的可以参考的书陈日亮《我即语文》、《论证是一门学问》、《上学的烦难》、《上学真的有用吗?》、《文心》、《文章讲话》、《夏丏尊与现代语文教育》 ,还有台湾章锐初先生的《怎样教国文》、陈品卿所著《国文教材教法》,教育类的贾馥铭先生的《教育的本质》、田培林的《教育与文化》,还有吕思勉《为学十六法》,其他的如钱穆、张舜徽、夏丏尊、张志公、吕叔湘等人著作中跟教育和教学有关的内容。

仅据我所知列了一些,不足之处,大家一起来汰选吧。抛砖引玉,期待陶兄和其他老师来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4 16: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很多,深受启发!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19: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用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的思辨力出现了断层。就理论层面而言,他们可以滔滔不绝,很轻松地说出狭义和广义两种教材观。再进一步,让他们将这些知识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让他们思考如何使用教材、如何看待社会对教材的批判时,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又回到了业余水平。所说的教材,还是那个被千夫指万夫骂的教材;所谓的语文教学,还是那种按照参考书走的,不知如何解读文本的教学。
  不知道应该有什么样的术语,来描述他们的思辨水平,更不知道他们何时能将纸上谈兵的习惯改掉。
  先前和丰隆兄谈到知识的动态特征,我觉得,眼下的这群孩子,真是死学死用惯了的。于是,便给他们一个小作业,让他们看下面这一则选自《林黛玉进贾府》的材料,让他们看材料后面的题目和答案,然后,请他们思考,这则材料若是教科书中的讲读课文,如何教学?书后的题目,应该如何讲解?如果这是一道试题,应该如何批改?如何评阅?
  明天,明天的课堂上会见分晓。
  
附: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

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

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

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

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

“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

‘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

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

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

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

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

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

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

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

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

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

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

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

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

“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

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

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1.脂砚斋评语中说:“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不活跃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非神助。”这是针对本段中的哪段话而评的?(3分)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2.如何理解文中对黛玉的心理描写和贾母的第一段语言描写?(见文中画线处)(4分)

对黛玉的心理描写是林黛玉的推测写出了王熙凤在贾府的特殊地位,对贾母的第一段语言描写表明了贾母对王熙凤的喜爱之情。

3.王熙凤为什么先“用帕拭泪”,不一会儿又“转悲为喜”?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王熙凤拭泪,是因为提到黛玉的母亲,她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的去世而悲伤;转悲为喜,是因为她看见贾母笑了,于是匆忙完成这个情感的转变。表现了王熙凤善于察言观色,迎合贾母的性格特点。

4.文中第二段画线处王夫人让王熙凤拿缎子为林黛玉裁衣裳,王熙凤“先料着了”、“备下了”。请问:王熙凤到底预备了吗?她为什么这样说?王夫人为什么“一笑,点头不语”?(4分)

王熙凤并没有准备好,她这么说是为了在贾母面前表示对林黛玉的关心,以讨取贾母的欢心;而王夫人明明知道王熙凤当面撒谎,却又赏识侄女机灵过人,口舌伶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6 20: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8楼陶梦于2011-05-26 19:04发表的 :
4.文中第二段画线处王夫人让王熙凤拿缎子为林黛玉裁衣裳,王熙凤“先料着了”、“备下了”。请问:王熙凤到底预备了吗?她为什么这样说?王夫人为什么“一笑,点头不语”?(4分)

王熙凤并没有准备好,她这么说是为了在贾母面前表示对林黛玉的关心,以讨取贾母的欢心;而王夫人明明知道王熙凤当面撒谎,却又赏识侄女机灵过人,口舌伶俐。

.......


提供一下另一种解读。

曾扬华 《漫步大观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20: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兄的相助。


评点之妙,实获人心。金才子且不说了,毛氏批点《三国演义》、脂砚斋批点《红楼梦》、《秋水堂论金瓶梅》,读了总是唇齿溢香,叹为观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0: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天课上,同学们就《红楼梦》这两段文字,提出了自己的上课设想。

有同学说,我会请学生注意叙述视角的问题。(我再问,有什么样的叙述视角?不能明了。)

有同学说,我会提问,根据课堂生成来做,从学生的回答中,挑出一些点来,进行讨论、解析。

有同学说,我会让学生注意人物、情节,由此入手,分析这两段文字。

有同学说,会让学生演出课本剧,借此体会文本。

有同学说,我会让他们写黛玉日记,由此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有同学说,我会去百度、谷歌上搜相关的信息,查一查期刊网,找相关的研究成果……

   他们讲得都挺好。我承认他们都是好学生,他们已经尽力思考了。

   正如我所担心的那样,他们浸淫理论已经很长很久,术语和教育教学方法倒是不缺的,满他们的嘴,满我的耳朵。我很佩服。他们的老师和他们,整天学习国内外的教育教学论著,能从理论上审视教育教学,真让我佩服。他们真正跳到了课堂之外,站到了某个高度。
   我所担心的是,他们忽略了文本。

   如何解读文本?如何利用语文教材?
   从教育教学理论来看教材,那是教育专家流行的做法。可是,课堂是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并不是“专家”的课堂;他们学的这个专业是学科教学专业,如果理论第一术语第一,那文本是否就真的可以是第二了呢?
   让语文回归到语文本身,对于这些同学而言,或许就是所谓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理论术语,那只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如何文本鉴赏,如何深入理解文本,借此引领学生进入文学大观园,才是语文教育之“道”。这样学习,才技与道兼擅,文质彬彬。

   提及《红楼梦》和《红楼梦》研究,不能仅仅了解曹雪芹,不能仅仅知道刘心武。更不能仅仅凭着课后习题和单元导读,就上了讲台。我提醒他们,假如只知道中国期刊网的话,假如只会有读秀搜索的话,那就去搜一搜《红楼梦》研究综述,然后按图索骥吧。

   他们都知道《红楼梦》中这两段文字,最有特色的是王熙凤形象塑造,“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凤辣子圆滑世故等等。那么,我问他们:你们有没有质疑过——凤辣子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八面玲珑”?她为什么来迟了?王夫人为什么问她月钱放完了没有?王夫人为什么回答说“有没有,什么要紧”?
   ——语文老师,如果不会分析文本,更要命的是,如果不知道利用工具书去查找、阅读相关文献,那就不是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
   ——语文老师,如果不会反思,不会质疑,那就不是一位好的语文教师,那样的话,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一句空话。
   ——语文教师,应该懂得别出心裁,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带学生进入寻常而熟视无睹的生活界面。

   正如这两段文字,如果是我教,我先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自己动手,去查找相关文献,去熟悉相关的分析,去谈自己的理解。他们都回答了,都表态了,再提出质疑,请他们讨论:王熙凤的表现足够精明吗?为什么有不精明的表现(学生可能会找出来迟、哭笑突转、找缎子等情节)?由这些不精明,能否表现出王的精明?如果你是王熙凤,你在这种家庭中,会如何做?现实生活中,对待家长、老师和同学,要向王熙凤学习什么?
   也许我的课堂不总是那么热烈,不会那么有趣,但我凭着良心保证,我不喜欢表演的语文课,也不希望大家学会表演。外面的架子虽然树起来了,内瓤却是空的。
   不要传授知识,相信人的动手能力,相信人的动脑能力。尤其是高中的学生,他们不是白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方法的启迪,更多的是思想的引领。所有的方法,请还原成生活经验,还原成思维,张口闭口理论术语满天飞的人,绝大多数是不理解这些术语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0: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1: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出自一位语文学科教学专业的研究生之手,该生阅读较为广泛、思路相对活跃,勤奋好学。不是我们班的学生,旁听了一学期,比有些该学的同学还积极。
  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前,他来听课,彼时我正在分析北师大版选入的《江之歌》及其课后的习题,正努力地摆出我自己的想法,与大家讨论——有时候,讨论真是一件难事,正式听课的学生中,大部分人在独立思考方面能力欠缺,对于语文教材研究方式与思路,一直模糊不清。
  如何启发,学情在一个档次上,这个档次较低;学习任务在另一个档次上,这个档次相对较高,如何启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他们愤怒吗?这样做时,又发现过分的强调会让他们产生焦虑感、自卑感。比如,我对他们说,你们将来是要当语文老师的,怎么可以整天陶醉在东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中,而不顾自己的根?古今中外的文学原典、理论批评的典范之作,还是要看的。
  比如我说,现在的教材编者不懂得历代文选的作用,编出来的教材,还在叶圣陶等专家的胳膊弯里逍遥,我们不读文学作品,如何能研究现行的语文教材?
  这些孩子就经常问我一个同样的问题,老师,我现在应该看什么书?看哪几本书提高最快?我解答了一遍,还要第二遍。他们问了一遍,还会问第二遍。我想,这不是记忆的问题,是他们手足无措的表现。他们很焦虑,不自信,以至自卑。
  如何启发?如何直面难以衔接的知识断层,以尽最大努力带着他们去探索新知、去感受语言文学的魅力?这不是研究生课堂上的问题,也同样是基础教育课堂上的事情。

  再说这篇文章,好的就不提了,有几个地方没有注意到:
  真实性问题,文章源起的问题,应该如实写出,不能撒谎。准老师写文章不老实,将来他的学生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逻辑严密程度。语文教材是什么?不好的语文教材有多大的代表性?所举的国外教材在习题设计方面有没有不足或错误?中外相较,应该注意什么?提出问题时,既然已经注意到了北师大版的改进,有没有充分调查改进的范围和程度?分析完问题,有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之道?
  师范生的培养,是双重甚至三重的培养。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这篇文章如何改?这样的学生如何进行个性化的培养?这是一个问题。恳请诸位赐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3 20: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看《我和八十年代》中王元化对五四的反思。又回头翻他的《思辨录》摘了一段“数十年来,思想界形成所谓的以论带史的风气。研究问题,不从事实出发,不从历史出发,而从概念出发,从逻辑出发。这一风气不限于史学界,而且弥漫在各个领域,甚至渗透在生活中。后者带来的深刻教训是使人不会忘记的。运动中妄加给人的罪名,往往不是从事实出发,而是根据逻辑推理作出的。”

我想还是从必要的态度和基本的方法开始。从事实和历史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和逻辑出发,更不能从愿望和虚拟出发,全面衡量研究对像的利弊,客观评述现象的优劣……总之,客观的学术要求和规范才是逐步收拾语文这个烂摊子的起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10: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同意。这种改变是缓慢的,需要集体协作。此间的风气,或者说教育教学研究界的风气,大抵如此。甫到此地,有点异质的感觉。如同强调充分的阅读与调查一样,无论如何强调,收效都不大。
国内的学术规范,各个山头是大相径庭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4 11: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语文教育教学的问题,实在是繁杂,全国没有统一的认识,自然各地有各地的风气,要想达成一致,实在是难上加难。学术规范如果有差异,只能本着交集上去走,无论如何差异,求真、求实、客观、全面、具体、详细、明晰等等的要求应该还是要优先遵守的,这是大方向的问题,后面的如何操作的问题,就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的了。正如《笑傲江湖》中风清扬传给令狐冲的只有“独孤九剑”的总诀一样,修习者的成就如何,只能看个人的造化了。

诸如强调阅读却无效的现象,我个人认为依然属于停留在概念上的问题。现在对学生的指导上,有很多都是这样貌似指导——只是提到概念就停止了,而且不对概念进行深究,直接贴上标签就了事了。听一位老师讲《孔雀东南飞》,老师引导学生领会刘兰芝的反抗行为是反封建,但刘兰芝是不是在反封建,还要看对封建的定义才行呀,但下文没有了。这其实就是用静态的言辞给诗文中人的行为贴了一个标签,至于标签贴的对不对、合不合理很多教师不再问,也不再管,而绝大大多数学生也意识不到需要研究一下标签,即便少数学生意识到了,又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没有办法去研究,所以最后对学生来说,接受这一个标签是最简单的结局。但这个结局并能让学生学会什么,只是让学生知道了某种标签而已,久而久之,学生贴惯了标签之后,剩下的只有条件反射而没有独立思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11: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6楼fenglong88于2011-07-14 11:32发表的 :
诸如强调阅读却无效的现象,我个人认为依然属于停留在概念上的问题。现在对学生的指导上,有很多都是这样貌似指导——只是提到概念就停止了,而且不对概念进行深究,直接贴上标签就了事了。听一位老师讲《孔雀东南飞》,老师引导学生领会刘兰芝的反抗行为是反封建,但刘兰芝是不是在反封建,还要看对封建的定义才行呀,但下文没有了。这其实就是用静态的言辞给诗文中人的行为贴了一个标签,至于标签贴的对不对、合不合理很多教师不再问,也不再管,而绝大大多数学生也意识不到需要研究一下标签,即便少数学生意识到了,又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没有办法去研究,所以最后对学生来说,接受这一个标签是最简单的结局。但这个结局并能让学生学会什么,只是让学生知道了某种标签而已,久而久之,学生贴惯了标签之后,剩下的只有条件反射而没有独立思考了。



有关阅读的强调,如何强调是一个问题。强调概念,确实是一个过错。
我在讲课时,拿教材中的作品来分析,也有意去概念化。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教材研究课,毕竟不是文学欣赏。讲多了,背后那些眼睛会喷火的。他们强调,以课程标准为转轴。
我一直强调,对语文课程标准,应该求同存异,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并且做出了自己的示范。有时候,您可以明晰地感受到,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
先入为主的东西,于我,于学生,都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4 12: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唯课标是举”和“唯课标是弃”两种极端的倾向都是存在的,如果想客观评价课标优劣自然是一件很艰难的工作。其实,如果机会让研究生们把课标当做教材进行一番分析,看看课标中的各种实与虚,也许对语文教学现状能有一定的认识。

人非生而知之者,有先入为主的东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不去完善和修正那些先入的东西。另外,这种完善和修正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所以只能从具体的示范入手,而不能从空洞的文字上要求,这也许这就是学徒制存在的原因——也是学徒制的价值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10: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小平博客中说:一部美国电影,乡村小学老师教小学生作文,题目是如何改变世界?学生问老师,你是怎么改变世界的?老师自豪地说:“我昨晚睡了一个好觉,早晨吃了一顿好饭,现在,我来给你们上课!”在一个相信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的时代,每个普通人都在通过学习与工作,改善自己的处境,从而改变世界。

陶梦说:德不孤,必有邻。我很自豪。我与这位美国同行一样。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自己,也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世界。有人称之为幻想,我却乐此不疲——与其骂娘,与其颓废,不如行动。“知其不可而为之”,生命本来就是荒诞,有什么办法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8 11:38 , Processed in 0.42858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